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核结构中的SU(3)对称性:(8)陀螺

已有 2288 次阅读 2023-11-1 10:16 |个人分类:心智之旅|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理解核结构,除了研究对称性的群论技术看起来高级一些(拿来主义),剩下的几乎都是大学量子力学的基础知识(这个要认真琢磨),有的数学可能会复杂一些(需要多练一练)。

    这里边核心的知识有两个,一个是三维简谐振子加上自选轨道耦合作用给出幻数,一个是陀螺的量子力学处理。关键的部分是都要用SU(3)对称性来进行分析,自然就会发现这一切都丝滑的融合在了一起,然后就是给出我的新模型。

    前边讨论了三维简谐振子,也介绍了SU(3)对称性,结论就是对于简单的三维简谐振子势的能壳,当我们放进去质子和中子的时候,就会天然的出现各种四极矩形状(简并的各种形变),形变的出现是三维简谐振子势的自然结果,实验中出现的转动谱是剩余相互作用具有SU(3)对称性的结果(对称性自发破缺),挑出了一种形变成为了能量最低的形状。

    Elliott的SU(3)模型的价值就在这里,但是被很多做研究的人所忽略了。他在壳模型的基础上解释了转动谱,把壳模型和形变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是在核结构理解上的关键一步。当这种形变的原子核转动的时候,就是一个陀螺。

    关于陀螺的量子力学讨论,任何一个高级一些的量子力学教材中都会涉及,因为这个模型对于理解分子、原子核都非常重要。这里直接介绍非对称刚性陀螺的一些结论,它的哈密顿量是(取自曾谨言老师的量子力学教材)

图片.png

    非对称性的陀螺任意的方向都能转起来,这些转动可以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三个方向的转动。这里边的Ji就是转动惯量。这个哈密顿量,只要是学过大学刚体的同学就是熟悉的。关键是对它的量子化,有些人忽略了一些东西。

    当前边的两个系数相等的时候,这个就是对称陀螺,比如长椭球或扁椭球。前边说的形变,不仅仅是这两种简单的形状,还有各种三轴不对称性的形状。对于这个哈密顿量,角动量自然也是守恒的。处理原子核的时候,一个问题是构造哈密顿量,只够造了形式上的L(L+1)项是不够的,这仅仅对应上边的三项系数都相等的情况。这个事情很简单,但是在很多理论中都是长期被忽略了。

    角动量守恒的时候,就会有对角化的基矢

图片.png

前边的哈密顿量在角动量确定的基矢下不是直接对角化的,但是可以很容易的在这套基矢下给出矩阵。这套基矢有两个投影量子数,一个是角动量z轴的投影M,一个是角动量往陀螺最长轴的转动轴上的投影K。

     这里哈密顿量可以写成更容易处理的形式,

图片.png

前边是可以直接对角化的,后边是非对角的部分。利用角动量的代数关系就会很容易的求出哈密顿量的矩阵,然后对角化给出结果。

     前边这些工作,是DavydovFilippov在1958年给出来的,和Elliott的工作是同一年,称为刚性三轴转子模型。这是一个经典模型,2004年,Wood等人继续用这个模型讨论了一些问题。   

        他们利用前边的方法,对角动量2的态进行了讨论,这里有两个(K=0和2)。然后他们得到了一些关系,这可以和实验联系在一起。

图片.png

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讨论一些有趣的问题。这个模型很简单,但是依然还有人在讨论。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就能明白陀螺对于理解原子核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原子核转动起来的时候,的确就是一个陀螺。但是还是有些不对劲,就是上边的经典理论有角动量,但是没有SU(3)对称性。从前边的文章中我们看到,原子核的四极矩形状是可以用SU(3)对称性的量子数标记的,那么当这些具有SU(3)对称性的陀螺转动起来的时候该怎么处理呢?很显然,这些形状和原子核的转动惯量有很大的关系。

    在量子力学的课程中,当我们处理中心势场的时候,这个系统的哈密顿量会分解成角量和径量两部分,其中径量的部分如下

图片.png

其中第二部分,就是转动动能,下边就是单粒子的转动惯量。对于一个几何体来说,转动动能的转动惯量就和它的形状有关。对于不同的形状,会有不同的转动惯量。所以在前边的量子力学处理中,讨论的是一种简单的情况,就是转动惯量不变的情况。原子核的形状会发生各种变化,所以当引入SU(3)对称性的时候,描述刚性三轴转子的哈密顿量就会变得让人不太认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408008.html

上一篇:核结构中的SU(3)对称性:(7)形变
下一篇:核结构中的SU(3)对称性:(9)具有SU(3)对称性的陀螺
收藏 IP: 111.27.170.*| 热度|

6 宁利中 郑永军 刘全慧 杨正瓴 孙宝玺 高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