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onethu 工业生态学的平台

博文

第六届工业生态学国际大会评述(3)-产业共生与生态工业发展

已有 4198 次阅读 2011-6-30 10:02 |个人分类:工业生态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工业生态学, 会议评述, 产业共生, 生态工业发展

从本届大会看,产业共生仍然呈现全球实践热情不减、理论探索多样化但举步维艰的局面。本届大会报导的研究案例来自于中国、日本、韩国、英国、意大利、葡萄牙、突尼斯、荷兰、瑞士、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与往届一样,这些案例研究除了展现产业共生项目的过程和成果外,还重在探讨产业共生项目的共生潜力发掘、组织管理、绩效评价和制度设计等。例如,葡萄牙开展一种“共生”认证的研究,该体系可以进行共生绩效的评价,包括建筑能源效率、景观影响、雨水再利用、规划灵活性、环境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等的一系列评价指标。

除上述单案例研究外,多案例的比较研究开始活跃起来。例如,由比利时、埃及、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瑞士和荷兰组成了一个跨区域的综合研究小组,旨在试图从“企业、行业、国家”三个层面总结各国案例中的共同特征。这展现了产业共生和生态工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即从单案例研究到多案例综合、从单园区经验上升到国家甚至国际层面的理性提升。然而,到目前为止,这种工作并没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甚至是逻辑基础,正如在会前第八届产业共生研讨会上讨论的一样,目前对于产业共生的界定并没有共识,对于产业共生的要素、模式和绩效评价也没有一个逻辑统一的框架。

    在规范研究方面,以Marian Chertow为首的耶鲁学派试图借鉴经济学或社会学的理论来解释甚至重构产业共生的理论基础。例如,Marian Chertow引入了组织行为学来解释产业共生的现象;施涵从交易成本理论运用计量手段探讨了产业共生的模式分划;Weslynne Ashton从“心理距离”角度试图分析和测度产业共生网络的特征。此外,生态工业发展的复杂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荷兰Delft大学、英国Surrey大学和我们团队都侧重于从复杂系统理论出发探讨产业共生网络的弹性、适应性和网络复杂性等特征,并尝试建立模型来探讨市场、技术和政策等因素对生态工业发展的影响,以期从中发现有建设性的政策启示。(王震、石磊整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7-460743.html

上一篇:第六届工业生态学国际大会评述(2)-社会代谢分析
下一篇:第六届工业生态学国际大会评述(4)-工业复杂性
收藏 IP: 166.111.4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