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喀什见闻

已有 6612 次阅读 2007-10-5 21:34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07-08)

喀什见闻

 

黄安年文  发表:2007105

 

喀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部重镇,被称为祖国的西大门。这次新疆之行我们按照冯其庸老先生的设计方案由北京直接飞往喀什,首先来过南疆行,15-19日在喀什期间,我们对喀什市和周边地区有了较多的了解。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不到喀什,等于没有来个新疆。”喀什地位的重要不仅是由于她在军事战略地位上的特殊性,而且在于她的独特地形、历史文化积殿、浓郁民俗风貌。喀什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南部,地势东高西低,帕米尔高原横亘西部,喀喇昆仑山雄踞西南部,东部则是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喀什地区在16.2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绿洲面积只有2.74平方公里.全区维吾尔族占90%,汉族不足7%

 

我们来到喀什前两天刚刚看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加快发展南疆地区的战略决策的报道,在喀什的几天深切感受到喀什正面临着历史上振兴喀什的伟大历史机遇期。在《喀什交通日新月异》一文中无提到了交通先行对于发展喀什的重要经验。在喀什的红其拉甫口岸,在喀什大巴札繁华的国际贸易市场、在新修通的沙漠公路,在扩大中的频繁起降的喀什机场,再温州商人将喀什装扮成现代化的商贸转运中心城市,在普泽所见塔南油田拔地而起,我们已经感受到喀什在崛起中。

 

崛起中的喀什是和谐的,这里没有乞讨者、没有寻衅闹事者、没有见到一起民族不和现象,整个城市井然有序,文明卫生,彬彬有礼,充满温馨和友好情谊,和我们来前的对喀什的想象大不一样。在这里出身长大的喀什人对于喀什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热爱喀什,立志建设好喀什这块好地方。

 

作为战略前沿,我们似乎完全陶醉于安定和谐的民族大家园中,不过在私下我们还是能嗅到维护祖国独立和反走私任务的艰巨。

 

在喀什所到之处,在大巴札,在各种风味小吃店里,在高台民居我们处处感受到维吾尔族的独特而淳朴的民风、神秘的民俗,和民族的建筑风格及服饰,尽管我们和占人口比例很小的汉族兄弟交往最多,但是可维吾尔族的交往并无丝毫的障碍,比划个手势就心领神会。喀什的建设维吾尔族和汉族兄弟心连心携手并肩的事迹听到很多,他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堪称典范。

 

附网上文章:

********************************

(一)俗风情一日游(喀什市内)

作者:trd 加入时间:2005-1-11 13:14:48

 喀什老城:老城占据着喀什五分之一的面积,土木结构的小巷民居历经上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留着其原始风貌,城内20余条街巷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类拟于伊拉克的巴格达和摩洛哥。老城巷子幽深,小道曲折,横跨小巷的过街楼,外粗内细的百年民居,以及门户洞开后维吾尔人传统的家居生活都深深吸引着无数游人。在4万平方公里的老城生活着十多万维吾尔人,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上海。是游客体验喀什维吾尔人古老独特的殊风异俗,探寻喀什历史变迁的好去处。

*****************************

(二)喀什旅游概况

喀什市订房 发布时间:2007-04-27 10:27:22.0

 

祖国西部边城喀什,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浓郁的西域文化,淳朴的民俗历来被世人誉之为"丝路明珠。"在地理上,喀什位于喀喇昆仑与神秘瀚海塔克拉玛干大漠之间,是典型的绿洲城市,也是我国地处最西的城市;在历史上,喀什有过光辉灿烂的一页,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堪称新疆历史的"活化石"。喀什是新疆的缩影--最具有新疆特色和维吾尔民族风情特点的地方。可以说,从外地到新疆,如果不到喀什,就不算真到过新疆。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维吾尔语义译为"宝玉石集中的地方"。这称谓名实相符,因为喀什宝玉石属昆仑玉、和田玉同一脉系,其品质和种类亦蜚声四海。据有关史书记载,这里形成城郭集市已有2100余年之久。昔年张骞出使西域,将这里称作"疏勒"。东汉班超平定西域,这里已是举足问鼎的重要城池,当时经营西域的大本营就设在这里。盛唐时期喀什则是河西走廊之外有名的安西四镇之一。唐玄奘到西天取经,路过此地后著有《大唐西域记》,对喀什当年的描述可谓墨浓彩重,细微见著,记载详尽。数千年来,喀什一直保持着东西方贸易交汇点的地位,东方出口的物资要在此地验关过境;西方进口的物资要在此地签证集散。

