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痴迷于历史,但是由于我天生就什么都不相信的性格,所以很快的,我就意识到,历史虽然重在考据,但是真实的历史几乎不可能再现。历史是让人纠结的。能够让我相信的东西,必然是我反复琢磨后的东西。当然,为了能够觉得更正确一些,你就必须首先要读一些书,而不是自己怎么觉得就怎么觉得,这就非常愚蠢了。当然,书读多的后果是,你发现你说的话别人都不会相信的。
当把历史和科学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有意思。我虽然好奇科学的历史,但是我不喜欢纠结在科学历史的争论之中。但是,这种争论,一定是科学史的必然。即使是科学发展本身,争论从来都没有缺席过。所以我喜欢看看科普,这样不需太在乎里面的语言,或者做一些具体的研究,这样即使是争论,也是现在的争论,直来直去的也直接。
历史是需要考据的,但是作为考据的那些资料,并不能够真正体现那些结论的发现过程。实际上,即使是作者本人,等他有了确定的逻辑的时候,那些引导这些逻辑的思维跳跃的过程也几乎都会被遗忘掉。只有少数,可能会留下,也不见得就是真实的过程。所以科学史中,那些最重大的科学事件,我们很难真正的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然,这不是说科学史就不是真实的,而是说它不能是真正的真实的,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当我们讨论科学史的时候,必然要从考据的材料出发得到一个合理的结论。这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哪怕不能看到真正真实的过程(全部),也会让我们瞥见科学发展的真实的一面。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遵循‘波粒二象性’的。
最近我发现,卡诺的那篇唯一的论文,没有中文版(可能是我没有找到)。而库恩有争议的关于量子发现的历史的那篇著作也没有中文翻译。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爱因斯坦的伟大的历史地位,在某些'中国科学史家'的眼中,也似乎开始发生变化。在量子方面,赶不上普朗克。在相对论方面,赶不上庞加莱了。这必然会造成非常糟糕的影响。
我也不知道我该说什么。
再现科学思维的历史的真实时刻,是非常困难的,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相关的考据的材料一直都是存在的。不管是从前往后看(一个心理的过程),还是从后往前看(一个逻辑的过程),只要你是从所有的资料中看,必然会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坚不坚持辉格史,在我看来不重要,因为它只要不是偏颇的,就一定会给出有价值的虽然不一定正确的结论。即使有争论,也是让人信服的争论,而不是不值得争论的荒谬。
科学史不是科普。不要把科普的思考习惯放在科学史上,而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科学史的研究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