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也谈“英媒:汉景帝墓出土世界最古老茶叶距今2150年”

已有 3661 次阅读 2016-1-12 10:39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10-11)|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也谈“英媒:汉景帝墓出土世界最古老茶叶距今2150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年1月12日发布


一篇“英媒:汉景帝墓出土世界最古老茶叶 距今2150年”的报道为各大媒体疯狂转载,这里我想说说个人的见解:

第一,报道说:“这项新发现是由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做出的。通过研究茶叶表面绒毛间的微小晶体并利用质谱分析法,研究人员得以搞清,随公元前二世纪中期的一位中国古代皇帝埋葬的这些叶子实际上是茶叶。”“这项研究结果新近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下属的开放网络科学杂志《科学报告》上。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做出的”研究成果,没有在中国科学院的杂志上发表或者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却要出口转内销,却是一种宣传策略。不知道这项目研究课题是否有国内科研立项资助,如果有首先在国外杂志发布,还给予资助吗?

第二,这“汉景帝墓”名称在百度里是找不出来的,在文物界的说法汉景帝陵墓叫汉景帝阳陵一般指汉阳陵又称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

阳陵始建于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修建时间长达28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

19634月,阳陵被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625,阳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这“距今2150年”从何而来?如果指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该是距今2141年,而非2150年。如果指前141年景帝逝世那年应该是2155年,怎么算不出2150年来。

第三,最重要的是,1996年时开放,并没有提出茶叶的研究结论来,直到2015年底才得出这一结论来。这项成果时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合作研究,或者进行跨学科研究。而这种跨学科研究方法是需要大力提倡的。

****************88

英媒:汉景帝墓出土世界最古老茶叶 距今2150年

20160112 01:20
来源:参考消息

原标题:英媒:汉景帝墓出土世界最古老茶叶距今2150参考消息网112报道外媒称,考古学家在一名中国皇帝的随葬品中发现世界最古老的茶叶。据英国《独立报》网站111报道,新的科学证据显

原标题:英媒:汉景帝墓出土世界最古老茶叶距今2150

参考消息网112报道外媒称,考古学家在一名中国皇帝的随葬品中发现世界最古老的茶叶。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111报道,新的科学证据显示,中国古代皇室成员好茶——起码在2150年前。

报道称,实际上,他们似乎太喜欢茶了,以致执意要把茶作为随葬品——这样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喝上一杯。

这项新发现是由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做出的。

通过研究茶叶表面绒毛间的微小晶体并利用质谱分析法,研究人员得以搞清,随公元前二世纪中期的一位中国古代皇帝埋葬的这些叶子实际上是茶叶。

对这位皇帝墓葬群中的食物和其他祭品的科学分析结果显示,除了茶,他还决定带着谷子、大米和藜科植物去另一个世界。

这位好茶的统治者——汉景帝卒于公元前141年,因此这些茶叶可追溯至那一年左右。这些茶叶装在一只木盒中,是埋在墓葬群周围一系列墓坑中、供这位皇帝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的大量随葬品之一。

其他随葬品包括武器、陶俑、陶塑动物和几辆马匹完备的实际尺寸的战车。

报道称,汉景帝陵墓位于当时的首都长安(现代的西安)附近,目前对外开放。虽然考古人员在上世纪90年代就发掘了这处陵墓,但直到今天对这些有机物品的科学研究才确定这些茶叶。

这位喝茶的皇帝本人是中国早期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虽然经常受到阴谋和背叛的打击,但汉景帝是一位异常开明和宽大的统治者。他下决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大幅减轻人民的税负。他还下令更人道地对待罪犯——和减轻刑罚。此外,他成功地削弱了贵族的权力。

伦敦大学学院中国文物和考古学国际中心主任多里安·富勒教授说:这项发现表明,现代科学能够揭示以前不知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细节。在这位皇帝的墓葬群中发现茶叶一事让我们难得一窥非常古老的传统,使我们对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

