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春趣:百变郁金香 精选

已有 6783 次阅读 2017-4-20 23:4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郁金香

郁金香有世界花后之称,目前正在北京的各大公园陆续盛开,其中尤以北京植物园的郁金香花海最为壮观,那里的品种相对也最多,据说有130多种。



多样的郁金香开花时间并不一致,按开花时间有早中晚花类群之分,所以,植物园的花海景观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大部分原产地中海沿岸的郁金香虽然已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但欧洲郁金香在中国引种驯化成功,不过不到
30年的历史。就是说,我们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得以见到郁金香在国内展示。所以,中国人能欣赏到来自欧洲的各类郁金香,是经历了一番曲折的。

随着引种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品种改良的进展,我们对郁金香的认识也不断更新。主要体现在花器官的多变上。

原来我们见到的郁金香多是这样的:











最初我们对郁金香的认识是长得以瘦高的杯状、碗状为主,单瓣的居多

近几年传统的认识不断更新、颠覆。首先是花型的变化,由最初的杯状、碗状,逐渐见到百合花型、鹦鹉型、星型、流苏型……花色也极变得越来越丰富,有红、紫、褐、黄、橙、白、粉、黑、肤色,但唯独缺少蓝色。什么时候蓝色郁金香诞生了,必会成为郁金香家族的新宠。





前两年初见这种“羽毛状”花边型的郁金香(鹦鹉型?),还挺新鲜的,现在见多了,就不新鲜了


杂色的郁金香也见怪不怪了



为培育梦中的黑郁金香,出现了许多过度类型,包括深红、深紫色的,但真正的纯黑类型,我觉得不可能出现。深色的花其实不太利于在自然界生存,主要是更容易吸收太阳的热量,有被灼伤的危险。所以,在自然界中,深颜色的花少见得多



小黑人,我黑吗?


白郁金香很常见







蓝眼睛郁金香,怎么看离蓝颜色还是有些距离



如果不看植株,这郁金香的花真像牡丹,不过,牡丹花型的确是郁金香的一个类群





重瓣郁金香,其实早在1653年就诞生了。它们相对长得比较矮小粗状些。所以郁金香组成花海,也愈发错落有致了。重瓣的花就是显得华贵。



“星状”郁金香就发现了这一株,有点孤单哦。这似乎也是一个类型



“紫旗的梦”郁金香,应属于百合花型郁金香,这类也比较普遍,本来郁金香也属于百合科

郁金香属于百合科郁金香属植物,现在栽培的郁金香是经过近百年人工杂交,由多亲本参加的杂种,品种达8000多个(分属于150个种)。花型、花色、花期、株型都有很大变化。

郁金香大致可分为415群。


1.
早花类:包括单瓣早花群;重瓣早花群;

2.中花类:包括凯旋系,达尔文杂种群;

3.晚花类,包括单瓣晚花群,百合花型,花边型,绿花群,伦布朗型,重瓣晚花群(牡丹花型群),鹦鹉群;

4.原种及杂种类,包括考夫曼种、变种和杂种,福斯特种、变种和杂种,格里吉群,其他种、变种与杂种。


以上前三类是由多次杂交后形成,即为普通郁金香。最后一类四群为野生种、变种或杂种,其原种性依然明显,所以仍以亲本种名称作为群的名称。


常见的郁金香品种不计其数,很多都是多少带有点浪漫色彩的洋名称,如激情,密恋、风骚之女,杏桃佳人、白色圣诞,梦境、魔术师,夜皇后,等等,很多不太好记,也记不住。

植物的花器官总是容易发生基因变异的,加上人类的精心培育,加快了家族的扩充,这在草本观赏植物上体现得更加突出。8000多种的郁金香家族,也算是个大家族。也许在比美方面,各种花之间也需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因此,就有了百变郁金香、百变牡丹、百变月季...

其实,郁金香不必都栽成密集的花海,对于有密集恐惧症的,也许喜欢这样的郁金香田园野趣。

哎,可惜照片拍的太少了。不过,关于郁金香的品种,网上都有详细的介绍。

最后再说一下,中国也是郁金香的原产地之一,有14个种属于中国产,如新疆伊犁郁金香、准格尔郁金香,等等。不过这花儿大概还是更适合欧洲的气候,当初由土耳其率先栽培,由那里引入欧洲其他国家。品种多样性总是依赖于资源的多样性。

荷兰郁金香最有名,种植最普遍,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荷兰的象征。新西兰、伊朗、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等国也把郁金香作为国花。郁金香总与一些美好的事物相联系,比如博爱.体贴.高雅.富贵.能干.聪颖,善良,等等。不同颜色的郁金香有不同的象征,比如,红色郁金香代表爱的告白、喜悦、热烈的爱意,白色代表纯洁清高的恋情,等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050169.html

上一篇:春趣:在植物园郁金香花海中遇见贝母
下一篇:牡丹与国花之争
收藏 IP: 61.51.93.*| 热度|

14 李学宽 蒋永华 蒋力 樊采薇 罗帆 王从彦 杨正瓴 葛素红 李土荣 xlsd mxt110 aliala yunmu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