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包含SU(3)对称性守恒高阶作用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5)2000 刚性三轴

已有 1935 次阅读 2022-7-9 11:12 |个人分类:我思故我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晃就又过了15年。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IBM)的高阶项的研究进展极其缓慢,早期的工作几乎都是被数学上某种线索所激发。SU(3)对称性守恒的高阶作用的引入,虽然在数学上看起来很恰当,但是在物理上仅仅是一个微扰的作用,用来解除β带和γ带的简并。但是到了2000年,Smirnov等人给出了让人震惊的新工作。这里要提到的是,Isacker几乎参与了早期高阶作用所有的工作。对于推动我们关于IBM的高阶作用扮演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在前一篇文章的达到四阶的一般哈密顿量的基础上,他们通过与壳模型中的SU(3)模型作类比,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这里边的三体作用Ω和四体作用Λ可以与刚性三轴转子模型对应,描述三轴刚性转动。这个工作仅是在SU(3)极限下考虑的,所以弥补了IBM的很多不足。

        偶偶核有四种基本的形状,球形、椭球、γ软核以及γ刚性的三轴核,这样一来IBM理论就是完全自洽的了。而这里边有意思的是,这需要作用项达到4阶,并且重要的是,这些高阶作用并不是微扰的作用,它们已经完全改变了只考虑到两体项H0的能谱特征。这个模型的关键就是意识到,SU(3)的各种表示意味着不同的刚性椭球或三轴形状,当把代表着三轴刚性的表示拉到最低的能级的时候,就可以描述三轴刚性核了。这一点从下图中能清晰的看到。然后再考虑三体和四体的三轴动力学作用,就可以描述三轴转子谱。

        随后,辽宁师范大学的张宇老师对这个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2000年Smirnov等人的工作可以看做是包含SU(3)对称性守恒高阶作用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正式出现的时间。虽然1985年的工作奠定了这个理论的数学基础,但是在物理上它并没有指出这么做的重要价值。物理的工作,终归是物理,而不是数学。2000年的工作告诉我们,当考虑到4阶作用的时候,除了球形核,SU(3)极限可以给出长椭球和刚性三轴核。实际上这篇文章也意味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就是它可以描述扁椭球。

     这一点的忽视,现在看来是非常让人遗憾的事情。当年我其实已经接触到了这篇文章,但是没有很认真的琢磨它,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使得新理论的内涵晚了将近20年才出现。硕士毕业后,我就到通化师范学院工作,但是当时被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所干扰,而我实际上离这个关键的结论就差了一点点,然后就放弃了。如果当时能不去接触那些现在看来没有意义的事情,安心思考这些问题,很多事情其实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很多事情,终归是自己没有想明白所造成的,这两年每每想到这一点,都让人无法释怀。一个好的环境,对科学研究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我当年来通化师范学院,其实就是图个清净,希望能做出有意义的工作。但是实际上的结果是,并不如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346523.html

上一篇:包含SU(3)对称性守恒高阶作用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4)1985 SU(3)高阶作用
下一篇:包含SU(3)对称性守恒高阶作用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6)2011 扁椭球
收藏 IP: 111.27.171.*| 热度|

2 杨正瓴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