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今年的生态学年会不凄凉

已有 5668 次阅读 2011-11-5 13:47 |个人分类:学术会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动物生态学, 长沙, 生态学年会

今年的生态学年会不凄凉

(王德华)  

 

20111021-24 中国生态学学会学术年会在长沙明城国际大酒店举行。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这次组织了两个会议专场:动物生态与保护、动物生理与行为适应。

 

动物生态与保护”专题: 安排9人报告人,有2人未到会。报告内容涉及:鸟类越冬的季节动态、三峡工程和退田还湖对鼠类种群的影响、西藏滇金丝猴的分布模式和种群结构、大型食草动物采食与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关系、草原鼠类群落与放牧的关系、昆虫的化学通讯等。

 

动物生理与行为适应”专题:安排8位报告人,有1人未到会。报告内容涉及:鲤科鱼类低氧适应机制、植食性啮齿动物的消化对策、鼠类被毛和能量代谢的季节变化、鼠类的繁殖与免疫功能、植物的诱导抗性与昆虫的反防御机制、蜘蛛体内Cry1Ab蛋白富集对酶活性的影响、水华蓝藻对浮游动物的危害作用的精细诊断等。

 

上一次年会(2009年)不同,这次年会我们专业委员会的这两个专题报告会很成功。报告人报告很精彩,大自然的故事很吸引人。由于时间充足(25分钟),讨论比较热烈,气氛很好,可谓严肃、活泼,有幽默、有严谨,有笑声、有沉默,身心感觉很舒服。听众有50人左右,作为小型的专题会议,效果很好,研究生和教授们交流自由、畅通。这样的效果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这些学者热爱野外工作、坚持野外工作,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一种精神,一种追求,这正是当今生态学工作者所需要的。

 

 

这次会议上也安排了硕士研究生的报告。硕士研究生是需要锻炼的,能够在全国的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学习机会。研究生做学术报告要注意学习其他报告人的风格和优点,特别注意要将PPT做得简明、漂亮、大方,不能将自己的硕士论文内容拷贝到幻灯片上;注意不要背对听众,要与听众有交流;不要念PPT,要学会讲。不要僵直地站着,最好有自然的身体语言;要对自己的报告熟悉,能够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头有尾,尤其是研究意义和背景要讲述清楚,新的结果要突出,最好结论要清晰。也不要忘记了致谢,感谢对实验有过贡献的人,感谢对你的工作有过帮助的人。

 

那么这次会议有什么遗憾吗?有的,还是跟以前的感觉一样:主流学者没有到会。主流学者不到会自然使会议失色不少。什么是主流学者?就是那些各个领域、学科的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我们的专题会议上:主流的动物保护生物学专家、动物行为学专家、行为生态学专家、动物种群和群落生态学家等都应该有更多的主流科学家到场。这种现象,在其他会议上也有,但生态学年会特别突出。

 

2009年的年会,我曾写过感想,据说还有些影响,不知是正面还是反面,后来就把文章隐藏了没有想到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这么凄凉 这次会议上专门安排了一个动物保护(大熊猫)的大会报告,反响很好。在理事会上,学会领导也专门介绍了动物生态学在中国生态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特别建议增补了一位动物生态学的副理事长。 
 
关于这两个专题,学习到很多新知识,也有些问题和体会,写在这里作为记录和交流:
 