这项研究结果新近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下属的开放网络科学杂志《科学报告》上。

报道称,在汉景帝墓中发现的茶叶看起来是顶级品质,完全由茶芽制成。茶芽是茶树上尚未展开的小叶子,通常认为比普通茶叶品质高。

http://news.ifeng.com/a/20160112/47030166_0.shtml

汉阳陵

编辑锁定

同义词汉景帝阳陵一般指汉阳陵

阳陵,又称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1] 

阳陵始建于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修建时间长达28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

19634月,阳陵被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2001625,阳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文名

阳陵

地理位置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

占地面积

20平方公里

   

汉景帝刘启,孝景皇后王氏

开放时间

8:30-19:00

门票价格

90

景点级别

AAAA

著名景点

士兵俑、歌舞俑、宫女俑、动物俑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陕西省咸阳市

建议游玩时长

2-3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全年

目录

1.      1历史沿革

2.      2阳陵形制

3.      3主要景点

4.      帝陵

5.      后陵

1.      从葬坑

2.      罗经石遗址

3.      陪葬墓园

4.      刑徒墓地

5.      阳陵邑

6.      南阙门遗址

1.      4文物遗存

2.      汉俑

3.      罗经石

4.      明御制祝文碑

5.      5文物保护

1.      6价值意义

2.      7实用信息

3.      8交通信息

历史沿革编辑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帝国的第四位皇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崩于长安未央宫,葬于阳陵。阳陵始建于前元四年(前153年),从汉景帝始修陵到王皇后入葬,阳陵的修建时间长达二十八年。

汉景帝

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为阳陵书立正名碑。[2] 

1906—1910年,陕西省高等学堂教习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对包括阳陵在内的西汉诸陵、汉长安城等进行初步的考古调查。

阳陵形制编辑

阳陵陵园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

阳陵示意图

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4] 

阳陵帝、后陵均为字形,座西面东的探明,在西汉十一陵考古中是第一次,基本解决了学术界关于汉陵面南还是面东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否定了汉代帝陵依照昭穆制度进行布局的论点,解决了汉代帝陵制度研究的一大难题。[5] 

主要景点编辑帝陵

阳陵陵园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阳陵封土高约31,陵底边长160,顶部东西54,南北55,陵园为正方形,边长410,四边中央各有一门,均距帝陵封土110

封土上外围放射状态分布着从葬坑,帝陵81条。帝陵外藏坑是帝陵最重要陪葬部分,每条陪葬坑道都是东西方向的长方形坑穴,深度三米,宽度2.4。葬坑都是木制坑体,六面都由俑木板隔开,最上层木板上还铺有芦席,芦席之上回填3.5高夯打的填土。

1998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帝陵东侧10个外藏坑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从、宦者等各种身份的陶俑,各类陶塑家畜,原大或缩小为三分之一的木车马,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粮食、肉类、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5] 

后陵

孝景王皇后陵位于帝陵东北,距帝陵450处,与景帝陵遥相呼应。

后陵汉惠帝安陵碑,为讹误

西汉时,帝、后合葬实行同茔不同穴的制度,即皇帝和皇后虽葬于同一茔域,但各起一座陵园。后陵与帝陵形制相同,高约25.5,封土形制为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封土上外围放射状态分布着28条从葬坑,南侧立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惠帝安陵碑石,为讹误。

孝景皇后王娡(?125年),汉景帝第二任皇后,汉武帝生母。槐里人,母臧儿为燕王臧荼孙,父为槐里人王仲。有四女一子,为修成君金俗、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林虑公主)、汉武帝刘彻。王娡于元朔四年去世(前125年),晚于汉景帝十六年,谥号孝景皇后,与景帝合葬在阳陵。[5] 

从葬坑

南区从葬坑位于帝陵东南、后陵正南,北区从葬坑位于帝陵西北,分别占地96000平方米1990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安——咸阳机场专用公路修建的考古钻探中发现从葬坑数座,组建了以王学理为队长,尚志儒为副队长的汉陵考古队,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和进一步的钻探,发掘出大量彩绘裸体陶俑,发现了南区从葬坑。1991年,汉陵考古队90年的发掘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从葬俑

