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jianguo531 聊聊感触、搞点学术、发发牢骚

博文

盲目参加会议的后果

已有 5657 次阅读 2013-9-26 11:52 |个人分类:观点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会议, 形式, 盲目, 中国生态学大讲堂

本人特喜欢和人交流学术问题,喜欢听听别人的学术思路和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新的idea。这是我不断更新自身思想库,提高学术认识,挖掘新方向和思路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会经常参加一些会议。想通过的这些会议上认识的大牛以及他们最新成果的presentation,寻找我未来的主攻方向,如果能够促成合作那就更perfect了。

本来,我对于会议也是有心理准备的(毕竟我也参加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知道不是所有的会议参加后都能对我有所帮助。所以,我会坚持自己参加会议的习惯,即便会上没有太大的收获,了解会议举办地的风土人情也是一种别样的收获,这里还是要感谢导师对我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前两天我和同门去参加了一个名为“世界农业大会”的会议---名字很让人心动,举办地在杭州一个相当高级的大酒店。杭州我去过一次,这次去完全是奔着了解真正的学术前沿去的。我们一行两人达到会场一看展牌才知道,原来我们的“世界农业大会”仅仅是他们举办大会的一个分会,里面还有“世界海洋大会”、“世界藻业大会”、“世界渔业大会”等等。步入会场也让我失望之极,堂堂“世界级”大会,会场仅有20人左右。我都不知道是该哭还是笑,莫非我就是全球最顶尖的20个农业专家???后面的presentation也和我的专业想去甚远,都是写植物生理,分子生物学之类的东东,完全听不懂。回来路上同门说很失望,我没有太多附和。一是因为老板的钱又百花了,二是这与我们盲目的参加会议是有很大关系的(自身原因亦不可免)。

回来后自己好好反思了一下,觉得自己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参加会议的态度和目的:

(1)参加会议促进交流本没有错,但是需要自己花时间去甄别和取舍。

有的会议比较大,参加人数较多,分场也较多。比如年度的学会会议。这些会议还是要去参加的,一方面可以见到大牛,毕竟大牛都是里面的委员,理事神马的;其次也可以了解一下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再次,到分会场听与自己相关专业的报告还是有不小收获的。但是有的大会,动辄就是世界,全球之类的会议,还请大家小心甄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查看他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如果主办单位都不是学术组织和团体,而是什么公司和非专业机构,那就可断定是收钱会议,更不是讨论学术问题的地方,去了之后只会浪费你的时间。

(2)多听一些独立学术讲座

我这里所谓的独立学术讲座是指某个学者就某个特定的学术问题进行的研讨和报告。比如某某院士、研究院、教授到某个大学学院去做的讲座。这种类型的讲座我姑且算作是小型会议。这种讲座里,报告人的研究深度和创新性你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来,毕竟是你感兴趣或者就是你的专长所在。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的报告会让你受益良多。如有疑问,在专业相同的情况下,也许报告人的解答会让你更容易接受。还有这种较少的人员参加讲座也有利于建立更为私人和长期的学术合作机会。

(3)组内会议(seminar)

这是我激励提倡的一种形式。这种会议形式多见于课题组内部的讨论,因而形式比较松散,气氛比较融洽,参加人员也比较放松,但是会议的目的性更为明确。我们组里定期会针对某一问题举行seminar,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老师点评,但不设置排他性结论。在这些seminar当中,我了解到很多的重要的学术思想,我主要的科学问题的提出与实施都是在seminar上获得的。

(4)一个特别的会议

“中国生态学大讲堂”是个基于推广学术思想,加强学术交流很有意思的平台。形式比较灵活,而且重点介绍学术前沿,当然报告的人也都是国内外的大牛。我有幸参加过一次,收获颇丰。如有兴趣还请大家多关注一下,特别是北京的同行!

参会需谨慎,不可盲目!

猜猜这参会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9327-727968.html

上一篇:土壤学类期刊投稿的感触
下一篇:科研中的科学问题与学术疑问
收藏 IP: 114.212.127.*| 热度|

4 张忆文 曹聪 neilchau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