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chaoli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chaoliu

博文

浅谈科学研究中的“情境化”

已有 2212 次阅读 2024-6-7 13:56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导读:情境化是管理学的专属概念或案例研究的特有方法吗?情境化是否具有科学研究一般的方法论意义?情境化有怎样的实现路径?

“情境化”是管理学,尤其是案例研究经常使用的概念。有学者将情境化与结构化、实用化相结合,试图构建案例研究的基本范式,也有学者提出构建情境基础观的理论设想。尽管如此,学界对情境化的理解还没有走出管理学甚至案例研究方法的陈旧藩篱,从而对情境化产生诸多误解。本文从科学研究方法一般的视角,探讨了情境化的方法论意义以及情境化实现的具体路径。

(一)什么是情境?

情境是科学研究的时空坐标。这里称谓的时空不仅仅是位置、范围以及时点和过程,还包括时空中存在的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因素及其演化。进一步说,情境是影响科学研究对象及其演化的相关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关联和变动。

图片1.png图片2.png

从活动论的角度看,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从客观对象的局部、侧面或某一环节切入,情境限定使科学研究具象化、聚焦化乃至可操控化,这样才能使预先设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能得到确切解。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人类的知识体系由知识要素和知识模块构成,情境是具体科学知识成立边界的标定或其应用于实践场景的区界,是科学知识经济和社会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之一。

情境交互是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纽带。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和全球化进程向纵深推进,人类社会所置身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具有多情景交互连接、多过程错位叠加的特征。科学研究面临的重大和理论实践问题日益复杂、多变,这样就更需要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以使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得到综合解和最优解。

(二)什么是情境化?

一般而言,科学研究中的“情境化”是指将事件(过程)发生的场景和环境纳入研究视野,对样本事物进行综合考量的一种研究策略。由于任何科学研究都要限定其观察实验的环境条件以及建模推理的逻辑起点,从这种意义上说,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带“情境”的,情境化并非某一学科特有。

图片3.png 图片4.png

情境化是由于科学研究中知识发现或知识应用的需要,研究者对相关情境要素的组合、情境范围,以及情境变化节奏和方式等做出具体的界说或限定,从而使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聚焦于特定方向,从而提高知识发现和知识应用的效能。

情境化是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普遍采用的一种研究策略。情境化包括(情境)条件限定和条件放松两个方向相反,又相互依赖的过程。通过条件限定和条件放松的不断迭代,人类的认识才从不确定走向确定;从个别认知走向普遍认知;从知识发现走向知识应用。

物理学家通过在有限时空条件下的受控实验能够发现物理世界的普遍规律;生物学家通过对个体的观察能够洞见生物进化的原理,说明情境既是科学研究事实发现和理论洞见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新知识、新方案落地的着力点。从这种意义上说,情境化既是对科学研究基点的勘定,也是对科学知识实践应用路径的设计。

情境化不是某一学科特有的方法论标识,更不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开展的科学研究切断自身与世界联系的口实。情境共性、情境共识是人们寻求普遍真理和普适价值的客观依据,情境化是发现普遍、形成共识的手段。

(三)情境化管理学实现:还原、通约与适配

学科研究对象差异决定了其研究活动所置身的场景和环境不同,因而其情境化策略不同。管理学与其他学科情境化的差别在“化”的路径、“化”的阶段和“化”的功能上。因此。需要以“化”为切入点,探讨管理学研究情境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如果将管理学研究分成新事实(特征)发见、新知识(理论)涌现和新知识运用三个环节,那么在这三个环节,有关情境的考量又有不同的内涵。因此,可结合管理学研究的不同环节(阶段),研究情境化策略的实现路径,探讨其理论与实践功能。

图片5.png

(1)情境还原

在管理学研究中,发见新特征事实为提出新构念、构建假说、发展新命题提供经验材料。在新特征事实发见阶段,情境化(行动)的主要任务是情境还原。情境还原是对特征事实发生情境的观念再现或观念重建。

