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天通苑马路小摊冬笋3元一斤

已有 2157 次阅读 2016-4-25 08:44 |个人分类:民生问题小议(10-11)|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天通苑马路小摊冬笋3元一斤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424发布


 关于北京冬笋价格,笔者已有博文谈及,昨天上午,我在附近步行2分钟路程的马路边小摊上,看到几处摆出冬笋出售,有4元一斤,也有3元一斤的,这3元一斤的价格并不比4元的差,货比三家,于是我买了3元一斤的一些。此时,有一老汉问我“这怎么吃”。我向他详细介绍了冬笋的吃法,并告诉他:“北方人好像不看好冬笋。其实作为配料和主食都是上等菜肴。他见我推荐,于是也购买了二棵,回家试吃。摊贩说,就这几天了,过了五一可能不上市了。还说:“这老爷子懂”。我回话:我是南方长大的,从小住在竹林边。

傍晚上海的哥哥来电话,顺便提及这里冬笋的价格,他说:“北京真便宜啊”。是啊,便宜的食品,这里却少有人光顾,可见饮食习惯改变不容易。他刚从济南探旧友一个月回上海,说济南的食品品种和上海差了一大截。食材有南北河季节的差异,但对饮食健康搭配而言博采众长,非不美哉。何况这里冬笋3元一斤,毛豆(代夹)10元一斤,除非指定专项,我的选择自然是前者。

照片2张是购买来的冬笋,非常鲜嫩。

1

 

2

*****************

3.5元一斤冬笋说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415发布

 

 

 近日蔬菜价格回落明显,但是北京的某些蔬菜和地区居民的饮食习惯有关,例如京北天通苑蓝桥农贸市场上,冬笋3.5元一斤,远低于5元一斤的西红柿价格。冬笋在12818元一斤,24春节前12元一斤。现在这价格。我估计比南方产地还便宜了。

作为一个生在南方盛产竹笋之乡,而经常生活在北方的我来说,饮食兼及南北之优长,丰富多彩,何乐不为呢。冬笋是种极佳的配料,冬笋、春笋是美味佳肴宴席所不可或缺的。

时下这里春笋10元一斤,茭白却要15元一斤。在南方的天枰上显然春笋贵于茭白,您说,这市场的价格怎么了。还是一句话:选择自己,自己选择!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970298.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黄安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无锡寄畅园五十景图(二)
下一篇:从团城的科技含量谈起(一)

 

更多

收藏分享修改|删除|

当前推荐数:2推荐人: biofansyh369z

发表评论评论 (3 个评论)

删除回复 [3]王国文  2016-4-16 08:34

“3.5元一斤冬笋”

我是毛竹(楠竹)窝里长大的,告诉大家,这个时候的笋叫“毛笋”,分“活毛笋”和停止生长的“退毛笋”,二者城里人是分不出来的。“活毛笋”与冬笋的口味相差很大,“退毛笋”宜做笋干了。找挖地下的冬笋是很辛苦的事,自然价高,而毛笋露尖或快露尖了,采笋不费劲,且大而重得多,自然便宜得多了。

删除回复 [2]何宏  2016-4-15 15:42

蔬菜市场全乱套了,都是供给和需求的问题造成的。价高之后,买的量也大减,小摊贩并不见得因此而挣得钱。而下面的农民就更是这样。关键是钱在流通环节被谁给挣走了。

删除回复 [1]biofans  2016-4-1515:35

哪个便宜吃哪个。

博主回复(2016-4-15 16:02)按需选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970298.html

冬笋

冬笋是立秋前后由毛竹楠竹)的地下茎(竹鞭)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因尚末出土,笋质幼嫩,是一道人们十分喜欢吃的菜肴。主要产区为江浙一带。虽然采挖冬笋影响竹子繁殖,但合理采挖不仅可以保证竹子正常生长,也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满足消费者需求。[1] 

中文名

冬笋

   

,甘、微苦

   

竹笋、竹萌、竹芽、生笋

   

化痰下气,清热除烦

   

为禾本科植物毛竹的嫩苗

冬笋药疗特性

竹笋味甘、性微寒,归胃、肺经;具有滋阴凉血、和中润肠、清热化痰、解渴除烦、清热益气、利隔爽胃、利尿通便、解毒透疹、养肝明目、消食的功效,还可开胃健脾,宽肠利膈,通肠排便,开膈豁痰,消油腻,解酒

以冬笋为原料制作的食物图片(16)

毒;

主治:食欲不振、胃口不开、脘痞胸闷、大便秘结、痰涎壅滞、形体肥胖、酒醉恶心等病症。

冬笋是一种富有营养价值并具有医药功能的美味食品,质嫩味鲜,清脆爽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2] 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以及丰富的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既有助于消化,有能预防便秘和结肠癌的发生。冬笋是一种高蛋白、低淀粉食品。它所含的多糖物质,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冬笋含有较多草酸,与钙结合会形成草酸钙,患尿道结石、肾炎的人不宜多食。

