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科普法颁布十周年纪念日。尽管这个纪念日对于普通百姓少有人知,但对于科普工作者来说,多少会把这个科普法当成回事儿。有关部门会举办一系列的纪念甚至说庆祝活动,庆祝这十年来科普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
本人没有资格对十年来的科普工作成效进行评说,这不是俺想说的话题。
只是最近越来越感觉到,在这个显得有些混乱的社会,科学传播的力量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其实,科普也受制于政治,它不可能超越社会的政治经济而独立发挥作用。但科普或者说科学的传播,也确实是关乎政治和谐稳定的大事。
说话实话,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国民教育水平提高了,科学传播的手段加强了,国民的整体科学素质应该提高了,相信了解高科技的人也越来越多,最起码比起十年前,知道宇宙飞船、转基因、3G 什么的人肯定多了。但当我们看到面对“神九上天”“蛟龙潜水”这样实实在在的昔日梦想中的高科技成为现实时,人们表现的却是超乎寻常的冷漠,网上甚至一片嘲讽、谩骂,不理解“神九”“天宫”这些高技术大家伙上天能干什么,关百姓屁事。
最初的时候,总以为是我们的宣传出了问题,甚至想建议像《新闻联播》这样好歹具有高收视率的节目,挤出几分钟的时间去专门宣传一下航天高科技,特别是与百姓民生和我们的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也让那些没文化的P民闭闭嘴。
后来发现,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科普。那些网络领袖,所谓的“公知”们,其实多数是高学历,他们不可能不了解像航天科技这样的高科技中的顶尖东东对我们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航天科技曾经或者说即将带给人们的一些好处,他们不会视而不见。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在很多方面出了问题。贪腐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没有解决好,使矛盾激化。人们无心关注那么远了,只想关注眼前。关注那些眼皮底下关乎每个人生死的关键性社会问题。当然知识界关注的还有国家的整体规划,包括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创新思路什么的,也嘲讽能把“神九”送上上天,却造不好一个车轮。但似乎这些不是争论的焦点。
很多人认为,这个时候又是“五洋捉鳖”,又是“九天揽月”的,尽整这些离地太远,老百姓一时够不着的玩意儿,有着有意掩盖社会矛盾,转移人们视线之嫌,所以你再怎么宣传,包括科普宣传,也提不起人们多大兴趣。难怪当神九上天,记者采访一普通百姓,问其“神九上天说明了啥?”百姓回答:“说明了解决贪腐、教育、医疗、食品安全问题比登天还难!”(讽刺,其实我总觉得这是假的!)
搞科学传播需要很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实事实是,其实有时做到这个也并不容易。拿食品安全问题来说。主要不是科普宣传能解决的问题。屡屡出现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明明是我们的生产方式出了问题,我们的监督体系出了问题,我们的社会公德出了问题,借此大张旗鼓的科普宣传总让人感觉好像踩不着点似的,效果欠佳也就容易理解了。有时不能指东打西呢。
当然,我不反对食品卫生的宣传作为常态科普的一部分应该长抓不懈,毕竟病从口入,每个人都要管好自己的嘴。但这个社会,我们能管好自己的嘴吗?除非什么都不吃,等着饿死,我不知道,我们吃的哪样东西是安全的?剔除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提,我们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能不显得苍白无力吗?
科普要服务于大局。普什么,不普什么,有时不是科学家说了算,更不是科普人说了算,我们要为国家的政治、甚至军事服务。其实,有些事说白了也没什么不好,在方向正确,目的明确,令人信服,投入合理的基础上宣传我们的高科技计划,让公众了解高技术,让纳税人的钱觉得花得值得,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去说?如果不是如此,虚假的宣传毕竟蒙蔽不了百姓的眼睛。还不如低调些,把科学和政治分开些好。
十年前,科普法制定的初衷也是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相信科教真的能兴国,但我们现在要的是国兴民也富,要解决百姓如何生活得更好的大事。科学传播关乎社会的稳定,政治的稳定,发展科技特别是高新科技,投入虽不及国防、不及维稳,毕竟投入也是很大的,如何投的不合理,乱花了,老百姓也会不满意,也会造反。因此正确的投入需要科普宣传的配合,通过这个也可以接受社会的监督。
另外,顺便说一点,科学家应该是科普的主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在专家科普麻烦比较多。在我们国家,专家被抬得太高,有时自己不知天高地厚会乱讲一些,不懂时装懂,不喜欢说“不知道”三个字,专家被公众说成“砖家”,虽有夸大之嫌,但专家参与的科普,已明显缺乏社会公信力,有时甚至容易起到反面的作用。但国家说了,我们不靠专家,靠谁呢?问题是,听什么样专家的,如何集成相对合理的专家意见,这与集成各方科普资源一样,也许是最需要政府科普机构出面干的事情。
尽管是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科普难免显得苍白无力,但科普也不能不搞。大科研,大科普,都是大事。大型科研重要,结合大型科研的科普同样重要,这是国家真正需要好好抓一抓的。大科研上花了那么多钱,都能干什么?与百姓直接的关系是什么?不说清楚,能行吗?很多时候,科普,不要细节,只要权威结果也能显示其本身的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科普给你知识,科普应该显示它应有的力量。形式的转变固然重要,但科普在加大投入,合理整合各方资源的同时,也必须做到有所侧重,抓重点和热点。科普工作者需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社会环境总会好转,科普必有其用武之地。愿科普不再苍白无力,我想这需要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思考和努力吧。
6月29日,不寻常的日子,航天员回家,可没有多少人关注。。。国人怎么了,神九成功,远不如一场欧洲杯半决赛令人兴奋呢。想起了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当熟悉的《东方红》乐曲在太空响起的时候,亿万人民仰望星空,那个激动劲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