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onethu 工业生态学的平台

博文

学生C的攻博历程 精选

已有 8598 次阅读 2010-6-13 09:57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工业生态学, 物质流分析, 学术历程, 攻博

昨天学生C博士论文答辩完成,6年的攻博终于告一段落。C是Q老师的博士生,但在我课题组呆了长达6.5年,第一个半年是本科毕设阶段。回顾该生的成长历程,颇有些感慨!

2003年年底,C作为大四本科生到我这边开展本科论文工作。此前,C已经获得了直博资格,Q老师安排他与我一起开展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C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河南义马市循环经济规划。当时,我们已经完成了贵阳市和江苏省的循环经济规划,义马是我参与的第三个循环经济规划项目,与中科院过程所合作。结合环境工程的背景,C在项目中承担了水基础设施规划的任务,后以“面向需求侧管理的水系统规划对策初探——以义马市为案例”为题完成了本科毕设。

2004年秋季,C正式开始了其攻博生涯。第一个学年(2004-2005),C参与了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EIP)规划项目。此前,我在2001年前后有过衢州化工区规划项目的经历,因此该项目是第二个工业园区规划项目,也是我作为负责人的第一个项目,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团队。C在学生中资格最老,也有义马项目的经验,因此除了继续负责基础设施方面的任务外,还辅助我从“顶层”进行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思考。思考的结果以“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方法研究——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案例”发表,尽管稍显幼稚,但这是C的第一篇文章。C也在ISIE2007上做过口头报告。

第二学年(2005-2006)秋季学期,C参与了巩义市循环经济规划;春季学期又参与了安阳高新区循环经济规划。在这两个项目中C都是骨干,尤其是后者,C主动承担协调和组织安排的工作。事实上,安阳项目是我迄今为止投入精力最少的项目。我原本希望C能够在生态工业园区方面寻找其博士论文的学术点,因此在项目中往往安排他从全局来思考生态工业园区的问题。C原本也是这样想的。然而,两年下来,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自身在其时也没有形成主流的学术方向;另一方面C对于生态工业园区始终持有质疑的态度,对于数理也抱有“敌意”。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段“弯路”,因为C自义马项目开始至今始终都侧重于全局视角和基础设施规划细节,鲜有涉及产业本质。换句话说,C并没有在我们应该擅长的主流领域产业共生开展系统而细致的工作,而“全局”对于初入工业生态学领域者显得如此“缥缈”。

转机发生在2006年夏天,也就是C的第三个学年(2006-2007)开端。我们很幸运的得到了中国铝业的支持,开展“以物质流分析为基础开展中国铝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这里交代一下,我们在2003年前后在Q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了工程院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咨询研究,C当时是本科生曾经参加过一些讨论会,对资源战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于是,协商的结果自然是C放弃原来的EIP领域而转入物质流分析(SFA)领域。其后三年,C走访了N多企业,访谈了N多专家,参加了N多会议(不仅是工业生态学领域的会议,还包括很多铝相关的行业会议)。三年的专注带来的不少的成果,我们的工作也受到了业内的关注和认可。除正式发表的文章外,C还获得了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排名第一),其后应协会邀请在行业会议上做报告。更为重要的是,C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博士后机会,将在这个工业生态学重镇开展为期至少1年的SFA研究。因此,可以说,C是一个博士生的成功案例。

按本人看法,C的成功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自身努力;2)方向选择,主要根据兴趣和自身特长选择论文方向;3)积极的做法,积极与中铝、协会和专家沟通获取行业知识。参加了ISIE2007、GRC2008、ISIE2009三次国际会议,在会议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邀请相关专家到场;4)良好的平台。

学术路漫漫!C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在接下来两年有了更广阔的学术平台,祝愿他取得更好的成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7-334975.html

上一篇:2010年11月份在日本召开的工业生态学会议信息
下一篇:教师节有感
收藏 IP: .*| 热度|

4 盖鑫磊 孔晓飞 龙桃 xuqingzheng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