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简便易行地管好钱、用好钱

已有 3298 次阅读 2015-12-29 06:34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08A)|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简便易行地管好钱, 用好钱

简便易行地管好钱、用好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12月29日发布

 

《人民日报》12月27日《别把科学家逼成会计(记者手记)》的报道,引发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通学者的强烈共鸣。岂止被“逼成会计”,有的还被逼做第二套帐。我这里说“引发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通学者的强烈共鸣”,是因为学术单位的领导干部和那些学术带头人通常自己是不会直接办理报账的,如果领导干部和那些学术带头人自己亲自践行了这既繁琐、又费时甚至不实,专为应付“审计”带有霸王条款的报销手续,我想这个问题无需记者在报纸上为学者鸣不平了。

 

当然,科学家和学者必需和财会人员一起用好、管好科学项目的钱袋子,因为这钱是纳税人的血汗钱,科学家和学者也应具有善于理财的会计职业规范,而非某些财会人员善于“小金库”的高手,不然怎么会专门应对“审计”呢。

我这里想说的,我们需要共同研究出一个管好钱、用好钱简便易行的办法,这对于学者和专门的财会人员来说是双赢,是事半功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像预支稿费一样,如果为了某书稿项目预支稿费给你,那你领取了这笔稿费就无需要一笔一笔地向出版社报告你怎么用这笔钱的,既然预支稿费是这样,为什么科研项目费不可以借鉴这个做法呢?我不相信绝大多数专家学者会胡乱花这笔预支稿费的。

再举一个例子,国家规定发给专家学者的工资,这同样是国家的钱,但从未提出要你报告你的工资是怎么花的,为什么这个做法不能也借鉴一下呢?

更加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一科研项目的使用究竟有没有激励机制,例如超额完成了任务的,结余下来的科研经费,是否可以继续归自己使用于科研甚至其他费用之中(在一定意义上是包干制或承包制),现在可没有这项规定,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一刀切的年终限期“清零”,过时不用全部收回,这等于鼓励突击花钱,这种不加区分的“清零”的做法是有明显弊端的,年终财会办公室门口排上的长龙,是何原因,你懂的!。

  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考虑采取“贷款式”研究项目,贷款单位需要定期监督和检查项目落实和完成情况,但是对于所贷项目经费无需逐一报销,就会省去了许多无用功!

  有人说,没有越来越严格和具体规定的报销手续,会造成浪费甚至贪腐。恕我直言,我们迄今看到的大贪、小贪们,主要是由于没有执行严格的报销规定的结果么?他们的贪,何需走报销程序!国务院三令五申的发出废除和减少不合理的造成基层和民众困扰的行政程序,请问财会部门,你们废除了哪些,又大大增加了哪些?还有哪些是几乎不信任科研人员的管卡压!

 我本人退休十多年,几乎和科研报销从不打交道,去年以来为最低资助的“自主科研项目”报销的报告、报销仅仅跑学校不下10来趟,因而也有和在职人员感同身受。我一点没有“自主”的感受更说不上享受了!

******************

别把科学家逼成会计(记者手记)

赵永新

  ■摆正心态、转变职能,认真倾听基层呼声,尊重科学家,遵循科研规律,把科研人员从名目繁多的报表中解放出来、拿出更多时间潜心科研,既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热切期盼,也是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科学家与精打细算的会计怎么也扯不上关系。然而,记者在日前采访时,听到多位科研人员吐槽:到年底几乎天天算账、对账、报账,都快成专业会计了。

  这不是开玩笑。据了解,每年年初申报项目和年底财务报销时,科研人员特别是实验室(课题组)的负责人,都要像会计一样精打细算。申报课题的时候,他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精确预算未来几年要花的每一项经费,如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仪器费、试剂费等,以免将来超支或者不够;项目结题时,要把项目执行期间花的每一笔经费,与申请课题时的经费预算一一“对表”,如果“对”不上,就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对齐”,否则就不能报销。据介绍,科研骨干每年光在经费预算和财务报销上花的时间,就多达两三个月。如果加上填写项目年度进展、工作年度考核等,所花的时间就更多了。

  难怪许多科研人员感叹:自己由“一线”变成了“离线”,在正常工作时间内,能真正从事科研的时间连1/3都很难保障。为“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他们不得不在双休日、节假日和下班时间加班加点搞科研。

  科学家被逼成了会计,其背后是不科学的管理制度。同其他工作一样,科学研究也需要管理。特别是涉及国家财政的科研经费,相关主管部门通过经费预算、财务报销等制度认真把关、严格审计。这原本无可厚非,然而,现有的一些科研经费预算方式和财务报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科研规律。与可按预定计划进行的盖大楼、修大桥等工程类活动不同,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常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其进展难以准确预测。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今后几年的研究过程中使用多少试剂,在申请项目之初是很难计划到位的。因此,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做出大致的规划。相应的,所需的经费也只能是粗线条的概算。如果要求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之初就精确预算、到项目结题时实际花费与最初的预算一一对号入座,岂不荒唐?

  之所以出现这种违背科研规律、不切合科研实际的规定,恐怕与一些部门根深蒂固的管理思维和长期形成的一刀切的懒政作风不无关系。

  在与科研人员的交流中,记者能明显感受到他们不被信任的心酸。毋庸讳言,近些年确实出现了个别科研人员通过财务造假等手段超比例用科研经费给工作人员发放生活补贴等违规、违法现象。对于这些现象,既要严格追责、依规依法惩处,更要深入分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客观地说,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除了极少数科研人员道德品质不好外,还与我国的科研人员生活待遇不高、薪资结构不合理、科研经费中的劳务费比例过低等密切相关。解决违规、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的根本之道,恐怕光加强预算管理和报账制度是不够的,还应通过改革让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付出、贡献相匹配,过上衣食无忧的有尊严的生活。

  宁静方可致远。科学研究是异常艰辛的智力探险,只有投入全副身心、长时间沉潜探索,才可能取得突破。科学研究是在全球舞台上的国际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研究成果比同行晚发表一天,就会与“原创”失之交臂——对科学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时间更重要呢?

  管理的实质是服务,服务的目标是提高效率。摆正心态、转变职能,认真倾听基层呼声,尊重科学家,遵循科研规律,把科研人员从名目繁多的报表中解放出来、拿出更多时间潜心科研,既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热切期盼,也是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27日11 版)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5/1227/c1003-2798082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46543.html

上一篇:扬州东关食品一条街(七)
下一篇:何为“创新”?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1 梁光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