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林默涵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年5月3日发布
本文为1978年3月林默涵同志在鲁迅著作编辑室会议上的发言,收录于《林默涵文论》第276-281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4月)
我们编辑新版《鲁迅全集》,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注释,有关注释与编辑工作的方针性的一些问题,必须首先明确起来,工作才好进行。
一、关于注释的阅读对象。我们作注释以什么人为主要对象?这里说的不是鲁迅著作的读者对象,鲁迅著作的读者对象用不着我们去考虑,国内外阅读鲁迅著作的人是很广泛的。但作注释就必须考虑主要是供哪一类读者看的,因为不同的读者对注释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认为,注释的主要对象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具体说是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农民、战士、干部、学生,等等。现在具有这种程度的人很多,将来会更多。由于他们不明了或不甚明了鲁迅许多著作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社团、人物等情况,以及受到难懂的典故和生僻字词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理解鲁迅著作,所以需要注释。这是注释的主要对象,但不是所有的对象。我们的注释,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读者也有帮助。注释不是专为少数鲁迅研究工作者用的,但对他们也不是毫无用处。至于文化程度较低,不具有自己阅读鲁迅著作能力的人,注释对他们不起作用。
二、全集注释和单行本注释要不要分两种?这要看注释的主要对象是不是两样,如果注释的对象一样,那么注释本也可以一样,不必分两种。同样内容的作品,能读单行本的,也就能读全集。所以分出全集、单行本,是因为有许多读者不需要或者买不起全集。因此,我认为全集的注释和单行本的注释可以一样,不需要分两种。
有些同志认为要分两种,可能由于有这样一些考虑:
1.认为全集是文化程度较高的读者读的,单行本是文化程度较低的读者读的。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全集和单行本的内容完全一样,能读单行本的也就能读全集。
2.过去有一个文件说,全集的注释要质量高些,单行本的注释可以质量低些。这是不对的,无论全集或单行本,注释的质量都要力求达到较高水平。如果全集的注释能达到较高的质量,为什么单行本的注释可以质量较低呢?至于通俗易懂,我以为全集、单行本都应该努力做到。通俗并不是粗制滥造,相反,要做到通俗易懂,是要费大功夫的。
3.详略之别。看来详略之别,主要是表现在生词、难字的注释上。因为关于思想内容或历史背景等的注释,全集、单行本都应该一样。对于生词、难字包括某些典故,我觉得其中特别生僻的,也可以加以注释。因为有些字、词,可能在普通的字典、词典上都查不到。但比较一般的难字就不必注。因为不能要求注释起字典的作用,也不能起解释教科书课文的作用(教科书中选进了许多鲁迅的文章)。有些同志主张多注,为了省去读者查字典的麻烦。这当然是出于好意。然而养成读者连字典都懒得查,这样的学习态度也不可提倡。因此,全集、单行本的注释在详略上可以求得一致。古人注书也有多种多样,有的偏于训诂,有的偏于提供历史资料,有的很简练,有的失之烦琐。我们的注释应该详略适当。
全集、单行本注释一样,不必搞两种,力量可以集中,避免了安排孰先孰后的矛盾,时间也来得及。在鲁迅诞生一百周年——1981年9月以前必须搞出来。每搞好一本,就以单行本形式先出版,然后收进全集。这样,单行本也可以起征求意见的作用,收进全集时,可以吸收读者意见再修订一遍,使注释更加完善。
新版全集是在一定时期里具有代表性的版本。说“一定时期”,因为凡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力求做得比过去的好些,但将来一定又会发现缺点错误,又要重新修订。我们只能搞一个相对稳定的本子。同时,如果有人对鲁迅的某一本书或某一篇作品作出较详尽的注释,确有价值的话,可以另行出版,就像普列哈诺夫注释《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样。这样并不妨碍一些真正肯下功夫的鲁迅研究者的积极性。
单行本出版时,仍采用鲁迅自己设计的封面,因为那些封面都很美观,并且寓有深意。为求整齐划一,各本加一相同的外封皮。
三、注释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鲁迅著作。注释文字应力求准确、简明,避免烦琐。准确就是科学性,简明就是鲜明性。对于论战文章的注释,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当时论战的时代背景和双方论点,不外加议论。对作品的题旨和意义,如果作者本人在其他文章中有所论述(如《狂人日记》),可以引用,注释不作评论。所有作品一概不写“题解”,只在“注1”中说明发表的时间、报刊和使用的笔名等。
鲁迅的文章,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用简单的题解去说明它的主题思想,很容易陷于片面,或者缩小它的意义,甚至发生谬误。更不应该任意发挥,把文章中没有的意思强加进去。注释只能帮助读者消除一些阅读的障碍,但它不是文章讲解,也不是作品评论。对于作品的理解,要靠读者自己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不能靠注释给他们一个现成的结论。这样做,对读者并没有好处。读鲁迅著作,不是像吃茶泡饭那么容易,但是,要相信读者经过认真学习,他们是能够理解的。难道作注释的人能理解,广大读者就不能理解吗?一个教师如果只有靠别人写的“题解”才能理解作品的题旨和意义,那么他就很难把作品讲好。分析和评论鲁迅的作品,是属于鲁迅研究的范围,读者可以去看那些研究鲁迅作品的文章和著作。
