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和《秋千》----法国十幅绘画珍品展欣

已有 12241 次阅读 2014-5-17 07:21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10-11)|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和《秋千----法国十幅绘画珍品展欣赏之四、五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517发布


近日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汇集了法国卢浮宫、奥赛、蓬皮杜、凡尔赛、毕加索等五大博物馆的10幅绘画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历史价值,均可称为传世界代表性艺术品。

前天上午,我们来的国博参观和欣赏,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和《秋千》创作于1876年,十九世纪下半叶巴黎变身为大都市,宽阔的林荫道、时髦的社交场所、咖啡馆及夜总会,无一不成为画家们的新主题,着力刻画欢娱的瞬间和安逸生活的乐趣。

博物馆规定展品是不允许拍照的,但是展室为每幅作品、画家和收藏的博物馆通过影视手段较为详细地作了介绍,这些是可以拍摄的,现在发布的照片20张就是笔者从中拍摄提供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皮耶·奥古斯特·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

2011-10-31 17:36:22 来源:北京文艺网我要评论我要投稿7402


皮耶·奥古斯特·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 1876年作布面油画 131×175厘米奥塞美术馆收藏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225—1919123),是出生在法国巴黎利摩日一个穷裁缝的家里的一个经典印象派画家。

  《煎饼磨坊的舞会》,(又译《红磨坊的舞会》)尽管画幅规格很大,却是在露天完成的。雷诺阿捕捉到了一群来到位于蒙马特高地的一家酒馆消遣娱乐的巴黎人的生活的喜悦。他用一种棉絮般的风格(这是因为他早期接受了在瓷器上绘画的训练)表现出流溢的光线中的人物。从上向下俯视的取景抬高了地面,使得长凳呈对角线延伸并断然截断了前景,艺术家仿佛将身体微微前倾,以更好地进行观察。

  雷诺阿以画人物出名,这之中又以画甜美,悠闲的气氛还有丰满,明亮的脸和手最为经典。印象派中雷诺瓦的特色在於描绘迷人的感觉,从他的画作中你很少感觉到苦痛或是宗教情怀,但常常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母亲或是长姐般的笑容。雷诺阿认为绘画并非科学性的分析光线,也并非巧心的安排布局,绘画是要带给观者愉悦,让绘画挂置的环境充满了画家想要的感觉。

  注:关于雷诺阿此幅作品的创作环境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他的朋友雷渥的叙述,说我们每天把画搬到煎饼磨坊去,这在有风时尤其吃力,画随时有可能会像风筝一样被刮走。,然而将如此大幅绘画搬运是不现实的,而且难以把握整体色调,所以另有一说认为由于《煎饼磨坊的舞会》有两幅,一件藏于奥赛博物馆,另一件小尺幅的为瑞士私人收藏。小件作品易于搬运,并且没有大件作品那样细腻,因此有学者认为雷诺阿先把小幅的作品拿到磨坊创作,再在画室中根据小幅作品完成大作品。这一点在学术上仍有争议。

(编辑:符素影)

http://www.artsbj.com/Html/art/jddd/91848.html

 

*************************

2014年04月15日09:50

来源:新京报作者:李健亚

0

《秋千》

《秋千》 奥古斯特·雷诺阿 1876年,2300px×1825px

  该作中,雷诺阿捕捉到了一天中的某个特殊时刻:阳光透过树枝洒落下来,斑斑驳驳。画家遵循自己的感受选择色彩,粉色的阳光和蓝紫色的阴影,就连年轻姑娘的白裙子也是由多种颜色的小笔触快速点染而成的。这正是“印象派”的典型风格。

http://arts.cul.sohu.com/20140415/n398250513_5.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795138.html

上一篇:从李天沛招聘华工赴美建筑中央太平洋铁路说起
下一篇:毕加索的《读信》和《斗牛士》----法国十幅绘画珍品展欣赏之六、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2 yh369z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6 1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