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中午回公寓时,看到楼管值班室里摆放着“一瓶鲜花”,说是一瓶,是因为那几枝鲜花就插在矿泉水瓶里。“花瓶”虽然简单,但鲜花种类各异,色彩鲜明,姿态优美,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熠熠生辉。虽说南国孟冬仍就一片绿色,但终是潜藏之象。这一瓶鲜花画龙点睛,如同给那干涸的漓江注入一汪清泉,顿时活力无限,生命复燃。于瑟瑟寒风中见得这一簇生机,心中愉悦不少,仿佛那暖暖冬日照进心窝。看那阳光斜射在撒着水珠的鲜花上,我的第一反应便是想到了梵高的《向日葵》——美丽、温暖、和谐。
回到宿舍,心中生出一个问题:美学(或曰美感、审美)对于生活的意义。最近重读朱光潜先生的《大美人生:朱光潜随笔》,且前几天阅读了彭思龙老师的博文【教育: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里面也提到了美感:
一个人用眼睛看世界,如果看到更多的美,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感。但是如何认识美,如何体验美,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小孩子眼中没有不美的东西,但是我们教会了他们狭隘的认识美,告诉了他们太多的丑恶。事实上,教育学生更多的看美的东西,从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当然,从功利主义角度看,美感也是创造力的核心。美的追求是每个人的本能反应,只有对美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才能激发美的创造。
我记得读小学时,教学楼上还写着一些口号:教育要面向现代、面向未来,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大意)。时至今日,回观当代的教育(仅以大学教育为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了吗?
“德”虽然一直广受诟病,但至少也存在;“智”倒还好,至少学习了些知识;“体”也还行,体育课之后学生也会自行参加体育活动;“劳”则比较尴尬,课堂中没有相应的课程教育,好在学校经常进行宿舍卫生检查,学生们多多少少还是有所劳动。至于“美”则荡然无存,基础公共课里有“马哲毛邓三”,有军事理论,有自然近代史,却没有任何与美学相关的课程。美学成了艺术、文学等专业的学位课。
美学教育的缺失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了当今教育对美学的忽视。何故?无它,无用耳。美学既不能考高分、过六级,亦不能发SCI、评职称,当然无需加以重视,以免浪费财力物力精力。从短期的角度来看,美学确实“百无一用”,无法带来实际的功利效益。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美学对科学、生活有着重大意义。
关于美学与科学的关系,早有数学家、物理学等人论述,科学网上也有不少博主发表博文,阐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2011年11月4日,数学家丘成桐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主题为“几何学赏析”的演讲,里面也提到了数学与美学的渊源。只是,美学对科学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并非学了美学,科研功力便能瞬间大增,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至于美对生活的意义,说到底,美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精神更富足,美学能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美能带给我们一种纯粹的、超越功利的精神享受。譬如我们看李学宽老师拍摄的油画,尽管我们对摄影和绘画知之不多,但从那构图、色彩、光线、神态里我们看到了裸体人像的美,一种纯粹的身体美,这样的美令我们感到温暖、和谐,而非其它“邪念”。又如我们读湘明君的诗词,总能隐约见出其中的境界。即便我们对吟诗作赋一窍不通,也能感觉到那种美好的意境,或开阔、或旷达、或深沉。这就是美带给我们的好处,一种纯粹的、愉悦的、非功利的感受。
人人都有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人人都能欣赏美,正如佛家所言——“人人皆可成佛”。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或者合理地表达出来。而美学教育则能让我们发现自身的审美追求,以便更好地树立审美观。
美学教育不一定要大张旗鼓,可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教化。
政府出资兴建美术馆、博物馆,以供市民参观和学习;
城市规划中能考虑到绿化的美学意义,把那一排排古老的梧桐树留下;
建筑设计师能照顾整个城市的容貌,少些“鹤立鸡群”的个性建筑;
公车站台上能多些具有审美价值的图画,而非清一色的广告;
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和体验,乐意与学生分享美学历程中的点点滴滴;
家长在周末时带孩子去公园散散步,近距离感受自然界的美,为孩子也为自己;
商人闲暇之时随意翻翻美学读物,或许可成为某一次闲聊的谈资;
男生等待女友时,花点时间观察身旁的一切,或许能让女友感觉到你的可爱;
普通青年偶尔也学学文艺青年的范儿,说不定能从中发现前所未有的感觉;
……
美不是让人匆匆前往,而是让人驻足欣赏;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无所谓大小,一朵鲜花可以是美,一栋建筑也可以是美;美无所谓过时,经典作品历经千年能愈久弥新;美无论东西,水墨画是美,油画也是美;美不必“众里寻他千百度”,因为美“却在灯火阑珊处”。
美,就在你身边。美不远人,人自远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