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新政策下研究生培养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精选

已有 11062 次阅读 2020-3-14 11:41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 导师, SCI论文, 学位

新政策下研究生培养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王德华

 

最近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发挥基层院系和导师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若干意见中第九条)。

导师、学生、管理人员处在不同的角色,对文件精神会有不同的解读。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

 

一、研究生需要改变思想意识:

针对不宜要求学生发表论文而获得学位的指导意见,部分研究生在思想上可能会有些错误认识:既然获得学位不需要发表SCI 论文了,导师就没有理由强迫自己发表论文了,培养单位也没有什么理由不给学位了。自己没有奋斗目标了,没有了紧箍咒,心理上就放松了,干劲自然就不足了,那么研究生期间学习和科研效果就可以预期了。

这种思想无疑是错误的,但导师和培养单位的这种担心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现象也确实会出现的。所以培养单位和导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事实:新政策对研究生的要求和期待实际上是比以前更高了,重视了真正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醒研究生不要去做那些低层次重复的研究了,也不再去发表那些短平快的豆腐块论文了,也要清楚不是发表一篇CNS论文就什么都有了。研究生在心理上需要调整,在思想意识上需要调整,在奋斗目标上需要调整。要做真正的学术,收集踏踏实实的数据,掌握扎扎实实的理论,成为一个合格的学术人。

对此我曾写过一点看法:

链接:不管政策怎么变,学术论文永远是学者的硬通货

 

二、导师需要改进培养理念:

要求在读研究生发表论文对许多学生是个紧箍咒,自然也是一个压力或动力。这样许多导师不用再给学生施加压力,学生们都有个明确的目标,迫切的希望,就是发表符合获得学位条件的论文。现在没有论文要求了,学生们没有压力了,导师们怎么办呢?对于有些研究生推一推就动一动,不推就不动,一个月没有数据,一个学期没有进展,一年过去还是没有实质性进展,该怎么办?导师们有信心劝退不适合做研究的学生吗?有胆量实行淘汰制吗?最重要的是导师需要改进培养理念,为真正喜欢科研的学生提供各种条件,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化发挥。同样对于没有兴趣做科研的学生,也能够得到相应发展,要么早些退出,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要么安心科研,按照培养要求完成学业。所以,师生之间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培养方案。

 

三、师生之间避免关系紧张:

新的政策下,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一旦没有具体的制约措施,对于没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如何培养,对导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研究集体里有几位学生,类似“你让我干,我偏不干,你让我多干,更是不可能,反正你拿我没办法。你骂我,我就告你”等等现象,作为导师是很头疼的,对于集体里真正想做研究的学生也是一种干扰。所以导师们也要调整心理状态,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尽量避免师生关系紧张或冲突等事情的发生。研究集体的文化建设就显得很重要了。

 

四、导师没有理由压着数据不让发表:

新政策下,不少导师可以安心做系统性的研究了,不再急于发表文章以应付各种考核,可以积坚实的累数据,发表有深度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但也要避免也有些导师一旦与学生发生意见不合或其他冲突,可能会故意压着学生的数据不让发表了,使得一些积极上进的学生为难了。所以,除了导师自律外,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应该有相应的措施对导师的这些行为进行相应地制约,以保护研究生的合法权益。

 

五、研究生没有理由不发表论文:

同理,新政策下部分学生也会有充足的理由不撰写和发表文章了。实际上当今在有发表论文要求的条件下,不少研究生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往往不是高质量的论文,甚至是有些肤浅的,但却已经符合获得学位的条件。所以即使后面做的工作很深入很系统,再也没有发表第一篇论文的动力了,这样很多好的数据研究生毕业多年后都没有整理发表。尤其是毕业后不再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这种现象就更普遍,导师们对此也很无奈。这种现象在新政策下,可能会更严重一些,这样势必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实验数据发表了才是一项研究工作的结束,花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获得的数据束之高阁,怎么说都是一种浪费。不少导师的书架上一定有不少已经毕业的学生们的数据都没有发表,这确实是很遗憾的事情。有些数据多年后,可能就没有发表的价值了。

所以,新政策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对于真正的科研人是一种福音。科研回归到本真,让真正喜欢做科研的学生尽快成长起来,让喜欢做科研的导师门下有更多的喜欢做科研的学生,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景象啊。同样,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于不适合做科研的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困境,走向新的岗位。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223454.html

上一篇:动物有文化吗?
下一篇:存在“旅鼠效应”吗?
收藏 IP: 123.123.250.*| 热度|

23 黄育和 郑永军 刘立 杨金波 王安良 马军 黄永义 帅凌鹰 王羽青 孙平 王代平 信忠保 张红光 李东风 郭战胜 霍天满 曹俊兴 李学宽 曾德智 周忠浩 张成岗 向峥嵘 王从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