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天堂-Sarac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araca 靠近植物,贴近大自然,心情故事,点滴记录!

博文

标本馆掠影(2)我不认识他 精选

已有 8260 次阅读 2015-2-6 10:45 |个人分类:生活浪花|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标本馆, 标本鉴定, 标本采集, 标本记录, 采集家

     

图1:在北植标本馆(PE)

  我不认识他,但我知道他的名字。我没有听过他的声音,但我读过他的文章。我确实不认识他呵,但关于他的采集故事,他的工作业绩,他的分类功底,总会在周围人群中诵。提到他的名字,总会想起上一辈那些兢兢业业,采集标本,认真鉴定的分类学家。从武陵山采集队,到中苏考察团;从南水北调采集队,再到王启无、俞德浚、李延辉等,这些植物采集学家的名字伴随着一份份保存完好,压制整齐的植物标本,出现在不同标本馆中发黄的采集记录表中。

     遥想几十年前的野外工作条件,夜晚下山压制标本时,要么就着昏暗的煤油灯,或者火堆旁的火光,要么蜡烛光,最后才到明亮的电灯。在这样的光照下,写下必需的采集信息,有的简洁,有的详尽;有的笔迹飞舞,有的字迹端正。后来者们似透过这些年代久远的笔迹,似乎能依稀猜想采集家们的各种性情。 那些成十千上百万的标本中,又有多少份是需要那些甘于坐冷板凳,借着亮光,在解剖镜下,专心观察每一多花的结构,每一片叶脉上的纤毛,最终给这些封存于室内的花儿一个准确的拉丁学名。

     我佩服那些跋山涉水的采集前辈,我敬佩那些勤于钻研,认真鉴定的分类学家。在众多的标本鉴定者中,总是会看到他写得工整而又谦虚的小楷签名。我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植物分类学家,是蔡希陶、吴征镒等老一辈植物学家的紧密跟随者。我熟知他的名字,因为我读过他的文章,但我不知道他长什么样?我从来未曾想过可以见到他。

     昨天在三楼看藤山柳的标本,今天在二楼看耧斗菜的标本。当我坐在窗前,静看无距耧斗菜时,我注意到旁边多了一位深绿色茄克外套的长者,头发花白,敦厚温和,和蔼可亲。起初,他一人安安静静地走进来,坐下看那些早已摆放在桌上的标本。接着就赶来一位女生,说是从北师大赶过来,从他办公室问寻着来标本馆找他的,有问题求教。一老一小,凑在一起讨论某种植物的分类问题。长者声音和气,幼者语气急促。末了,只听到小女生一个劲儿地说着:“太感谢您啦!”

     “老师,谢谢您!”这句话至少重复了好几遍,貌似除了谢谢,再也找不到别的可以表达感激的话语。我想,这样一位退休后还愿意来标本馆坐坐,专心鉴定的儒雅学者,一定不是位普通的老师。也许他还会有一个更符合他身份的称谓。然而,眼前的他会是标本记录本上那些熟悉的名字中的哪一位呢? 很快,他的名字逐渐清晰地浮现于脑海,但我竟然没有勇气走上前去打扰他,贸然问个好。

     看完标本,准备起身离开标本室。走过他身旁,看到他静静地端坐桌前,在解剖镜下认真观察小花,桌上放的是一本摊开的《中国植物志》,上面可圈可点,做了细细的蝇头小楷笔记,看来是他最常用的一本工具书。他静静地看着标本,沉浸在一种“物我两相忘”的境界。

  我悄然走过他身旁,终究未上前打扰。在门口桌上的访客登记簿中,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签名,依旧是工整的小楷体:王文采。对了,我还知道,他是一位科学院院士。



图2:跑遍万水千山,采集拍摄到的藤山柳植物。

图3:前辈采集的藤山柳标本,压制很精美。

图4:压制很仔细的标本,茎干上的刚毛清晰可见,花果也很完整。

 

图5:一份笔迹工整的采集记录表,令人敬佩。图6:一枚珍贵的标本馆藏印章,上世纪初30年代。


图7:记录,前辈们的足迹。

图8:一份发黄的植物标本上所承载的知识积累:传承延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4526-866026.html

上一篇:标本馆掠影(1)那些凝固的花儿
下一篇:花开为了谁 —— 耧斗菜的秘密
收藏 IP: 61.166.164.*| 热度|

26 陈新 杨正瓴 赵美娣 庄世宇 陈湘明 信忠保 朱朝东 徐晓 鲍海飞 刘光银 李毅伟 王德华 木士春 冯大诚 陈沐 武夷山 蔡庆华 曹俊兴 杨立泉 余昕 crossludo shenlu chenhuansheng wangqinling biofans Majorit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