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雾霾锁京城。
纪念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35周年系列活动之“科普与中国梦高层论坛”暨2014年学术年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大放映厅举行。
同日下午,根据众多网友的要求,日本国民作家宫泽贤治的《银河铁道之夜》在北京天文馆加场上映。
两个事件同年同月同日出现,巧合,同时也让我这个东来西扯的人找到了话题和共同点,于是上午听科普作协的大会报告,下午就跑到了北京天文馆,一睹《银河铁道之夜》的魅力。
上午的大会在简短的开幕式之后进入到了大会报告阶段,共有四位发言人做了精彩的报告,为了把两个事件糅合到一起,在此选择其中两个报告说一些“三”道一些“四”,同时也不按照发言人的出场顺序进行。
两个事件存在的第一个“关联”就是,著名科普作家,同时也是天文学家的卞毓麟在大会上作了有关科普(创作)的所思所想的报告,其中他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科普的荣誉感在哪里?“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学家来担当”,“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科普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这里面既要有科学家这个“发球员”,更要有科普编辑这个“二传手”(本人曾在年初的文章中提出科学记者也是科学传播的二传手)。同时针对C.P.Snow提出的两种文化的问题,卞老认为弥合这种代沟的方式就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人既是科学家同时有是科普家那将是很完美的,或者说很好地实现了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结合。卞老师在报告的最后回答了科普的荣誉感在哪里的问题,他认为科普的荣誉感应该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点点滴滴中。而对于北京天文馆的馆长朱进来说,这种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似乎正在实践过程中,从现场观众的言谈中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前来观看《银河铁道之夜》的观众都是从朱进馆长的微博上得到了消息,甚至有人12点之前就跑来买票了(下午3点45分才放映)。同时似乎天文馆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那就是每场演出之前,朱进馆长会现场回答一些观众,特别是小朋友提出的有关天文方面的问题,本场观影活动前观众提出的问题是:地球自传过程中是否会有声音。同时朱进馆长也坐下来和观众一起欣赏这部充满迷人魅力的影片。相信放映结束后,朱进和其他天文爱好者的微博又会有新的话题活跃起来了。正因为科学普及太重要了,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都应该在其中发挥作用,同时公众也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中来,这种观影活动以及活动之前的提问环节都印证了卞老报告中的内容。能够坐下来和观众一起欣赏影片的馆长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但是朱进是其中一员。这是否也体现出他热爱这份事业呢?曾经,科普是一项事业,真正热爱这个行当的人会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其中,而今科普或者说科学传播似乎成了一项工作,首先是谋生的手段。因而现有工作,而后才渐渐地爱上了这份工作,当作事业来坚守。推而广之,科普场馆的负责人一定是把这份工作来当作事业坚守的人,公众之所以对这些“科普家”推崇备至或者说成为其粉丝,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行政级别,而是真正地能够和公众打成一片,在线上和线下能够和公众实现互动。
两个事件存在的第二个“关联”则是:上午大会报告的第一位报告人是“上九天揽月”的我国首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她也是继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之后的又一位进行太空授课的“教师”。这项活动发生在太空或者说宇宙中,而下午的影片也是有关银河的。王亚平与参会人员分享了其成长经历、飞天感受,特别是对飞天梦想的追求。而太空授课更让她激发起了更多的青少年,特别是女孩们,树立起追求科学的梦想。正如我所所长罗晖博士在其微信朋友圈中所言,“调查发现,儿童时期对科学的兴趣影响终身,但女童相对于男童偏弱。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梦想和想象力,是一项长期使命。当年麦考利夫航天授课壮志未酬,十余年后,芭芭拉·摩根为她圆了梦想。王亚平太空授课,上亿观众观看。一代又一代女航天员们挑战太空的勇气、睿智、冷静、强健,是最好的楷模。”同样,在下午的观影活动中,同样可以看到满怀好奇心的孩子们,当壮观、神秘的银河投射在头顶的荧幕上的时候,成年人都发出惊叹声,更何况现场的小朋友们了。当然,在现代都市中一度银河的风采依然不太可能了,偶尔能看到几颗闪亮的星星已经实属不易了。这让我想起了研究生期间的一件事情:2006年10月,本科兼研究生校友廖兄到我老家过国庆,那时他第一次看到满天繁星,竟然在深夜爬起来去看像牛奶一样“柔滑”的银河。我想虽然现在的一些小朋友们不曾亲眼目睹银河的壮观,但是观看完《银河铁道之夜》的孩子们一定会在脑海中留下美好的印象,这可能就是激发他们追求太空梦想的起点。而科普场馆的一个功能也许就在于激发兴趣吧。相比于学到了很多知识而言,头脑中有了更多的问题可能更重要,因为这些问题会引导他们去更多地思考。
科普作协成立35周年系列活动中,纪念卡尔﹒萨根诞辰80周年暨《暗淡蓝点》新书发布会上著名天文科普作家李元先生也出席参加,并且引吭高歌,让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好不振奋。
有一大批从事科普创作的作家和科学爱好者,有一大批从事科普实践工作的场馆人员,还有一大批对科学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青少年……科普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但是眼下我最迫切的期望仍然是驱散淹没京城的雾霾,让蓝天更蓝,夜空更清澈深邃,让孩子们可以亲眼目睹一下眨眼睛的满天繁星,看一眼牛奶一样流淌的银河。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