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chaoli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chaoliu

博文

浅谈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学术关系管理 精选

已有 5325 次阅读 2024-5-29 09:03 |个人分类:师生互动|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导读:如何处理博士生和导师的学术关系是博士生和导师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从科学研究的探索本质和社会属性出发,阐述了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规范认同和团队嵌入的重要性;强调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关系不仅仅是指导和被指导关系,更是合作关系、共享共创关系,其核心是在导师富有弹性的引导和博士生的主动创造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张力;良性张力构建的关键环节是精准把握指导的着力点与尺度,综合统筹,循序渐进。

(一)科学探索的本质与博士生培养的真谛

778482b8bb5b7b60dd7a6c62950c0d5.jpg

(1)探索的努力与规范的认同

人的本质是精神和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动的特质是自由。从广义上说,人类的科学探索活动可以在无限的空间内进行。然而,科学探索作为一种职业和社会建制,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职业科学家群体所从事的社会性活动。这种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方式和方法。只有经过严格科学训练的专业人员才能有效开展科学探索活动。

同时,以往科学探索活动的方向、内容、水准等又成为现实科学探索活动的起点。也就是说,特定时代的科学研究活动是在现实社会所提供的制度环境和技术平台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创造的“自由”。

从这种意义上说,博士生培养的基础性任务之一是使博士生认同和接受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掌握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选择有潜力的科学研究方向。因此,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要妥善处理鼓励自由探索和遵循科学规范、博士生主动探索和导师的方向引导之间的关系。

(2)团队的社会关系嵌入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索是以科学共同体为组织载体的社会活动,导师带领的科研团队是科学探索的基本组织单元。因此,博士生要有效从事科学探索活动,必须在行为规范、研究方法、学术理念等方面深度嵌入团队。从而形成团队科研合力,通过团队的成长和发展实现自身的知识累积和能力提升。

然而,无论是国家学位条例,还是各个学校的培养方案,都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作为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目标,由此就产生出团队嵌入和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关系问题。

实际上,导师带领的学术团队是博士生成长最切近的社会情境,团队嵌入是博士生能力成长的实现平台,科学研究团队作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又通过其有序的分工,建立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共生、共创、共享机制,从而使团队中的成员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技能。

(3)团队思维的路径依赖与个人研究风格的逐步形成

学生选择了导师,就加入了导师的科研团队,该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思维方式和组织机制都深刻影响博士生的科学研究方向选择、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博士生既是团队风格的传承者, 也是团队科研路径和思维方式的塑造者和建设者,从而使博士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风格不同程度带有团队的痕迹。然而,研究风格和思维方式需要与时俱进,毕业后的博士生要成长为团队带头人,其所带领的团队不可能完全遵循导师团队的研究方向、思维方式等。由此就产生博士生成长所依托的团队和博士生未来学术生涯使用带领的研究团队的传承和创新问题。

上述三大关系是博士生和导师关系的基本逻辑,也是博士生培养的基础学术情境,更是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写作管理要处理好的几种社会关系。

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关系不仅仅是指导和被指导关系,更是合作关系、共享共创关系,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管理是博士学位论文学术关系管理的主线。其核心是要在导师富有弹性的引导和博士生的主动创造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张力(healthy tension)。

(二)良性张力构建的关键环节:指导的着力点与尺度把握

141a0abc47853f5b8b7cf1101905cc3.jpg

无论是科研项目的实施,还是博士论文的研究写作,虽然都有事先设计的技术路线及其对应的执行方案,然而,在项目和论文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始料未及问题和困难,或出现一些新的想法或灵感。这样就可能导致项目研究和博士论文写作与当初的预想和设计出现偏差,甚至形成完全不同的执行路径和研究成果。

有经验的导师对于博士论文研究的指导一般不提出“只能如此”、“必须怎样”的要求,而是在基本方向确定的情况下,给博士生以较大的创造空间,鼓励其大胆探索,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在博士论文工作的前期,对于已经形成的博士论文中期报告或论文初稿,尽管有诸多问题,导师并非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是点明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在哪,并给出解决方案,供博士生参考。如果在指导过程中,每次交流导师都提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不仅会影响博士生对要害问题的精准把握,也会打断博士生的总体思路,甚至会对其写作的自信心产生负面效应。即导师主次不分、面面俱到、只提问题、不给解决方案,博士生必然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三)良性张力构建的时序把握:综合统筹,循序渐进

e7f1eaf41d5439bbe806a002ef21c33.jpg

就导师的指导实践而言,从开题到中期乃至预答辩阶段,导师的指导相对宽松,预答辩完成之后,导师的指导就更具约束性和必须做到的特征,如果这些要求做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就无法保证。在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这个阶段,导师可能提出一些非常尖锐甚至带有一定颠覆内涵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博士论文质量的根本提升至关重要。

博士论文写作的最后阶段是对博士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基础知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全面检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导师的指导提出挑战。因此,这个阶段的博士论文研究管理已经远远超出学术管理的范畴,往往涉及心态管理、情绪控制等心理学、社会学问题。

这样,博士生就要在整体把握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导师提供的想象空间,做出比导师的预想更好甚至他没有想到的探索性工作,如发现新的数据来源或数据资料的使用方式;对已有模型进行重大改进,甚至构建新模型;发现某些新的机制或规律等。

(四)良性张力构建的实现条件:深度交流与能力培养

12dd542389878ba846ec9717b36f2c2.jpg

导师的指导实践证明,博士生与导师的深度交流至关重要。博士生要敢于挑战导师的思路和观点,通过思想碰撞,相互启发思路,产生更多的灵感,共同推进博士论文的写作乃至项目的研究。博士生对学位论文选题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解越深刻,其与导师的交流越充分,对导师提出的指导意见的有效吸收、拓展和深化程度越高。

在博士论文研究和导师指导实践中,也常常出现博士生认为学位论文是个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对自己的成果负责,因此,不情愿接受导师的一些观点,拒绝导师对其中一些问题的提示等情况。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认识误区。实际上,博士论文研究不是博士生个人的学术行为,而是博士生和导师共同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双方紧密合作。因此,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导师和博士生的集体智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082-1436032.html

上一篇:关于博士学位论文外审的几点思考 —基于激励-约束双重优化的视角
下一篇:浅谈科学研究中的“情境化”
收藏 IP: 39.144.55.*| 热度|

8 孙颉 崔锦华 李可 宁利中 杨正瓴 曹俊兴 黄永义 guest0933633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