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科学领域的评价标准,从定量上来说,就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的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获得各种相关的奖项,最重要的自然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定性上来,自然要求更高,提出新的概念,建立新的规律,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简称为三新)。以数学和实验探究为基础的近代科学诞生快五百年了,一直以来坚持的是最高级别的定性的评价标准,这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快速发展,短短五百年,发生了无法想象的变化。
从历史上来看,历来科学中心的实现,都是因为坚持最高水平的评价标准而实现的。当评价水平降低了,科学水平就会下降。当一个国家在科学领域持续投入30-50年的时间,这个国家的科学竞争力就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就是最好的水平。同时在科学领域就会出现绝世天才,做出震古烁今的研究成果,照耀人类的永恒天空。比如英国,出现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早一批的不算),比如法国,出现了萨迪卡诺和伽罗瓦,比如德国,出现了爱因斯坦、海森堡和薛定谔,比如美国,出现了费曼和施温格。
中国采用了一个完全和科学史不同的发展科学的道路,可以称为是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中国在科学领域,从2000年开始发力,持续投入,至今已经20多年。但是中国学术评价的机制,不是以前的从上到下的理念,追求最好的学术水平,而是采用了一条从下到上的方式,打算从量变到质变的方式。我们不能说这是错误的,只能说这是一种全新的从来都没有过的尝试。这种评价方式是从南京大学开始的,如果成功,南京大学的这一创举足以载入科学史的历史之中。
虽然对这种评价方式一直褒贬不一,但是至今也已经有了20多年的时间了,现在看来起码是有很不错的效果的,每年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文章估么已经是世界第一了,各种小方向的权威杂志上也是不少,对于这样的成果是要肯定的。
问题就是接下来,从Nature、Science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一年一个,还需要多久能做到呢?科学研究,不仅是促进科学的进步,也是回报国民的最主要的一部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杂志上,老百姓是不懂的。所以一年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我看来是应该的,是对中国老百姓支持科学的最好的回报。
没有意外的话,按照正常的情况,从2035年开始,就应该是一年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如果没有做到,中国的科学家是需要做出解释的。过去20年,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科学领域的投入的确是增加了非常多。国家和老百姓对科学的投入是看得见的,这是事实。明年是量子力学诞辰100周年,也是国家持续投入科学发展的第25年。中国的科学家应该说清楚,我们还需要多少年可以做到每年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既然走了定量评价的这条路,就应该走到底,当Natue和Science都已经发表如喝水了,自然要开始说清楚最后这一步需要多少年。如果成功了,我们就创造了新历史,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