南区从葬坑位于帝陵东南,北距后陵300,共计有24个坑,呈南北向14行排列。19924月,《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第一号简报》发表,公布了南区从葬坑1617号坑的发掘成果。19944月,《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第二号简报》发表,公布了南区从葬坑20—23号坑的发掘成果。1995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调秦汉研究室焦南峰、马永嬴组建阳陵考古队(简称阳陵队),焦南峰任队长,王保平任副队长。199511月,阳陵队发掘阳陵南区10号从葬坑(局部),出土大量彩绘裸体武士俑。[2] 

从葬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粮食的仓库,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与西汉时期的南军北军有一定关系。这些考古发现既是西汉帝王丧葬制度的反映,也是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和物质生活丰裕的缩影。[5] 

罗经石遗址

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东南,是中国发掘清理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皇家陵园祭祀建筑基址。此处地形隆起,外貌呈缓坡状。遗址平面为字形内外两层,总面积约67000平方米。其内是中心建筑的夯土台基,基座呈正方形,基址边长54,每边3个门,共计12个门。四周有砖铺地面、卵石散水以及大量砖块、瓦片堆积层等遗迹遗物。在四周门道处出土的空心砖上发现印有四神纹,分别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基址四周铺的地砖颜色各异,分别为东青、西白、北黑、南红。依建筑原理,整座建筑复原后是四角攒尖顶建筑,类似西安钟楼;或者是圆形攒尖顶建筑,类似北京天坛。[6] 

罗经石

罗经石是建筑中心的一大柱础石,该核心柱石边长近两米,当初上立的柱子直径有1.4,其高难以想像。基址每边有14个柱坑,坑内保存有柱础石,56根回廊柱与核心柱共同撑起长安城内就能历历在目的阳陵高台建筑。整个建筑布局规整,规模宏大。[6] 

罗经石遗址是阳陵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之一,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帝陵陵庙建筑遗址。据有关资料记载,景帝陵庙亦称孝景庙,号德阳宫。《汉书·卷五·景帝纪第五》载,中元四年(前146年)春三月起德阳宫[7] ,注:是景帝庙也。帝自作之,讳不言庙,故言宫。景帝庙于汉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十二月毁,竟宁元年(前33年)三月复。考古专家联系罗经石遗址的发掘显示,推断这一遗址是景帝陵庙德阳宫的一部分。[5] 

陪葬墓园

阳陵陪葬墓西起帝陵东侧约1100处,东到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塬边,全长2350,占地约3.5平方公里。整个墓区被壕沟分成若干个方块,成为墓园,这些墓园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盘状分布。这次发现的陪葬墓园数量众多,围沟完整,布局规整,排列有序,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这一发现在西汉十一座帝陵的考古研究中是首次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8] 

19976月开始,阳陵队为配合高陵县泾河工业园区的建设,对阳陵陪葬墓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钻探,发现了数量众多的陪葬墓园,并发掘了其中的部分墓葬,出土了大批汉代珍贵文物。

刑徒墓地

刑徒墓地位于帝陵西北约1.5公里处,面积达8万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初被发现,估计葬于此地的刑徒在万人以上。1972年发掘了其中的29座墓葬,揭开了阳陵考古发掘工作的序幕,发现35具人骨架,其墓葬排列无序,尸骨凌乱,相互枕籍,埋葬草率,均无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等类铁制刑具,有的还有明显的砍斫痕迹。1978年初,杜葆任先生发表《汉阳陵附近的钳徒墓》一文,确认了阳陵的刑徒墓地。[2] 

阳陵邑

阳陵邑位于西安市北郊的泾渭三角洲上,阳陵以东,北临泾水,南越渭河与长安相望。这里原是秦代的一个县城,汉景帝五年在此基础上修建了阳陵邑,在历史上共存在了数百年,是中国首次发现汉代帝陵的陵邑。

