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感谢华裔画家张渐漍先生提供赵耀贵专著书影的辛劳

已有 3505 次阅读 2015-3-21 07:05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感谢华裔画家张渐漍先生提供赵耀贵专著书影的辛劳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3月21日发布

 

铁路华工后代赵耀贵的传世之作NamelessBuilders of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美西大陆铁路的无名建筑者》),在深入研究美国铁路华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他通过山东齐鲁电视台以他名字在新浪网上开博,却因健康原因未能坚持下来。他过早地离开了本可在铁路华工研究上更上一层楼的研究。美国铁路华工后裔梅宇元说:我的祖父、曾祖父辈都参与过修建美国跨州铁路。在过去,除此之外,我对别的一无所知。感谢赵先生,他所做的海量研究有抢救性的意义。”笔者曾撰文介绍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后裔赵耀贵出版的《美西大陆铁路的无名建筑者》(黄安年的博客, 2007411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311.html

2014年5月16日南方日报发表 南方日报特派美国记者 曹斯 林亚茗    实习生 白晨晖撰写的报道《铁路华工后人赵耀贵66岁起研究华工历史——“我骄傲我是‘苦力’的后代”》说:身为铁路华工后人的赵耀贵,是《横贯大陆铁路的无名建设者》(Nameless Builders of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的作者。曾为美国宇航局工作的他,在退休后执着于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他深入走访,用详实的数据、证据纠正了过去许多对铁路华工的不准确说法。同为铁路华工后人的梅宇元感叹,赵耀贵所做的海量研究有抢救性的意义。遗憾的是,赵先生在前不久去世了。不过,我们仍从他的书中获取了许多宝贵史料知识。赵耀贵根据1864年至1867年间现存的工资记录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库,并通过剔除重复名字等操作,计算出了23004人这个惊人的答案。这位有40年航空工程职业生涯的工程师,从此开始了为期5年多的研究,他在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和犹他州的博物馆、图书馆中查找资料,通过多个渠道找到华工后人交谈,最终完成了《横贯大陆铁路的无名建设者》的写作。由于从1864年到1867年年底有29个月的工资记录已遗失不见,他认为,约23000名劳工只是一个最保守的估算,但已远超一些报道中估计的约10000人。 1997年参观金钉国家历史遗址时,赵耀贵已66岁。之后几年,他四处奔波,投入了大量精力完成了《横贯大陆铁路的无名建设者》一书。他在一次采访中坦言,“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本书不是盈利的书,因为读者不会太多,而成本却很高,但我觉得义不容辞,因为它展示了美国历史的一部分。”在书的序言中,赵耀贵在表达了从研究中所获得的个人的满足感之外,还提到了两点促使这项研究得以成文的原因:“首先,让大众更多地认识到中国人对于美国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是我的目的。其次,写这本书是为了纪念我的祖父赵荣贵,我骄傲我是‘苦力’的后代。” 他在书中诉说,记录铁路华工的故事是铭记华人吃苦耐劳精神的一种方式,而这种精神遗产至今引领着美籍华人前行。因此,他写下这本还原当年华工筑路历史的书,希望这本书中的事实能唤醒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华裔美国人。(见赵耀贵谈《华工贡献美西铁路新发现》想到的,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12月15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851284;《为铁路华工后裔自豪的赵耀贵,揭开了美国铁路华工人数之谜》,黄安年的博客/2014518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95445.html);《从铁路华工后裔赵耀贵发现铁路公司的华工工资单说起》,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5月18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95471.html)

阴差阳错,笔者于赵耀贵先生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上了,但是未能购到他的著作,也一直想获得该著作的相关影印件。

为此,通过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开图书馆等国内图书馆均未查到,和在美国的朋友联系也未果。

226(北京时间2015-02-27 01:04:07),97年移民来美,现居纽约的华裔画家张渐漍先生,给我发来电子邮件说:我非常感谢您对于在美华工这段历史的关注和研究,通过您的文章,使我对这段历史有更详细的了解。我在纽约的公共图书馆里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资料,看到您文章里提到加州的赵耀贵先生著的:美西大陆铁路的无名建筑者,书中有记载华工900多人的名单?,由于创作的需要,我需要这份名单,我想请先生帮助。”我当即回复“您人在美国应该更容易找到这本书,公共图书馆里一般不会收藏这类小众的学术专著,可以到美国国会图书馆或者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里查。”32下午2:32张先生来信写道:“黄教授:您好!哥大图书馆也没有这本书,但提醒了他们,他们要买这本书,需要时间。向您汇报一下。”37 20:21:10 ,他来信说:“非常感谢您写的这么多好的博文,书籍……并感谢您的回复,那本书我已在纽约市立图书馆找到,英文版的。”随后,他由向我提供了拍摄纽约市立图书馆藏书的封面和封底,其后又 ,他补充提供了目录页的影印件。这一切,使我很受感动。非常感谢他的辛劳。

照片8,是张先生提供的。

1

 

2

 

3

 

4

 

5

 

6

 

7

 

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76005.html

上一篇:疑似假冒工商银行行骗
下一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驱寒探春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