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jf306 学习,思考,体验,印证,创造,付出

博文

清茶心语(1):我与茶的结缘 精选

已有 10930 次阅读 2012-6-24 16:35 |个人分类:茶道感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高三, 冬片

清茶心语1):我与茶的结缘

/黄锦芳

题记:数月之前,科学网的边MM曾让我写篇关于茶的文章,答应之后却迟迟没有动笔,后来便是长沙武汉之旅、毕业答辩之事,一直没能抽出时间。时至六月中旬,终可清闲一时,却因懒惰而一拖再拖。今日中午想起此事不禁汗颜,故有此文,还望边MM见谅。

 

茶作为中国的国饮,已贯穿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更是将茶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可见国人对茶的重视。处于这样的环境,对于茶我也自然有所接触。况且身居闽南泉州,正是铁观音的原产地,因此与茶就更有缘分了。

我对茶的喜爱,主要是受家庭的熏陶。我们家六口人都喝茶,白昼晴雨,春夏秋冬,每日皆饮。晨起洗漱后,爷爷会先泡上一壶茶,点上一根烟,在茶味和烟味中开始新的一天。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某次早起口渴,喝了一杯爷爷泡的茶,结果因空腹而引发茶醉,心悸、胃不舒服、想吐、饥饿难堪,从此便不敢再空腹饮茶。

虽然自幼喝茶,但只为解渴而饮,并无太多认识。真正对茶感兴趣是在高二那年。可能是因为那时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意去主动了解那些富有文化意味的事物吧。而茶作为茶文化的载体,且又是随手可得的饮品,况且我与茶又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于是茶便成了我探索形而上之学的接口之一。闲时会上网查阅关于茶的基本常识,回家时也会开始主动去泡茶,向爸爸讨教关于“品茶”的种种事宜,真可谓是“知行合一”。真正的茶龄应该从那时算起。

那阵子对茶甚是喜爱,可谓是天天不离茶。上课时会带上一瓶茶水,午饭后也会和姑姑他们(初高中寄居在姑姑家)喝上几口,晚自习回来后再自斟自饮一杯。如今回想,那感觉如同一个雨季少年对异性的好奇与爱慕。平时也会抄录一些以茶为题的诗词歌赋,最为有趣的要数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高三那些晚上,在宿舍复习功课时也会泡上一杯浓茶,即可提神又可满足口舌之快。还记得某个晚上,晚自习回来饮茶时发现此茶大有不同,茶叶翠绿,茶香清高,自是不凡,非一般茶叶可及。一问才知,原来这茶是姑丈的一个战友来家做客带来的,据说有千元之高。茶叶虽已冲泡多次,依旧余香悠悠。想必是姑丈知我爱茶,特意为我而留。那晚欣喜不已,难得碰到好茶,自然要多喝上几杯。彼时的我对茶的爱好,颇像小酒鬼们对酒的贪求。

高三那会,电视台刚好在重播《倚天屠龙记》(吴启华版)。很多个中午(十二点半左右),我和表弟都会趁着姑姑午睡,偷偷打开电视调低声音,然后泡上一杯“冬片”【1】,边饮边看,快活不已。左手江湖风雨,右手茶气氤氲,高三的生活也因此增色不少。从此再没喝过“冬片”,至今仍怀念着那细腻的茶汤和淡淡的茶香。

 

1】:一般茶园正常一年可依四季采收4、5次茶叶,茶叶在冬茶采收后,因为气温下降,茶叶生理代谢及机能亦逐渐缓慢,几乎呈休眠状态,但因为全球暖化的关系,造成了冬季气温不冷,暖暖的冬天让茶树误以为春天来了而让茶树又再吐出新芽,这时采收的茶就称为冬片仔冬片茶。冬片茶主要产地在中低海拔的地区。冬片茶由于生长于冬季,日照少、茶芽生长缓慢,茶叶质量优异,具茶汤清扬、甘甜醇厚、不易苦涩的特色,有别于其它季节所生产的茶,冬片茶亦为高海拔茶区或进口茶所无法生产及媲美,有别于一般春、夏、秋及冬茶,为台湾具本土地方特色茶之一。(上述资料来自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网站)

            

                                 (图片源于网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9042-585385.html

上一篇:【微博】回校有感
下一篇:厦门博物馆里的趣事
收藏 IP: 116.1.3.*| 热度|

38 李学宽 刘旭霞 曹聪 吕洪波 蔣勁松 庄世宇 边媛媛 武京治 张玉秀 李伟钢 杨月琴 刘波 陆俊茜 钟炳 陈湘明 鲍海飞 王娟娟 唐常杰 陈国文 孟津 卫军英 赵宇 柏舟 吉宗祥 武夷山 丛远新 林涛 孙庆丰 曾新林 邱模炎 陈丽香 汪梦雅 zhanghuatian xiaxiaoxue86 crossludo mathqa liupanpan fansg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