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人们格外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都盼望能长命百岁。
世界真美好,诱惑何其多,活着,就能见证历史,见证奇迹,见证使人活的更久的医学手段的诞生。
过去是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是人活百岁不是梦。据最新统计,北京百岁老人已经超千人,大多集中在城区,无疑,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就医环境,是延长人类寿命的有力保障。
人的一生就是与疾病与死亡抗争的一生,很少有人会拒绝现代医学对生命的拯救。早晚都会经历和医院、医生打交道。对于看病、看医生,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即便是专家,他们也有很多解决不了的疾病难题。
人活的长了,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就医的自觉性提高了,医生面对的患者群体和疾病种类越来越复杂,人们对医生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显然,靠医生以往的经验已经难以应对,即便是从医几十年的老医生,其实他本身的积累也是很有限的,漏诊误诊在所难免。
那么,现在有了互联网医疗,有了智慧医疗,有了医疗大数据,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吗?
答案是,希望是有的,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少。
医疗大数据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显然数据量要足够大,这些数据不仅仅是简单的健康监测数据,更要包含疑难病在内的,有诊断治疗、深度跟踪分析的案例,个性化的信息也许更有价值。高水平的医学论文可以达到这个要求,但一线医生忙于出诊,忙于手术,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强烈的意愿把论文写在治病救人的战场上吗?他们能否抓住那些看似不起眼、但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病例,充实医疗大数据资源吗?以往的数据能否及时整合进去?这些数据是否能更多的实现分享?
有了数据,至于数据的流动,看似并不是什么难事,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很多,也不难建立,很多企业也看好所谓互联网医疗这个产业,投融资火热。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和流动,必须由非常专业的人去操作。
在我看来,最实际的需求是解决医生经验不足、提高诊病效率,使病人真正能从医疗大数据中获得好处。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人员去做,我的希望是,对于一些大病、疑难病症等,患者的详细信息能够及时到达医生的手里,利用现有的医疗大数据进行分析、做对比,选择最佳的诊疗方案,提高诊疗效率。
个体差异始终是医生面对的最大难题,同样的病症对于不同患者治疗手段都不能完全相同, 医疗大数据可以有效补充医生经验的不足,因人施治。比如,面对乳腺癌这个多发病,依托医疗大数据,用AI能遴选出年龄、生活环境相似,还有突变基因等的相关数据,从而给患者提供一个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都相对较高的治疗方案,就是很好的事情。
我们需要出现更多这样的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成功应用案例。
医生不是万能的,医生的知识也很有限,毕竟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很有限,很多病症的原因都没有研究清楚,尽管单个患者体检的数据越来越多,也难以做到精准,能让医生短时间做到准确判断。精准医疗需要大数据的支撑,需要人工智能的筛选。
即便是几百元几千元的专家门诊,按照传统的诊疗方法,也不一定就能解决你的问题,一两次面对面的诊疗,往往也就是针对机器数据的尝试性治疗。至于患者后续的治疗效果什么的,其实很少有医生去主动跟进,其实这些无论对医生的积累还是大数据的充实,都很重要。
现在一方面基层医院医疗水平低,病人资源也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大医院人满为患。能否让他们更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和线上线下沟通,把一些诸如慢病患者信息的详细采集下放。真正做到让大医院做二次诊疗。现在公立医院压力大,似乎做得不够,有些私立医院利用公立大医院的医生资源,在做一些尝试,但收费往往很高,难以发挥更好的作用。他们的生存也存在一定问题。互联网医疗作为新兴事物,也存在市场混乱,法律不健全等诸多难题。
中国的家庭医生制度好像还没有大面积推开,至少我们还没有享受到,其实家庭医生的任务之一就是详细记录跟踪患者的慢病历史、疾病进程等,配合大数据,对患者进行初步的健康管理,也为必要时专家诊疗做参考。
我有时会把自己或者家人身体的一些变化用手机或者电脑记录下来,以备日后诊病之需,希望在见医生之前,他们有机会了解一下这些信息,让专业的AI初步诊断一下也好。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我们看病的方式也该有个改变,不一定都要挤到医院去一对一进行,还要面对复杂的就医流程。AI可以同时面对很多人,医生需要的是识别分析机器的信息,救治急需面对面处理的患者,等等。此外,也需要给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这点中医更有优势,但中医是否会利用医疗大数据呢?靠医生脑子里储存的信息显然不够。
医疗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充分互动,智慧医疗系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现在有了医院科室自己开发的,诸如非常专业的慢病管理平台之类的应用,可以利用可穿戴设备等,随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糖等各方面的指标,对患者用药、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等做出具体指导。但收效如何,取决于患者的配合程度。
某种角度讲,医生也越来越难做,他们面对活生生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和认知水准。互联网时代网络医疗信息庞杂,病人看起来越来越有主见,他们会百度,会通过各种网上平台搜素相关信息,甚至自我诊断,医生的建议往往会受到各种质疑和挑战,取得完全的信任并不容易,这些,无疑都会加深医患矛盾。
所以,大数据时代,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辨别和利用好有效信息。不被网络上那些不靠谱的医疗信息所干扰。
写得有点多了。总之,面对即将到来的医学的进步,医疗方式的改变,充满了希望,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未来,足不出户,我们可以享受到更多医疗大数据的恩赐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