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新年伊始,世界依然不平静,网络依然热闹非凡。
按常规,人生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梦中度过。也许,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很多人的睡梦人生被大大压缩,变得越来越短,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人生——网络人生。
尽管我们多数人并没有体验过沉浸在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生,但只要会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就会感受生活在互联网编织的各种故事中的真实。泡网,听故事看故事也许已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
以个人的经历,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后期开始体验社交软件,开通微博和博客,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但真正感受互联网铺天盖地的信息潮,还是在2012年有了微信之后。
微信的生命力日益凸显,各种微信群、各种订阅号、朋友圈,只要有吸引人眼球的东西,无疑会多渠道迅速传播,特别是那些所谓负面新闻。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一直生活在各种各样自己编织的故事中,从古时候的口口相传到今天通过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同一个故事总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版本,至于哪个更接近事实本身,往往不那么容易说清楚。
人们习惯于用故事的形式表述现实,形容现实,每个人讲故事的时候都难免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利益关系去选择取舍,或添油加醋或丢东保西,讲自己的故事是如此,讲他人的故事也是如此。不管号称自己的故事有多么真实,总有主观的东西包含在内。
所以,从古至今,我们得到的信息、听来的故事,很可能只是一个片段,或者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尽管我们会努力去根据这些信息去还原事情的真相,但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思维习惯导致的探寻方向,往往离事实越来越远。
如今的新闻媒体特别是一些自媒体越来喜欢讲精彩的故事,哪怕还没有弄清基本事实,或者貌似掌握了完整的事实,让我们了解的,也仅仅是故事的一半,或者是上半段或者是下半段,或者只是中间的一个片段。
也许我们也许永远不会了解事情的完整真相,因为总有一些事实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隐藏起来,当然,也会有一些原本并不存在的事实被添加到故事中去,以迎合人们的各种需求。
故事当然不一定是假的,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是真的。要想了解故事的大半部分或者基本接近事实的东西,需要付出很多,也许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记者干的是去探寻真相的,他们不容易,但他们同样有自己心中的取舍。
年纪轻一些的时候,比较容易冲动,一旦出现一些报道不公平事情的新闻故事,喜欢急着去发表一些评论,早期发布的一些文章和朋友圈内容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现在很少转发即时的新闻信息,特别是来自自媒体,那些看起来更吸引人的即时新闻评论,因为若非亲身经历,一时无法判断故事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事实,我不想承受过不了多久就被打脸的尴尬。
年纪大了,多巴胺分泌不那么旺盛,人不那么容易冲动,对于感兴趣的新闻,会去多关注一下后续的故事,多读读各种角度、方方面面的叙述和评论,了解大致的结局。“让子弹飞一会儿”,反转常发生。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总会有等不及的,尤其那些喜欢抢新闻的自媒体。当然,往往故事的中间情节显得不那么重要,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结局,符合多数人价值观的结局。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塞给能满足我们好奇心的各种故事。当你拿起手机找寻新消息的时候,你会分泌多巴胺,而这种物质则会让人产生兴奋,或是快感。手机上瘾症就是这样产生的。
互联网海量的故事,除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也会在我们的心中掀起各种波澜,干扰我们的心境,故事不都是令人愉悦的,相反,人的本性让我们更偏好接收那些负面的东西,会影响我们原本不错的心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道德取向,但具体到一件事,某个人,我们还是该控制好自己,多看多听,转发需谨慎,评论需适度。也许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呢。没必要盲目掺和。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应学会保护自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