 动物生态与保护”专题:
 1、 概念:生物学、生态学对概念的要求很严格,概念的严格都是有一些限制条件的,概念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我曾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门课只要掌握几个关键概念,一扩展就可以了。如种群生态学中的“密度denisty”概念,指的是单位面积上某个物种的数量。有学者用“总密度 total density”指单位面积上多个物种的数量,以前见过有学者用“群落密度 community density 指代内容与Total density 差不多,都是想说明一个区域内,不同物种的动物的总的数量。这个密度隐藏了不同物种的个体大小(体型、体重)、物种之间数量的差异,也无法估测总的生物量 (biomass)。我不是很赞成这样的概念。
 2、   重视历史数据(积累数据)的分析和综合:洞庭湖地区田鼠种群的数量变动有10多年的数据积累,由于动物生境的有规律的变化(水位、水灾与种群数量变动),详细分析控制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是有可能的,也可能会发现一些规律。由于水灾对于鼠类的生存是毁灭性的,鼠类一代一代就这么不长记性?母幼信号如何传递?生境选择机制是否发生变化?植食性的鼠类在暴发时啃食同类的尸体,说明食性是可以改变的 (食肉的大熊猫改吃竹子大概也有被迫的因素吧)。
 3、滇金丝猴在西藏分布在3800 – 4300 米范围内,属于高海拔,面临低氧和寒冷的胁迫,以及食物的季节性相对短缺,所以这类猴群对环境的适应很有意思。如果能够获得体重的季节性数据,热代谢的数据,对于能量节约对策 (energy saveing strategy)的阐述是很有帮助的。高海拔地区,这么聪明的猴类动物为什么不贮存食物呢?皮毛隔热性变化吗?食性变化吗?成年与幼体数量的比例是1:1,也是很有意味的,说明幼体成活率非常高,母体懂得计划生育?出于哪些考虑才做出这样的决策?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猴群的地理分布如何变化?是继续向高海拔地区迁移还是迁走? 
4、关于鼠类群落数据的调查:以前学术界用铗日法 (night trap)获得动物的数量,就是每天用铁夹子捕动物。现在这种方法国际上逐渐不认可了,最好用活体标记或活捕笼的方法来调查。现在学术界要求要考虑动物的福利和权益了。 
5、化学通讯是关于气味的。动物的气味用途很广,功能繁多。利用气味来控制害虫是学者们一直都感兴趣的。气味通讯与环境是有关系的,风大的草原地区,估计声音通讯会更有效,但对某些特殊的群体采取特殊的通讯方式是可能的,生物界的最大魅力就是多样性,最吸引人的就是复杂性,很少完全统一的。 
6、草原上大型食草动物的啃食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很早就有学者关注草食动物与植物系统之间的关系,从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会发现一些新的规律。大型动物取食植物与小型啮齿动物的取食是不同的,大型动物在草原上一口可以吃多种植物,口大,不好分离每一种植物(但对有毒植物还是有避免机制的),鼠类就可以对植物有较好的选择,可以吃某一种的花、叶和根等,这样对植物群落的影响自然是不同的。 

 

动物生理与行为适应”专题:

1、鱼类在水环境中缺氧,如何耐受是具有生理基础的。行为、生理和解剖学特征都会对鱼类适应水环境有贡献。从运动能力上分析的话,肌肉的生化特征等方面的知识是需要的。

 

2、植食性动物(尤其是小型啮齿动物)具有食粪的现象(行为),分吃其他动物的粪便和自己的粪便。有些动物能够产生两种粪便:硬便(粉球)和软便。兔子一类盲肠大的动物,取食软便的行为很普遍,学者说是软便有高含量的氮,可以补充动物的蛋白质。食粪到底是营养需求还是其他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动物肠道内的不同细菌菌团对于动物的生理是很重要的。有研究发现动物体内不同类群的细菌,对于控制动物的体重和能量代谢是有很大作用的。最近我国学者发现大熊猫之所以能够取食竹子就是由于肠道内有专门可以协助消化竹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菌类(可以产生消化酶)。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种类对于消化生理功能的贡献还是值得关注的。

 

3、恒温动物维持恒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多种多样。行为上、生理上和形态上,都可以进行调节减少能量消耗,维持恒温性能。动物的皮毛隔热性能的变化应该是很重要的,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研究,但近来关注的不多。在黑线仓鼠上的发现很令人吃惊,在低温条件下皮毛的隔热性对于动物整体的能量消耗可以贡献41% (减少41%的热量)。估计动物的皮毛性能的季节性变化(毛色的深浅、密度和质量)会有不同的贡献,独居的与群居的动物毛发(皮毛)是否有质量上的差异?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时功能是否也有差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504854.html

上一篇:给青年生态学工作者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金华之秋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4 黄晓磊 熊李虎 李心诚 刘全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