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nganyuanli 坪安除草,草坪平安。中国园林植保网——有空就去看看。

博文

【文献查询结果通报】关于百草枯和草甘膦能否进行复配

已有 5923 次阅读 2010-3-25 00:10 |个人分类:东西乱弹|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草甘膦, 百草枯, 查询, 通报, 复配

【文献查询结果通报】关于百草枯和草甘膦能否进行复配

 

一个是触杀型除草剂,一个是内吸型除草剂,很多朋友的疑问是:

 

百草枯把杂草触杀干枯了,还如何发挥草甘膦的内吸作用?草甘膦岂不是白白浪费?

 

早在1996年,我在焦作葛庄就见到当地农民葛师傅把百草枯和草甘膦混配使用,并发现在当地这样使用者不在少数。我当初也是不能理解,拿出专家的架势规劝葛师傅们。

 

老汉说,你咯学生娃子,知道个啥?俺不比你憨,你也不比俺聪明。

 

碰壁之后,我倒是把心沉了下来,然后看他们如何使用,发现他们总是把草甘膦加的多,而百草枯加的少。随后我也亲自做了试验,发现葛师傅们是对的。

 

这次在论坛上看到有朋友提出这个话题——论坛里以前也有过百草枯和草甘膦能否复配的争论,但朋友们都没有下大功夫把这个话题说透,很是遗憾。

 

昨天以来,我用了整整两个晚上,先是汇总所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然后进行整理,现在把草甘膦和百草枯能否复配的文献资料(有的也不是文献资料)总结结果如下:

 

一、在不少关于草甘膦的介绍中,如《草甘膦的介绍》中,有“d、草甘膦不宜与取代脲类、三氮苯类、百草枯等其他除草剂混用,以免降低活性;

 

二、草甘膦和百草枯复配已经被人申请专利。

草甘膦制取与应用专利技术大全——

62  CN99115217.4    一种含有草甘膦和百草枯的组合物     

本发明涉及两种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和百草枯混用的配方,其特征在于草甘膦与百草枯的有效成分比例折合草甘膦胺盐:百草枯阴离子=100∶4—40,用这种组合物除草,其速度比单用草甘膦快,在冬春低温季节死草所需时间由15—20天缩短到5—6天,除草效果好,用药成本下降10%。

 

三、在《除草剂混用原则》一文中有以下内容: 

“不同除草剂混用要达到提高药效的目的,触杀型极强的除草剂与内吸型除草剂混用,有时还会降低除草作用,如百草枯与草甘膦混用,如百草枯用量比例大,能迅速杀伤植物叶片,使其失去吸收能力,导致草甘膦不能被杂草叶片充分吸收,往往会降低杀草效果。”

 

四、在百度问答里,有人问到草甘膦能否与百草枯进行复配,回答如下:

“可以混用,但要注意混用的比例,百草枯为触杀型除草剂而草甘膦为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如百草枯用量过大则会造成草甘膦未内吸植株绿色部分已被杀死的情况从而达不到除草效果。我国现有已登记的两种混配的除草剂,混用比例为:草甘膦:百草枯=37.82.2

 

五、在何苗王学贵龙锐蓉丁旭坡周先林等人在  2007《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所发表论文《草甘膦与百草枯混用防除空心莲子草的拮抗作用研究》指出:

本试验以室内筛选的结果为基础,将拮抗作用最强的草甘膦:百草枯(4:1)加工为10%草·百乳油,10%草甘膦水剂及20%百草枯水荆为对照药剂,从植物生理生化角度研究了草甘膦与百草枯混用防治空心莲子草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该混剂时空心莲子草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叶绿素以及丙二醛的含量抑制作用较两单剂均有下降。空心莲子草经低浓度的10%草甘膦水剂与20%百草枯水剂处理的丙二醛含量分别为53.1347μmol/(g·FW)71.2758μmol/(g·FW),10%草·EC处理时丙二醛含量为32.2187μmol/(g·FW),拮抗作用明显。

 

六、根据实验效果和植物学特性,本人观点:

利用少量百草枯对植物叶片、茎杆进行轻度触杀,植物在受伤以后呼吸作用加强,吸收草甘膦的速度加快,导致植物死亡。若百草枯量大,致使植物叶片直接干枯,则草甘膦不能被植物叶片吸收,从而导致浪费。

在这里百草枯是作为药引子来使用的。百草枯要少,要适量。过多则直接把植物叶片的吸收功能破坏,草甘膦就起不到作用。这样混合使用的结果,不但可以加快吸收,效果加快,还可以降低使用成本。就像很多麦田除草剂里添加乙羧,就是把乙羧作为药引子使用的,为的是加快药效,降低成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3-305988.html

上一篇:答博友小王兼论药后杂草的“返青率” 和除草剂速效性的关系
下一篇:答网友问:枪手之类的气雾杀虫剂对花卉有害?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