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品性——讲究面子、处处节俭、勤劳刻苦、恪守礼节、漠视时间、忽视精确、容易误解、拐弯抹角、顺而不从、思绪含混、麻木不仁、蔑视外国、缺乏公心、因循守旧、随遇而安、生命力顽强、遇事忍耐、知足常乐、孝行当先、仁慈行善、缺乏同情、好争斗、重现守法、相互猜疑、缺乏诚信、多元信仰、现实与时务——你可曾熟悉?对比自身,还兼具几项呢?
不过,在你的潜意识里,立刻会闪现诸如这可能是描绘一个群体的素养的火花,但朋友,千万别产生类同统计性歧视的东西而让思维凝固。没错,这是一本《中国人的素质》的书所罗列的国人的品性。[1] 诚然,它诞于一个多世纪前,不免受作者所处时空的限制,但时值至今,在某些方面它仍然是国人品性的雕琢。我们处于一个被西化边缘而至一体化的时代,可以更多地追求独立、自由与个性。这种独在的东西在交互中呈现多样性,打破群体品质的羁束。但文明的传承却隐灭不了文化的固有,国人的品性难逃这些凝重的列举。鲁迅先生说:“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毕竟,我们要的是剖析,而不是盲目的摒弃与包容。
于个体而言,品性无所谓好坏之分。于交互中,尖锐的成分便不得不收敛起来,来维系这个社会的稳定性与可预见性。上面的列举于是便有了优劣之辨了。在此,不多言,避开这个庞大的证明。
[1] [美]亚瑟·亨·史密斯:《国中人的素质》,陈新峰译,海南出版社2006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