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烟”一“吸”
中国科普研究所媒体科技传播研究室 助理研究员
如果你是一个烟民,你会注意到香烟包装上的这行小字吗——“吸烟有害健康,尽早戒烟有益健康”。这行小字并非一句空话,相信大多数人(包括烟民和非烟民)也都赞同它所表述的“吸烟有害健康”的观点。但是吸烟到底是如何危害健康的,可能绝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
谈到吸烟的危害,大家知道最多的是吸烟可能引起肺癌,但引发肺癌只是吸烟对于人体所产生的众多危害之一。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吸烟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从身体的上端(头部和大脑)一直延伸到身体的下端(足部)。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肺病,肿瘤,心脏病,周围性血管病,皮肤病,外科风险,骨科风险,风湿病,妇产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抑郁症,耳鼻喉畸形,内分泌系统疾病,胃肠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就上述吸烟引发的具体疾病而言,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我本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相信如果不是职业医生,我们也不会刻意地去关注和研究这些疾病。
吸烟除了危害自身之外,还会危害其他人。电视中的公益广告有这样一句标语,“被吸烟,我不要!”,这也说明被动吸烟成为了烟草的一种“次生危害”,“二手烟”已经危害到了非烟民。美国第三次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88年到1991年)显示,在88%非烟民的血液中都检测到了尼古丁代谢的产物——可替宁。“二手烟”还特别严重危害到了儿童的健康,美国环保局(EPA)认为儿童的“被动吸烟”导致了无数例的支气管炎、肺炎、早期传染病和严重的哮喘。更严重的是,美国疾控中心预测每年有702个年龄不足1岁的婴儿死于被动吸烟导致的疾病——婴儿猝死综合症(SIDS),恶化的哮喘以及严重的呼吸系统感染。
当然除了“二手烟”,现在又出现了“三手烟”的说法;所谓“三手烟”是指烟民“吞云吐雾”后残留在衣服、墙壁、地毯、家具甚至头发和皮肤等表面的烟草烟残留物。美国能源部下属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残留物可存在几天、几周甚至数月。这些“三手烟”会影响到和你素未平生的人,他们的健康也和烟民的一举一动存在着关联。
除了给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外,吸烟还是一件耗资“巨大”的事情。虽然每一包烟的价格并不高(如果你不买那些高档的“礼品烟”的话),但是每个月算下来至少也是百十来块钱,那么一年算下来呢?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呢?……记得国外一个协助烟民戒烟的咨询人员和他的“客户”探讨吸烟的成本问题时,他提出让烟民一次性给他5000美金,他负责每天给烟民买烟,结果没有一个烟民愿意这么做。原因可能很简单,一次性支付5000美金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呢!但是仔细算一下,用来买烟的总支出也许不止5000美金,只是这笔钱像流沙一样从自己的口袋里慢慢地流走了。
为什么烟民会吸烟成瘾?习惯成自然这句话应该可以解释。一开始人们大多出于好奇吸了第一根烟,然后随着吸烟越来越多,这种好奇心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于是烟就不离手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吸烟其实也是寻求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认同包括自我认同和他人的认同。很多人吸烟可能是出于社交的需要,而这种心理的需求通过同其他烟民一起吸烟得到了满足。久而久之,心理需求就变成了生理需求,因为尼古丁已经成为了身体运转的一部分。而一旦吸烟成为习惯之后,就会追求“家里有粮,心中不慌”的状态,烟民一定要确保自己兜里有一包烟,而一旦“粮草”不足,他们就像心里长草一样,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工作上。当然这只是现象的描述,至于深层次的心理学原因应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既然吸烟容易上瘾,且会增加如此多疾病出现的风险,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继续吸烟呢?用我们的俗语来说,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乐观偏差的角度来说,即使某一件事情一定会发生,但是所有人都认为它会发生在距离自己十万八千里的某些“倒霉蛋”身上,但是绝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所有烟民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仍然吸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烟草及其附属品(火具)的易得性也增加了吸烟的可能性。有人说,“吸烟不带火,等于瞎胡扯”,但是现在不会“瞎胡扯”了,因为你随时随地都能很容易地获得“火”——可以买个打火机,可以向路人借火,实在不行还可以“钻木取火”嘛!还有就是尼古丁戒断症状的作祟,也是导致烟民继续吸烟的原因。吸烟者如果单纯靠毅力戒烟,身体会由于突然缺失尼古丁,而导致内循环和内分泌的失衡,人会出现易怒、心烦、焦虑、急躁、心慌、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关节疼痛、肠胃不适,在医学上被称为“戒断综合症”。但是这种状况也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无法戒烟,因为烟草中的物质并不是身体所必须的,而是烟民主动给身体增加的负担和危害;还因为烟民在睡眠的时候是不会想抽烟的,难道这个时候尼古丁戒断症状也休息了吗?
记得曾经在博客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吸烟方面的博文,很多博友给予了评论,当然也有曾经的烟民。给我印象较深的一句评论的大意是:曾经吸烟,现在借了,戒烟一个好处就是早晨起床少了一口痰。而我想说的是吸烟不是“一口痰”的事,这“一口痰”和吸烟所引发的一系列危害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近两年对“烟草院士”的探讨也偶尔出现,个人感觉这种探讨的指向应该是我们在控烟方面工作不力的局面,而并非针对某些人。谈到控烟,我们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这些法律既包括上位法,又包括一些下位法;公益广告中也时常播放控烟的广告;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公共场所也随处可见“禁止吸烟”的提示语……但是作为缴税大户的烟草行业往往会干扰这些控烟的措施。把控烟放在口头上,倒不如真正地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地控烟。
从烟民的角度来说,他们需要知道的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吸烟有害健康,而应该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地了解到了吸烟的危害,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烟民戒烟的可能性,也会促进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
(本文原载于《科学家》杂志2013年13月刊第90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