情境还原是对事物和过程发生的初始条件的勘定。初始条件既影响新事物和新过程本身的演化趋势,也决定基于这些新事物和新过程开展的理论抽象的收敛方向和可能空间。

目前的管理学研究多数属于回溯式研究或跟踪式研究,加之新特征事实的发见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对于情境化而言,还很难说研究者能够主观设置情境或加入情境,只能说是对原本发生的事件或过程的可能情境进行回顾还原或观念重建。

虽然,管理学研究也部分地开展了实验探索,但是这些实验研究的情境还很难像物理学的受控实验那样通过人为干预准确设定实验条件。因此,用情境“加入”或情境 “设定”来表述管理学研究新知识发见阶段的情境考量策略未必确切,其与管理学作为“事后”研究的方法论属性并非严谨对应。

在现实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通过资料收集分析、当事人深度访谈、思想溯源等途径将过去的情境观念式“还原”或“重建”。情境还原或重建是对以往过程或事件开展因果关系分析的关键环节。情境还原与情境重建的目的在于发见新事实、新特征、新现象与特定情境的关系,从而为下一步提出新构念、构建假说、发展新命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在情境还原和情境重建过程中,既包括尽可能多地将基本情境要素纳入到情境考量范畴,也包括逐步剥离和去除那些次要的、非主流的情景要素,通过“纳入”和“剥离”的反复迭代,实现了情境要素的去伪存真和主次分辨。

(2)情境通约

从新事实、新特征、新过程出发构建新理念,提出新假说,发展新命题是管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新构念、新假说、新命题不是对单一事实的解释,而是对某些新现象或新过程共有本质的揭示或共性特征的阐明,或是对于潜在形态的机制、原理、规律的发见。因此,管理学研究要在个别事实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多案例、跨案例或基于“大”样本数据的计量研究,进而实现研究对象从“一”到“多”的拓展。

就从情境角度看,新理念、新假说、新命题从“潜”到“显”的转化是对象从”一”到”多”的拓展,也就是要发现多案例、多样本、多对象共有事实、特征和过程的共有情境要素,该阶段是一个情境通约的过程。

情境通约是找出这些新事实、新特征在不同案例(样本)中的共同情境因素或情境过程,从而使基于个案(小样本)提出的构念和假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或在此基础上将假说发展为命题或理论。

如果说,情景还原和情境重建是一个情境要素纳入和情境要素剥离交互进行的过程,那么情境通约则是一个以次要情境要素剥离和主要情境要素提取为主的考量过程,既要把事件过程非共有的情境要素逐步从情境考量中逐步剔除,并提炼出共有的基本情境要素的过程。

(3)情境适配

情景通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管理学新知识的发现,然而,新知识发现只是管理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并非是管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新知识发现还要进一步向实践领域延伸,即将新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以及管理实践。从情境角度看,探索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适宜情境是情境适配的过程。

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并非是将已经发现的新知识原封不动地套用于现实,而是对新知识进行充实、改进,并赋予其操作内涵,新知识应用可为企业乃至全社会带来提质增效的实践效应。

这样,该阶段的情境考量可能称之为情境适配,也就是从当下或前瞻视角,分析当下的实践场景或未来实践活动发生的可能场景或环境,研究具有操作内涵的新知识、新技能与情境的关系,在可能情境下设计新知识落地的优化方案,即实施方案要与特定的情境适应和匹配。

情境通约是在发见新特征、新事实、新过程的探索性研究中找到情境的共性和情境的通用逻辑,是基于新事实、新特征和新过程的实践启示,尝试构建新构念、提出新假说、发展新命题,实现管理学认知从一到多的拓展和推断。

情境适配是在当下置身或未来发生可能的情境下,将新知识应用于管理实践,为达到预想的实践效果而开展的前瞻性、预测性、适配性情境考量。情境适配并非是对情境的重新构建,而是在情境通约的基础上面向知识应用,对通约后的情境要素及其组合进一步具象化和应用化,从而使知识应用能够更好地落地于具体的管理实践。

情境还原、情境通约和情境适配是实现管理学研究从知识发现到知识应用再到新知识,发现完整价值链的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082-1437237.html

上一篇:浅谈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学术关系管理
下一篇: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申请:经历与体会
收藏 IP: 39.144.55.*| 热度|

2 武夷山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