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离地震断层
付碧宏
1976年的7.8级唐山大地震, 2008年“5.12” 汶川8.0级大地震和2010年的“4.14”青海玉树7.1级地震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地震断裂带 (活动构造)似乎成了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灰色地带”。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我们的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城镇都位于地震断裂带(或活动构造)上或附近。
大量的地震灾害现场考察表明,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地表数米的错动:2001年昆仑山地震断层最大水平位错达到8米左右;2008年汶川地震最大垂直位错达到10米左右。
上述事实表明,地震断层或地震地表破裂带上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是无法用抗震设计的手段来减灾,采取 “避让”地震断层带是减灾的首要对策。早在1971年美国San Fernando 地震期间,美国加州的科学家和政府官员注意到了地震断层产生的直接地震灾害,1972年初美国加州州政府就通过了“特别调查法案”,1994年修订为“地震断层划定法案”(Earthquake Fault Zoning Act),主要目的是防止用于人类居住的房屋建在活动断层地表形迹之上, 并规定在地震断层两侧各避让15米才能建造供人居住的建筑物。1999年台湾集集9.21大地震后,面临被地震断层直接损毁的建筑物是否重建问题,台湾营建署在当年12月16日初步决定永久性禁、限建设计原则:地震断层两侧各15米范围内,不得兴建包括学校、医院、警察局、消防救灾等公共建筑及大型公众营业场所。同时,由于大地震发生时,活动断层不同部位地表破裂发生的位置和破裂宽度有很大差异,因此,日本、台湾等还规定在活动断裂带两侧各100米范围内,禁建大型工程设施。
从多次大地震的发生来看,活动断裂带往往是构成破坏性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活动断层发育的地区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潜在风险。
因此,开展我国高密度人口地区的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害性评估工作,评估活动断层未来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和潜在危害性,对城市新建重要工程设施、生命线工程、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的选址,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确定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对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要借鉴发达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震后重建的经验,建议尽快立法,根据地震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活动断裂带不同部位的地表变形特征和变形程度,设立民用建筑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建设的地震断层“避让带”(30米)和大型工程设施建设的活动断层“禁建带” (200米)。
其实,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很好的范例,我在以前介绍过的甘肃省阿克赛县老县城就位于世界著名的地震断裂阿尔金大断裂上(上图),十几年前,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决定将县城整体搬迁到20多公里野外的一个绿洲上,历史终将证明这一搬迁行动是伟大而英明的决策!但目前还有一些城镇处于阿尔金断裂带附近,这些城镇是否要尽早迁离地震断裂带(下图),是考验各级政府智慧的关键问题。
因此,许多从事地震地质研究的科学家已经建议加强高密度人口地区的活动断层探测研究。最近,中国地震局以徐锡伟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开始实施的地震断层详细探查的“喜马拉雅”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预防地震灾害, 请从远离地震断层开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