阳陵、陵邑示意图

阳陵邑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公里左右,总面积4.5平方公里,已探明东西向有主街道11条,宽度在9—50;南北向街道31条,组成了百余个棋盘式的里坊。城里有密集的汉代建筑遗址、官署区、民居区和制陶作坊区,有铸造钱币的遗址和儿童墓地等。共出土各类文物达一万余件,有大量的筒瓦、五棱水管等建筑材料,有盆、罐等陶制生活用具,有铜、铁质铠甲片,铜簇、铁簇等武器装备,有数十个用陶井圈箍起来的水井,有中国发现最早的浴池。出土的文物显示,阳陵邑与当时的外界交流非常广泛,而且城内设置机构非常齐备,甚至可能还有监狱。[5] 

南阙门遗址

南阙门是帝陵陵城四门中的南门,也叫朱雀门,由两座三出阙构成。阙为一种礼制建筑,是古代设置在城垣、宫殿、祠庙、陵园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也叫门阙。因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古代通用)。据说,大臣上朝面君时,走至阙前总要自省,想想自己还阙(缺)多少。

南阙门遗址

阳陵的陵冢四周原有一圈城垣,城垣四周均有门阙,南阙门即南边的门阙,其距离帝陵封土12019973月和2000年文物部门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南门阙的建筑形式为一组两座对称的三出阙。这种由一主阙、二子阙组成的三出阙,为皇帝专用。在南阙门发掘过程还发现一段散水。散水指在大型建筑的屋檐下,把核桃大小的卵石紧密地砌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坚固的承水面,用以承接屋檐上滴下的水珠或水流。散水一般中间略高,以便承接的水能向两侧流走。南阙门遗址散水宽0.9,全长14.6[5] 

文物遗存编辑

19905月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6年更名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汉景帝阳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测绘、钻探、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发掘研究成果。

汉俑

阳陵出土的汉俑十分引人注意。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肩部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

汉阳陵

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罗经石

遗址中心部分的最高处放置着一块方形巨石,当地群众叫做罗经石,经测定为正南北方向。据研究推测,为修建阳陵时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测量标石。[8] 

明御制祝文碑

在汉景帝阳陵帝陵封土南面现存有五方石碑。其中,明代中后期皇帝派遣大臣祭祀汉景帝后所立御制祝文碑两方,清乾隆丙申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阳陵正名碑一方,现代文物保护标志碑两方。这五方石碑,反映了明清以降各个历史时期官方对阳陵的重视和保护,体现了后世对汉景帝文治武功和统治思想的称赞与认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9] 

明御制祝文碑

阳陵帝陵封土南面距南阙门遗址约70处,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阳陵正名碑前,曾经呈东西方向依次树立有七方碑刻,至清末(1906—1910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实地考察时尚存三方,今仅存两方:明代皇帝派遣大臣祭祀汉景帝后所立御制祝文碑。两方碑刻分别树立于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五月和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七月。天启祝文碑为东起第一方,嘉靖祝文碑为东起第三方,余者仅存碑座而不知碑身佚于何时、何处。由于两碑所历时代较长,又孤处于帝陵一侧,多受风雨磨蚀与人为破坏,碑文少量字迹难免有所湮灭,嘉靖碑即有两字难以确认,不过观察两篇祝文格式、内容均较一致,故而可利用天启碑与嘉靖碑相校,补出湮灭的文字为克守先业,致治保民

碑文中对汉景帝克守先业,致治保民的评价,体现出明代官方对景帝顺应时代潮流,继续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的认同。[9] 

文物保护编辑

19634月,阳陵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199710月,阳陵考古队与斯洛文尼亚文物保护中心合作在阳陵南区8号从葬坑(局部),进行文物保护示范工程。[2] 

2001625,阳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2008424,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阳陵博物馆拟与荷兰德伦特博物馆建立友好馆的请示》(陕文物字〔200839号),同意汉阳陵博物馆与荷兰德伦特博物馆开展交流合作。[10] 