事实上,我们作注释工作的人,也不可能把鲁迅的每一篇作品都完全吃透、完全理解。特别是鲁迅的一些短小的杂感,言简意深,我们就未必能解释得正确。我们不清楚的,就是不清楚,不要勉强去讲。
注释的分工,采用每本书一人负责,其他一两位同志协助的办法进行。全集每一卷中的几种书尽可能统归一人负责,以便于前后照应。这样可以保证质量,也可能使进度比较快些。注释初稿写出后,由领导小组同志分别审阅,并征求有关同志的意见,然后召集审议会议讨论定稿。注释中的重要条目和疑难问题,请示乔木同志决定。
四、要区分论战的不同性质。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既同形形色色的敌人作不断的斗争,又同自己阵营内部的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作斗争。但鲁迅对于敌我友的关系,始终是有区别的。鲁迅是一个最注重实际、最讨厌空喊口号的人,所以他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危害性,对知识分子的主观幻想、不切实际的弱点,都看得很清楚,对这种现象不断地进行批评。他严厉批评内部的错误缺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例如在左联成立会上的讲话和《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等文章中,就是如此。因此,注释必须严格区分敌我问题和人民内部问题,不可混淆。这也就是区别“西安”和“延安”的问题,或者是区别阿Q和赵太爷的问题。不论阿Q身上有多少缺点,长了癞痢头,但他毕竟是我们的阶级兄弟。不能把阿Q和赵太爷等同起来,更不能认为阿Q比赵太爷还可恶。我认为对于20年代和30年代的一些内部的争论问题,应该从这个观点出发,这是一个原则问题。至于对有关的具体条目应如何注释,还要具体地讨论,现在只能规定一个原则。决不要不分青红皂白,乱扣帽子,不加分析地上纲上线,否定一切,这是不符合鲁迅精神的。“四人帮”就是用歪曲鲁迅的办法,企图达到他们打倒一切、把自己封为“文艺旗手”的罪恶目的。毛主席曾说,如果鲁迅活着,他决不会同意把周扬等人关起来。这证明毛主席的确是最了解鲁迅的,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五、注释以1958年版全集为基础,这个方针是经毛主席和党中央批准了的。1958年版的注释,总的说是比较好的,虽然有错误和缺点,但不是很多。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前人已经做出的成果,为什么我们不继承下来而要抛弃它呢?实际上也不可能抛弃,因为许多有关事件、人物、社团和引语等的注释,只能有一种解释,不可能有两种解释,另起炉灶也烧不出新东西来。另一方面,以1958年版为基础,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对其错误的要改正,不足的要增补,烦琐的要精简,体例不一的要统一。同时要把各省市注释的征求意见本中好的成果,包括新增的条目和新写的注文,都吸收过来。他们的努力不是白费,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是,不能以这些本子为基础,因为这些本子质量参差不齐,体例也很不一致,它们只能作为重要的参考本,而不能作为基础。这丝毫没有轻视这些本子的意思。总之,注释工作是一种科学工作,在科学工作上不应有偏见,凡是真理,凡是正确的、好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吸收。因此,各省市、各地方凡是没有完成的单行本注释,都请他们继续完成,特别是过去未注释过的,如《小说史略》、“书信”、“佚文”、“序、跋”等等。各地分工担任的全集本的注释,已经完成的,可作我们的参考,已开始做的,希望他们做完,还没有做的,可以停止。对这件工作的善后问题,拟另外提出一个方案来讨论解决。
六、全集的编法。鲁迅的全部作品,包括书信、日记、序跋、佚文全部收入,这点可以肯定下来。要附鲁迅年谱和注释索引。至于鲁迅整理的各种古籍和他编写的矿产志、生理讲义等收不收?我个人的意见是倾向于不收,可以另行出版。理由是:
1.矿产法和生理讲义,是鲁迅根据当时已有的各种材料编写的,与他本人其他创造性的著作有明显不同,故以不编入全集为宜。鲁迅整理的古籍,固然可以反映他的选材观点和治学精神,但毕竟不是他自己的著作。如果收入这些,那么鲁迅的译作也可收入,因为翻译也同样可以反映这种精神。鲁迅的译作很有影响,如《毁灭》,有的是体现了他的独特风格的创造性翻译。如《死魂灵》,等等。
2.如果全集收入上述著作,篇幅将大大增加,使全集的定价更高,而大多数读者不一定需要这些著作。当然,社会上也会有不少需要上述著作的人,他们可以购买另行出版的单行本。
全集究竟分十五卷,还是十六卷,将来出版时依实际情况而定。
七、关于校勘。同注释工作并行,对收入全集的全部作品进行校勘,改正错字,增补漏字,统一标点符号。校勘应以鲁迅手稿和他亲自校阅过的单行本为主要依据。查对最初发表鲁迅作品的各种报刊,固然重要,但报刊上发表时常常有错误,所以不能作为主要依据。有的作品手稿不止一种,对第一次手稿和后来的手稿要细心核对,因为有的他后来又改了。如“横眉冷对千夫指”,原为“冷看”,显然“冷对”比“冷看”好。又如“怒向刀丛觅小诗”,“刀丛”是由“刀边”改的,也是后来改得好。校勘工作要有专人负责,马上进行,首先请他们提出一个校勘办法来。还有,可能今后会不断增加简化字,在全集中必须保持前后统一。
八、注释与校勘工作,争取在1979年上半年全部完成。全集在1980年内全部印出,一次印刷,成套发行,不零星出版。
以上有关方针的意见,要向乔木同志汇报,并征求海婴同志的意见。得到他们同意后,再向顾问们汇报请示,以便作为今后工作的依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