|||
OSU计算机系一位教授到北大讲座,学生提问:您组里发了那么多牛paper,有什么诀窍? 教授回答:我们组里,从教授到学生,每周的工作时间都在100小时以上。
在美国和加拿大,研究生做research assistant,“法定”的工作时长是每周5x8=40小时。教授的工作时间更灵活:除去教课和开会之类的必要活动,别的时间没必要留在学校工作。但据我的观察,踩着规定时长工作的,还真是少见。
我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在周围的同学(特别是中国和韩国) 中,每周的工作时间在100小时以上的不在少数 (小于40小时我认识的只有一个,但由于表现不好再加上抄袭作业被系里开除了)。对于教授们(特别是助理教授),每周工作100小时几乎是家常便饭。与这些人的近距离接触,也给我树立了一个无形的标杆:你要达到某种水平, 需要某种程度的努力。我有时也会接触到一些以聪明自诩的小同学,他们尚未发现一个很不幸的情况:那些最聪明的人,往往也是最刻苦的。
当然,并不是每个搞科研的都能有每周工作100小时的条件。出于无奈,很多时间会耗费在“非科研”的杂事上。国内的由于种种原因被各类工程项目缠身的教授和博士们,就是实证。
但是,真正能够达到每 周工作100小时标准的,大概都不会差。我认识的一位海归教授,06年博士毕业“裸归”;刚回去的几年是讲师身份,硕士博士都不能带,只能找几个本科生写 论文。但是到现在,他已经是所在领域在中国数一数二的人物。这在我看来是很神奇的事,因为全世界的人都在宣传中国的学术环境怎么怎么差。有幸见到他的时 候,我便询问其中的奥妙。他说:经费是足够的,可以不做工程的。后来从他学生那里得知,他几乎每天都是早7点上班,晚11点下班。。。
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每个人每个职业都需要这么拼。但是,如王选院士所说:献身科技的人就没有权利再享受像普通人那样的活法*。我想,如果中国的科研人员都能"自由" "自愿"地投入足够多的工作时间,那科研水平超越美国就指日可待了。
*注:完整的话是:“献身科技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去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许多乐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