201091,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成都博物院的考古、规划方面专家安家瑶吕舟杭侃王毅等,对汉阳陵司马道跨咸铜铁路桥工程方案进行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汉阳陵博物馆司马道跨咸铜铁路桥工程符合《汉阳陵保护规划》要求,方案基本可行。[11] 

2010910,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阳陵司马道跨咸铜路桥工程的请示》(陕文物字[2010]180号),原则同意汉阳陵司马道跨咸铜铁路桥工程方案和意见。[12] 

20101220,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上报汉阳陵帝陵南阙门遗址本体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0]130号),原则同意《汉阳陵帝陵南阙门遗址本体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及意见。[13] 

201144,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阳陵帝陵陵园遗址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182号),原则同意汉阳陵陵园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设计方案和意见。[14] 

2012522,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道路系统规划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62号),原则同意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方案及意见。[15] 

20130531,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阳陵大遗址综合信息监测及预警系统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383号),原则同意开展汉阳陵遗址本体和保存环境监测预警项目及意见。[16] 

20130702,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东部陪葬墓区保护展示规划设计的请示》(陕文物字〔201382号)。[17] 

2014614,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调研汉阳陵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8] 

2014128下午,国务院办公厅三局副局长孙灿率队,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相关工作负责同志就城镇化进程中的文物保护相关事宜到汉阳陵博物馆进行调研。[19] 

20141212,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泾河工业园区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工程涉及汉阳陵保护范围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290号),原则同意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靖西一线天然气管线改线建设项目(泾河工业园区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工程)选线方案和意见。[20] 

20141230,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景帝阳陵考古陈列馆陈列改造工程立项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140号),原则同意汉阳陵考古陈列馆陈列改造工程立项。[21] 

汉阳陵博物馆

201410月,为进一步规范、推动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工作,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运行情况全面评估。20153月,全面评估结果公布,汉阳陵名列第二。[22] 

2015年,作为中央编办首批确定的全国文物系统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单位,陕西汉阳陵博物馆已按照要求,制定了理事会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23] 

20150316,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阳陵后陵外藏坑及阙门等保护展示工程立项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101号),原则同意汉阳陵后陵外藏坑及门阙、南北区外藏坑及北部陪葬墓展示工程立项和意见。[24] 

20150401,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呈报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修改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3205号﹚,原则同意所报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5] 

20150504,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东部陪葬墓区保护展示规划设计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61号),原则同意汉阳陵东部陪葬墓区保护展示规划设计方案。[26] 

价值意义编辑

阳陵南门阙是中国发掘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阙遗址,它的发掘对于门阙的起源、发展,门阙制度的形成、影响,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南阙门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发现最早的砖质围棋盘、陶质脊兽和最大的板瓦等。[8] 

帝陵园内86座从葬坑的钻探发现和试掘为汉陵的田野调查、钻探和发掘提出了新的课题,为帝陵制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这些从葬坑的分布和坑内陪葬物品的放置,无疑与当时宫廷的制度等有关,因而对这批从葬坑的发掘和研究,对汉代宫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习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

阳陵邑遗址生动地再现了2000年前汉代古城的文化风貌和汉代的宫廷生活,对研究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5] 

阳陵的考古科研成果是举世瞩目的,它的钻探、发掘、研究成果为西汉帝陵的埋葬陪葬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研究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实物资料,为西汉诸陵的考古研究中起到了先导和借鉴的作用,阳陵考古陈列馆的对外开放则向世人展示了整个文景之治的盛况。[8]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9godsp8W7Gd6EIfxhPKiT-D1AnZZcHdARU15kOSLkM1vkUA2--Zd1LJ0INjGoya_BJOsMPgkqFcN08BJIggpxhm1HFrHX1lXZeVAj8r6RObaGTOhQRd4mZZf99czP5qp-i01nmynwUwgt61NObXZ_3jUMXocu-fCl5qQypKks7LXjFce8wMJFWNTCmcJiJR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49825.html

上一篇:从治愈“烂脚病”谈起
下一篇:“瓷绘全本红楼梦巨作展”的部分瓷绘(一)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3 刘全慧 姬扬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