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假了,邀了几个好哥们,凑一起喝闲酒。席间张教授闷闷不乐,一问才知,他和企业合作搞了半年多的横向课题,黄了。
半年前,当地一家公司想搞锂电池新型正极材料项目,来学校寻求技术合作,我把项目推荐给了老张。项目启动初期,企业曾拨付过一笔几万块钱的启动经费。老张领着几个研究生,辛辛苦苦做了半年实验,在材料制备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正当双方深谈进一步合作之时,企业方突然说自己的团队攻关搞成功了,新产品春节后即将量产,把老张晾在了一边。老张说,在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过程中,自己多次去公司考察洽谈,公司也多次派技术人员来学校参观他的实验室。老张是个直爽人,在跟对方交流时没有注意技术保密,自己研究出的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不知道啥时候泄密了。
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透。特别是普通的民用技术,更是如此。就新材料研发而言,所谓的核心技术,说到底不外乎配方、助剂、工艺参数,真没多高的技术门槛。近年来,企业的研发实力逐渐增强,不仅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提高不少,研发队伍的学历层次也大幅度提升了,车间到处是本科生,许多企业招聘了硕士。与企业这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打交道,相当于高手过招,一定要留个心眼。内行人到你实验室里溜达一圈,或者在酒桌上与你闲聊一通,不经意间,这层技术“窗户纸”可能就被捅破了。所以,在技术合作中,“保护技术秘密”这根弦,一定要绷紧,万万不可盲目技术自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