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帆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教授

博文

心爱的手风琴

已有 5600 次阅读 2011-2-14 18:05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手风琴

 

        手风琴是我心爱的乐器,曾经多次背着它参加业余演出。手风琴的音量宏大,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节奏鲜明,携带方便。最令人喜爱的是,它的音量和音长易于控制,通过对音乐的力度处理、速度处理、风箱运用的变化或对比,可以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内涵,也能够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当我高兴时,拉琴使我更加乐观开朗;当我悲伤时,拉琴可以缓解内心的伤痛。

        在宜昌上高中时,为了专心学习备战高考,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业余爱好,但在联欢时拉过手风琴。印象最深的是在玉泉山下,为同学们唱歌跳舞伴奏。

 

                                                          在玉泉山下为双人舞伴奏

        上大学时,我们班有位男同学擅长拉手风琴,是北航乐队的台柱。他的手风琴独奏深受大家欢迎,激昂的《土耳其进行曲》是联欢会上的保留曲目。他演奏《土耳其进行曲》,速度激进,气势恢宏,技巧娴熟,我真是自叹不如。不过,他一般不屑于伴奏,或者强调有乐谱才能伴奏。我的特点是会唱的歌都会伴奏,并不需要乐谱,而且乐于为同学们伴奏。除了给北航的同学伴奏,还去给清华的同学伴奏。

        在北戴河夏令营,除了伴奏,我还自拉自唱了《年轻的朋友》(详见博文《海滨之歌》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818&do=blog&id=250122)。曾经与同学们去颐和园游玩,还在昆明湖上的小船上拉过手风琴呢!毕业前,我们班同学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在一旁伴奏。当大家唱到“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时,心情格外激动。

        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军工企业工作,后来调入大学。在浙江大学进修时,同宿舍的一位研究生会拉手风琴,水平与我相当。她借了一架手风琴放在宿舍里,有时我也会拉着玩。

        以前,我自己没有琴,用的都是学校或单位的琴。结婚时,我与先生商量后买了一架手风琴。琴是在长沙星火文具商店买的,上海产的百乐牌,120个贝司。键盘上方有七个变音器,除了手风琴的本色音,还可以模拟小提琴、单簧管、双簧管等乐器的音色,加上左手的低音贝司,可以形成一个小型乐队。

        有时,我会给同事、学生和亲友们伴奏。我爸喜欢唱苏联歌曲,我就给他伴奏《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歌曲。当然,更多的时候拉琴是自娱自乐。我喜欢拉《多瑙河之波》、《啊,朋友再见》、《友谊地久天长》等曲子。先生也喜欢音乐,他自发地学拉手风琴,居然可以左右手配合拉出几首曲子。

 

                                                            中外研究生合唱友谊地久天长

 

        儿子五岁时,我们给他买了钢琴,陪他学钢琴时我也跟着学(详见博文《陪儿子学钢琴》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818&do=blog&id=220856)。后来,家里又买了电子琴。兴致高时,会与儿子来个手风琴与钢琴合奏,或手风琴与电子琴齐奏。遗憾的是,他和我所熟悉的曲目不同,配合不佳。曾经想让儿子学拉手风琴,但他觉得已经过时,不愿学。

        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游玩时,碰见一个乐手在酒店拉手风琴。我上前与他攀谈,说自己也会拉手风琴,他立刻从肩上卸下琴要我拉。如果不是同伴催促,我还真想拉一曲呢!

                                                               与手风琴乐手合影

        现在,我的工作越来越忙,除了逢年过节,已经很少再拉手风琴。回首往事,手风琴曾经给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也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欢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18-412926.html

上一篇:混在乐队的快乐时光
下一篇:兴趣应与人生目标有机结合
收藏 IP: 221.232.192.*| 热度|

12 李学宽 刘进平 陈安 陈湘明 曾庆平 吉宗祥 武夷山 余昕 迟菲 王安邦 吕新华 卫军英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2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