冬笋贮藏方式

编辑

灶火煨熟贮藏法:把挖回来的冬笋,连壳埋放到火堆煨熟(用手捏笋发软无硬感)。煨熟后取出,放到阴凉潮湿的地方竖排放好,食用时去其外壳,切成薄片,用水漂除苦味即可。用此法保存冬笋,可贮藏保鲜35-45天。

蒸制法:将挑选好的冬笋除去外壳并洗净,然后将大的冬笋切成两半,放在蒸架或清水锅中煮至5成熟,取出摊放在竹篮子中通风,可保鲜10-15天。此法适用于破损冬笋或短时间内食用的冬笋。[3] 

冬笋营养成分

编辑

营养元素

含量(每100

营养元素

含量(100)

热量

40大卡

胡萝卜素

80微克

56毫克

22毫克

维生素A

13微克

碳水化合物

65

蛋白质

41

维生素C

1毫克

膳食纤维

08

烟酸

06毫克

脂肪

01

01毫克

维生素B2

008毫克

维生素B1

008毫克[4] 

食用方式

编辑

冬笋的图片(2)

 

冬笋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的美誉。每年一二月份,正是吃冬笋的好时节。

春笋、夏笋相比,冬笋品质最佳,营养最高。它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1 B2、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其所含的蛋白质中,至少有16—18种不同的氨基酸。食用冬笋能帮助消化和排泄,起到减肥、预防大肠癌的作用。它还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冬笋吃法有很多,荤素皆宜。由于含天冬酰胺,配合各种肉类烹饪,会更鲜美。

1.      笋尖嫩,爽口清脆,适合与肉同炒。

2.      笋衣薄,柔软滑口,适宜与肉同蒸。

3.      笋片味甘肉厚,适合与肉炖食。

另外,吃时一定要注意。因为冬笋含有草酸,容易和钙结合成草酸钙,所以吃前一定要拿淡盐水煮5—10分钟,去除大部分草酸和涩味。[7] 

冬笋干煸冬笋

干煸冬笋

【特色】:脆嫩兼备,咸鲜干香,回味悠长。

【原料】: 冬笋500肥瘦猪肉50芽菜50。料酒10、盐3、酱油10、白糖10、味精卫

干煸冬笋

克、芝麻油10、化猪油500

【制作】:将冬笋切成厚片拍松,再切成4厘米长、08厘米宽的片。肥瘦猪肉剁成绿豆大小的细粒。炒锅置火上,下化猪油烧至六成热(132)时,下冬笋炸至浅黄色捞起,洋去油,锅内留油50,下肉粒炒至散籽酥香,放入冬笋偏炒至起皱时,再烹入料酒,依次下盐、酱油:白糖、味精,每下一样煸炒几下,最后将芽菜入锅炒出香味,放入芝麻油,炒转起锅即成。

冬笋冬笋爆鸡片

【原料】:山鸡脯肉50g,冬笋25g,黄瓜25g,蛋清1个,调味品适量。

冬笋爆鸡片

【制法】:鸡肉洗净,切成125px长、25px宽的片。冬笋洗净,切片。葱、姜切丝,芫荽切段。将鸡肉用盐、味精略腌,再入蛋清、淀粉勾芡。锅内放植物油烧至五成热时,边放鸡片用炒匀划散捞出,沥去油。用鸡汤、盐、味精、黄酒对成汁。锅内放猪油烧至六成熟时,放葱、姜、笋片煸炒,再下黄瓜片、鸡片,烹上对好的汁,颠翻几下,淋上麻油即成。

【功效】:此菜味美可口,清香袭人,有补肾益精、降低血压、降低血脂之功效。

【适应证】:适用于肾阴亏虚所致的头目眩晕、手足心热、腰膝酸软、遗精、遗尿等。

【营养分析】:鸡肉富含蛋白质而少脂肪,营养分析表明,每百克鸡肉含蛋白质23.3g,而脂肪仅为2.5g,且富含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尼克酸等,很适合高血脂症患者食用。黄瓜含糖、胡萝卜丰富的钾盐、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等。所含的丙醇乙酸可抑制体内的糖转化为脂肪,所含的纤维素能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并有降脂、降糖、减肥作用。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鸡肉以嫩者为宜,老母鸡肉不宜食用。黄瓜鲜嫩青皮带刺者为佳。

冬笋腐乳冬笋

腐乳冬笋

食材:新鲜冬笋200,湖南腐乳10,盐2,食用油少许、鸡精2

做法:

1新鲜冬笋去掉外面的老皮,洗净后切成薄片。

2菜锅洗干净,倒入适量食用油,烧热后将腐乳汁倒入划散,等腐乳出香味后冬笋,加调料翻炒,淋明油出锅即成。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tZocjwrAjCCChUrPwZRgPDJmNSS_QaPoCQbTgtnUoltAMoOek2KQqWJv7rZfTOTMJN6tzXS7DeCsV2EnVqbpa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72560.html

上一篇:无锡“钓鱼薹”太湖饭店
下一篇:一年一度的小学男子甲乙组足球比赛在天通苑小学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1 霍艾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