 

远在古代,丝绸之路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进入塔里木盆地以后便分为南北两道而行,绕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后又在喀什交汇,然后越过帕米尔高原,通往印度、伊朗、西亚、欧洲等地。

 

喀什风光奇特,这里有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有曲折蜿蜒的叶尔羌河,有终年晶莹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冰山,有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有明媚秀丽的高山湖泊---卡拉库力湖,有“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些自然景观,装点着喀什大地,使她分外美丽妖娆。

 

喀什文物古迹众多。这里有世界闻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有公元十一世纪伟大的维吾尔族语言学家、《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陵墓和维吾尔族诗人、《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陵墓,有大型伊斯兰式古建筑---香妃墓,有千年佛教遗址---莫尔佛塔,有古代“喝盘陀”国的都城---塔什库尔干石头城等。

 

喀什古时是葱岭之东的一大都会、我国西部最早的国际市场,今日,喀什更是市井繁盛,巴扎上物品丰富、无奇不有。特别是东门巴扎,为南疆最大的贸易市场。精致的花帽、美观别致的英吉沙小刀、民族风格的陶器……琳琅满目,无奇不有。各种民族风味小吃,则飘香诱人。喀什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喀什的手工艺品品种类繁多,制作精巧。喀什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盛产甜瓜、石榴、桃、葡萄、樱桃、木瓜、无花果、阿月浑子和全国独有的巴旦木。

 

喀什是维吾尔族居住最多的地方,他们是一个重礼仪的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严格的礼仪讲究、起居服饰、传统节日及民间娱乐。

                     

喀什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是新疆旅游热点城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喀什市、疏附县、莎车县、叶城县、塔什库尔干县、巴楚县、疏勒县、英吉沙县、泽普县经国家批准相继对外开放,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加之红其拉甫口岸和吐尔尕特口岸的开放,大大增加了喀什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的旅游往来。是我国西部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之一。

 

位置:地处东经75°56′~76°04′,北纬39°15′~39°35′之间。祖国的西部边陲,位于新建的西南部。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依喀喇昆仑山,与西藏阿里地区为邻,西靠帕米高原,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接壤,北接天山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相连。

 

面积: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300多万。

                      

行政区划分:辖1个市11个县,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岳普湖县、伽师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麦盖提县、巴楚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全区共有8个区,26个镇、4个街,141个乡.2310个村民委员会点6个居民委员会。

 

景观:艾提尕清真寺、香妃墓、莫尔佛塔、三仙洞等。

                     

喀什文物古迹众多而神奇,这里有中国最大世界闻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有公元11世纪伟大维吾尔语言学家《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陵墓和维吾尔族诗人《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陵墓。有大型伊斯兰式古建筑---“香妃墓”。有千年佛教址---莫尔佛塔。有古代“噶盘陀”国的都城塔什库尔干石头城,有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说的东土公主曾居住过的城堡---公主堡。喀什还出土了大量不同时代的文物,其中有神态各异的佛像,有形状别致的陶器,有五光十色的手饰,有斑驳陆离的金币,有做工精细的丝、棉、麻织物等等。

 

这里雄居着世界著名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公格尔峰

                     

(海拔7719米)及公格尔九别峰(海拔7595米),巍峨屹立在喀拉库勒湖畔,雄伟的慕士塔格峰顶端覆盖着皑皑白雪,犹如银发满头,悬挂着条条冰川。与之相对的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显的婷婷玉立,白云飘过时,好象一缕白纱环绕。进入南沟谷口清风佛面,鸟声啾啾,使人暑气顿消。仰望那阿依拉尼什雪山和气势磅礴,凌空飞流的瀑布,还有惊天动地的雪崩卷起千堆雪蔚蔚壮观;郁郁葱葱的林海与晶莹瑰丽的冰川相映衬。

*******************************************888

 

附图

 













 

1-6.喀什市容。

 





 

7-8.喀什街上的维吾尔族妇女。

 



 

9.喀什夜景。

 











 

10-14.喀什市中心周围景观。

15.喀什古城墙。

 



 







16-18.喀什高台民聚小巷。

19-22. 大巴札上的维吾尔族同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405.html

上一篇:喀什交通日新月异
下一篇: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侖山天堑变通途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