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的一个模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xun 本博将以数学杂文为主,科技杂文为辅,其它杂文为补。

博文

霍尔和快速排序法 精选

已有 12897 次阅读 2012-3-27 07:21 |个人分类:科技|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霍尔, 快速排序法

作者:蒋迅


Source: wikipedia

彭思龙老师抱怨说信息科学缺少类似数学的故事,我想我可以贡献一点。

霍尔 (Sir Charles Antony Richard Hoare) 是一位英国计算机科学家,他是著名的快速排序 (QuickSort) 的发明者。在平均状况下,排序 n 个项目要Ο(n log n) 次比较,而且通常明显比其他Ο(n log n) 演算法更快。所以它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算法。在一次采访中,霍尔谈到了发明这个算法的背景。

霍尔出生于斯里兰卡。195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然后的两年里他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他的任务是研究俄国的现代军事,并因此开始学习了俄语。结束服役后, 他作为研究生进入莫斯科大学,主攻计算机翻译。在莫斯科学习了一年。在这个时候正好有一家生产小型科学计算机的公司Elliott Brothers在那里举办展览,霍尔为他们做翻译。当他回国后,这家公司立即聘用了他,连面试都免了。他们还增加了他的工资,因为他会俄语。 Elliott Brothers让霍尔设计一个新的计算机语言。但当他偶尔看到了一篇艾伦·佩利的“算法语言Algol 60报告”(Report on the Algorithmic Language Algol 60)后,他立即推荐公司放弃设计一个新的语言而转为实施ALGOL。公司采纳了他的建议。ALGOL是第一个清晰定义的语言,其语法是用严格公式化的方 法说明的。ALGOL语言并没有被广泛的使用,但它是许多现代程序语言的概念基础。对他个人来说,这个项目不仅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基础,还为他带来了甜蜜的婚姻:他跟同组的同事Jill相识并结婚,成为一段美谈。

言归正传。1960年代,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 开始了一项新的计划:将俄文自动翻译成英文。正好霍尔有这个经历,他与俄国的机器翻译专家相识,还在“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上发表过论文。于是他在那里得到了一份工作。

在那个年代,俄文到英文的词汇列表是以字母顺序存储在一条长长的磁带上的。因此,当有一段俄文句子需要翻译时,第一步是把这个句子的词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这样机器就可以在磁带上只走一遍就可以找到所有的翻译。霍尔意识到,他必须找出一种能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排序的算法来。他想到的第一个算法是后人称作“冒泡排序 (bubble sort)”的算法。虽然他没有声明这个算法是他发明的,但他显然是独自得到这个算法的。他很快放弃了这个算法,因为它的速度比较慢。用计算复杂度理论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theory) 来说,它平均需要 O(n2) 次运算。快速排序 (Quicksort) 是霍尔想到的第二个算法。这个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是 O(nlogn) 次运算。当 n 特别大的时候,显然步骤要少很多。这个算法是二十世纪七大算法之一,而他本人则被称为影响算法世界的十位大师之一。霍尔自己则认为这个算法是他一生来得到的唯一一个有意义的算法。显然他是谦虚了。太谦虚了!他在计算机语言和数理逻辑上建树颇多。比如,黄富强老师介绍过霍尔逻辑 (Hoare logic)。当时就说我也要写一篇介绍霍尔的文章,没想到竟然拖到现在。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真是一个好去处。还记得我以前写的“建造一架150年前设计的差分机”吗?也是在那里看到的。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王世强教授和沈复兴教授等对“计算复杂度”有一定的研究。我也是从他们那里第一次接触到“计算复杂度”这个问题的。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Fellow (2006)

回到“快速排序法”,其实“快速排序法”的基本思想是用递归 (Recursion),每进行一步都将一个大的集合划分为两个小的子集,然后对两个子集实施相同的算法。当两个子集都完成了排序之后再把它们重新粘合到一起。让我们用下面的一个简单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假定我们有一组10个数,我们希望将它们从小到大排列。


我们首先从数列中随机挑出一个元素,称为 "基准"(pivot)。


我们把比这个基准小的数放在左边,把比这个基准大的数放在右边。

上面是我们的第一步。在这一步之后,我们得到了两个小的集合。现在我们重复上面的步骤对这两个小的集合进行排序。这就是我前面说的递归的思想。让我们忽略里面的具体细节。经过一些步骤之后,我们已经将这两个小的集合排好序了。下面的两步就容易理解了。

我把这段故事写出来,希望软件工程师们在学习计算方法时得到一些乐趣。也希望上面的故事和这个小例子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后注:1991年,杨正瓴老师发现了平均复杂性为 O(nloglogn)的自适应排序算法,以及对独立同分布随机数最坏时间几乎处处为O(n)的排序算法。见评论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0554-552107.html

上一篇:2012年北京师大数学学院新春拜年
下一篇:数学漫画 (七)
收藏 IP: 198.123.54.*| 热度|

14 陈学雷 黄富强 龚文引 杨正瓴 高建国 刘钢 谢鑫 曹聪 田灿荣 边一 李毅伟 苏德辰 彭思龙 zdlh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