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话科普
(王德华)
前几天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一个科学问题,如何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科普?或者说,面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如何选择话题(科学问题)进行科普?
总是觉得做好科普,需要阅读很多文献,要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知道科学价值的亮点和核心,知道知识的层次。表述时,需要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能深能收,恰到好处。也就是说,做科普的人,要懂得很多,要了解科学的真谛,理解科学成果的价值,懂得大众需求,通晓传播技巧。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啊。
一个科学问题,既有专业领域的意义,也有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不同的学术领域,也会有不同角度的理解。
做科普的人,要永远怀着“不懂、求知”的心态,虚心听专业学者的见解。
科普,需要科普的语言,但科普依然需要严谨,不可以随意,不可以臆断。科普,是大众科学,自然应符合科学的规范。
科普,需要故事性,要有趣,不失科学性。
科普,需要精彩,吸引人。
科普,要有知识性,要能引起思考。
科普,要使专业同行感到对科学问题的表述不会有偏差,又能使得他们很欣赏科普人对科学发现的传播的方式和表达方式。
科普,不能缺少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内容。科普人很清楚,要相信科学,但不可迷信科学。
做科普,需要奉献精神。
做科普,不能功利化,不能商业化。
科普,是利国利民的事情,是关系国民素质的问题。所以,需要国家扶持。科普的重要性,不亚于科研的重要性。对于科普的支持,要比对一般科研的支持,对社会的效果要好,甚至好不少。
应该给科学家进行科普的时间和机会。专业学者做科普,需要鼓励和提倡。
科普,需要涉猎面广。
科普,一定是热爱科学的人,但不是作为一种工作和任务来做或完成的人。
科普人,需要走近科学家,不是道听途说,更不能受自己知识水平的限制而主观臆断。
科普人,需要有好奇心,宽厚的知识面,开放的大脑。
科普人,要喜欢联想,具有很强的想象力。
有人建议,在网络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甚至是加强利用手机微信化的作用。这样科普需要表述简单、短小、精致。这里有一个观念是:科普是跟着网络的发展走,还是让科学来对网络有些引导呢?
大众对科普书有需求的。只要关注一下媒体上的养生栏目,就知道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等方面的知识有很高的需求,这些方面的知识也很受大众欢迎。
做科普,要清楚隔行如隔山。要时刻牢记,术业有专攻。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问面前无老少。
当今科普,社会也需要辨别学者真伪的能力。对那些满嘴胡言的专家,要有所认识。有些是故意欺骗,显然有个人目的。有些是无意识的,虽没有恶意,但由于自己的地位等,日趋膨胀自满,不觉把自己当成万能专家了。
虽说文人相轻,但很多时候是专业学者对于同行专家科普时对一些科学问题(发现)错误的解读,理解的偏差和不足等,不是很愿意指出来。有时候虽然指出来了,但学者们往往不是很容易(愿意)不接受。不愿意接受专业专家的意见,也是部分学者们的心理毛病。学者,很容易以为别人都是外行,只有自己是专家。我这是在说自己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