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SU3-IBM的第七篇文章

已有 937 次阅读 2024-7-31 10:05 |个人分类:我思故我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Chinese Physics C最近发表了SU3-IBM的第七篇文章,对CPC的审稿人和编辑表达由衷的谢意。图片.png    从2019年开始,我提出了SU3-IBM,和以前的研究不同的地方在于,新理论指向了新的观念,和Cd疑难以及B(E2)反常联系在了一起。它不是以前研究的继续,而是一个新的方向。虽然在数学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物理上几乎是完全不同。

    SU3-IBM已经发表了7篇文章。第一篇在2020年初,是关于B(E2)反常的。这个现象非常反常,以至于以前的核结构理论都不能解释它,但是SU3-IBM却非常轻松给出了答案。(我的解释在很长时间内我其实是有些担心和怀疑的,以为不够准确)第二篇在2022年中旬,是关于Cd疑难的,我提出了解决这个疑难的关键是这是一个新的γ软的模式。(这个观念至今无法被其他人认可和理解,因为工作还没有完全算完,也因为球形核不存在的观念让核结构领域的研究者从情感上来也无法接受,虽然事实就是如此)第三篇是辽宁师范大学张宇教授等人的研究,也是发表在2022年中旬,是关于B(E2)反常的详细理论讨论,但是他们提出的机制最近看来可能不太对,(他们的计算是正确的,但是一部分解释有问题)我正打算对此做进一步详细的研究。第四篇文章是2023年中旬,讨论的是O(6)对称性是不能解释B(E2)反常的。从2022年底,我开始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以前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IBM)的O(6)对称性是错误的,不是对现实原子核γ软性的真实描述,所以开始写一系列的文章,结果导致文章越写越多,估么最后能写一本书了。第五篇文章也是2023年中旬,给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结果,就是利用SU3-IBM给出了长椭球到扁椭球的形状不对称演化,与实际原子核的演化定性符合的很好,否定了以前的IBM的基本观念。这篇文章非常重要,对以前的IBM甚至以前的核结构研究的观念都产生了彻底的否定。第六篇文章,也是2023年中旬,就是在SU3-IBM中找到了描述以前O(6)对称性存在时才会给出的E(5)对称性,说明了SU3-IBM是完备的,包含以前的IBM讨论的所有现象(是以前的理论能够解释的实验上的现象,不是理论一致,理论肯定是不一样的),并且能给出大量没有的现象。

     1975年Arima和Iachello提出了IBM,在核结构领域产生极大影响,这个理论两次入选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选,但是很遗憾都没有获奖。现在看来,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因为这个理论在以前的观点下,看起来更像是几何模型的一个声子截断,没有给出新的物理。

     原子核的物理,就是它的形状。形变的机制问题,是原子核物理的核心内容。在这个方面,雷恩沃特、阿格.玻尔、莫特尔逊做了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几何模型的提出解释了很多现象,为此三人获得了197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现在看来,这个模型并没有真实描述原子核的物理,模型过于粗糙,和真实的物理已经偏离太大了(这是关键)。

     但是它所造成的误解已经绵延核结构以及整个原子核物理七十年了。

     几何模型就好像地心说一样粗糙,很多细节实际上都是错误的。但是,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一定是要先发现地心说,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才会向日心说转移。

     以前的IBM很可惜没有冲出这个牢笼。

     在以前的研究中,用O(6)对称性来描述γ软核是该理论的一大突破。但是这突破是数学上的,而不是物理上的。因为几何模型也可以粗糙的给出描述。这个故事确实是很有意思。实际的历史是,Casten等人在实验上发现了Pt196的能谱,发现和球形核的谱,以及转动谱都不一样,是一种新的能谱。而这时,Arima和Iachello等人发现了O(6)对称性,两者一对比,符合的非常好,让人震惊。(现在我们知道,细节上存在本质性的差别,但是那个时候很难想到这一点)

     很难想象到这样的巧合。因为在时间上,也几乎一样。一个错误的理论,几乎完美的解释了实验结果。对于复杂的现象,提出错误的理论是一件概率非常大的事情。所有人都认同的结果,也不见得就是正确的。

     我前边也说过,知道扁椭球的推广,才有可能意识到O(6)对称性描述的错误。但是当时并没有发生,由于相信这种推广,以至于明显的错误也都忽略了。(我其实很想把他们的文章的细节都展示一下发表一篇文章,让所有人看到里边的错误是多么明显,但是这似乎太不应该了,很明显这也不是他们的错误,但是实际上如果他们注意到里边的错误,我也不会走了如此大的弯路,当然这也怪我自己)

     从地心说,变到日心说,虽然从逻辑上看是必然的,但是实际上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

     直到长椭球扁椭球的文章的出现,我才知道他们的错误是如此的明显。他们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只是留下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把不利于自己的证据都丢掉了。(这实际上是不应该的,我相信他们在拟合的时候实际上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有时间的时候我得email问一下)

     从2022年下半年,我就开始怀疑O(6)对称性,用SU3-IBM来描述Pt196。也就是说,现在这篇文章,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其实它才是最近这些文章的第一篇开始做的工作。但是那个时候,对于SU3-IBM理解的还不够,特别是四体作用还不清楚,所以结果不好。直到后来,这个拟合的工作才越来越好。并且也在做这个的过程中,做出了去年的三篇文章。

     这篇文章,最终成为了一个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第二篇现在也已经写完了,正在修改。整个结论,自然是直接反驳O(6)对称性的存在,它不是描述Pt196的理论。这个关键是一些细节,O(6)对称性是解释不了的。

     很显然,这个工作非常重要。这样的研究使得核结构的理论研究,达到了一个非常精准的时代,也使得一些粗糙的理论都没有立足之地,特别是几何模型,现在看来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过于粗糙了。核结构领域有许多偏向数学的研究,现在看来都是太粗糙了,当然基础性的都依然很重要,但是在解释核结构方面已经不好了。

     进一步的工作,将会不断地增加这种解释的精度。我们期望,这系列的最后研究会给出Pt196一个完美的解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444516.html

上一篇:两个还没有认真区分的概念:色禁闭和色涨落
下一篇:一流的研究是顶天立地,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是开天辟地
收藏 IP: 111.27.42.*| 热度|

7 宁利中 刘进平 王从彦 杨正瓴 高宏 谢钢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