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文】
子夏说:“就算是走小道,也有一些可观之处。但是想要行得远,恐怕行不通。所以君子还是不要走小道。”
子夏说:“市井百工蹲在作坊整日工作做成一件器物。士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修成君子之道。”
【感言】
子夏,名卜商,卫国人。《论语》说子夏是孔门“文学”科的高足弟子,相当于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子夏是孔老师晚年招收的弟子,孔老师死后,子夏西游到魏国,聚徒讲学传播孔子思想,曾为“魏文侯师”。儒分八派,虽然子夏入孔门时间较晚,但却能占据其中一个山头,说明他深得孔老师学问的真传。子夏派儒学,对后世影响挺大的。譬如“学而优则仕”,就是子夏的观点。
上面《论语》里的这两段话的意思是,君子不耽于“小道”。在儒家思想的话语体系里,所谓的大道,也就是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生当行大道,是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儒家抗的是“积极入世”的人生大旗,以“修齐治平”为其人生哲学要诀,锤炼自己的心性,自觉担当起家国复兴的大任。在乱世之中,学一些生存技艺、解决个人温饱谋生是可以的,但是无法匡扶天下。巫医乐师百工所从事的手艺,都是“形而下”的东西。这些技艺层面的东西,也就是儒家话语体系里的“小道”。
世间学问有大有小,人间万事亦有轻重缓急。孔老师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先哲圣贤们思考的,都是人世间“形而上”的大学问。虽然孔老师自己也学礼、乐、射、御、书、数,精通六艺,也多才多艺,但他老人家博学多闻却能始终以一贯之。在儒家思想的认知里,巫医乐师百工,这些小道上的手艺,窥于一隙,执于一偏,并非是一无是处,其中也蕴含着一些道理。即所谓的“所见所执,亦皆有可观”。但是,“如若推而远之,欲其远于广大悠久之域,則多窒泥而难通。”小道终归是小道,一个整天在小道上瞎转悠的人,你的人生能有啥大出息?分析至此,彻底明白孔老师为什么反对“学农学圃”,整天念叨 “君子不器”了。
大儒董仲舒鼓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走“大道”的歧视走“小道”的,这种歧视现象在中国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然而,事物都是发展变化滴。“小道”和“大道”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变化的。韩非子就坚持“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韩非子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纵观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之河,浩浩荡荡从远古一路流淌到今天。人类的知识之树,由原来的一棵幼树,也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在2500多年前孔子的时代,人类文明之树上的“科学”之枝才刚刚萌芽,孔老师当时把其称之为“小道”,也是合理的。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知识已处于急速膨胀爆炸的时期,往昔的“科学小道”早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高速主干道”。古代的百工“小道”,如今均已发展成一个个宏大的分支学科。再按老皇历划分什么“大道”、“小道”,显然已不合时宜。
然而,这些积淀在我们民族记忆里的儒家思想,有着非常强的超稳性,依然左右着我们今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这类的“小道”与“大道”之争,时常会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网上社会从业歧视的热评不时刷爆手机。譬如当官的瞧不上土豪,土豪瞧不上臭知识分子,搞文科的瞧不上搞理工科的,搞金融财经的瞧不上搞IT的,发SCI的瞧不上搞应用的... ...似乎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社会“歧视链”中。“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有的人就喜欢“大道”不走走“小道”。不过话说回来,如今是多元化社会,只要不是走“歪道”,不管你走的是“大道”还是“小道”,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就是好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