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新世纪以来北美铁路华工中文论著述

已有 3709 次阅读 2014-3-9 07:31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新世纪以来

新世纪以来北美铁路华工中文论著述评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39发布

 

按: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和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具体承办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将于2014321-23日在广州举行。这里是我向大会提交的论文《以来北美铁路华工中文论著述评》。

 

论文提要:

本文详尽汇集了1999年以来国内对于美国铁路华工的研究状况尤其是出版的中文论著,认为整个说来,基本上仍处于分散性的个别研究上。迄今很少在各类社科研究规划中专门立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该主题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也少;更没有专门的学术网站平台;和当前美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2015年我们将迎来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150周年。2019,我们又将迎来太平洋铁路建成的150周年纪念。无论从历史或现实,学术研究或文化交流的角度,系统深入开展北美铁路建设华工的基础性和专题性研究都很有必要。本文附有北美鐵路華工中文論著目錄(1999年以來)全文

              ()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北美铁路华工研究有所进展[1]。笔者在本文附录列出了13本书的出版;在总共214篇文章中,華工建設美國鐵路23篇;近代美国华人54篇;华工和美国经济发展20篇;美国对华工政策32篇;清政府对北美华工政策50篇;鐵路華工口述史料1;文獻與目錄研究2篇;文藝作品與美國鐵路華工32篇。这些文章大都集中在铁路华工建设和美国经济关系及美国和清政府对华工政策问题上,而对于华工本身的基础性、实证性研究显得薄弱。此外,传媒视频专题也有所突破[2]但总的说来基本上仍处于分散性的个别研究上,缺乏规划性、连续性的引导和研究。这表现在:

其一,在各类社科研究规划立项目录(含子目)中缺少该主题专项,尤其是北美铁路华工的基础性研究课题;[3]

其二,规模宏大的清史研究项目和广东华侨史项目中迄今,似也未见以此为主题的专项系列研究;[4]

其三,高校美国研究机构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引导撰写这一主题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也少;

其四,2009年横贯北美太平铁路建成140周年之际开展宣传报道不力;

其五,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铁路馆中,没有涉及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问题。[5]

其六,迄今中国的美国史和美中关系史学界尚未形成推动北美铁路华工问题协同研究,攻克难题的良性机制。[6]

总的说来,对那些为建设北美铁路立下的丰功伟绩的沉默的道钉们,还需要引起学界、社会文化各界、政界和媒体的更加重视。

                     (二)

为了推动北美铁路华工的专题研究,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倡议美中学者之间开展协作研究,并和我国广东、北京等地和台湾地区的学者取得广泛联系,开始启动了各自的研究活动。[7]

这里,我要重申2013年9月2日在台北举行的北美中国铁路工人圆桌论坛会议上的发言内容:

正当美国斯坦福大学发起全球合作开展北美铁路华工研究项目,以期在2015年华工参加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150周年,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之时,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侨办支持下,启动了多卷本的首部《广东华侨史》编修工程,并有25个专题研究项目,列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特别委托项目立项,项目经费达529万元。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主力军正来自广东侨乡。我们殷切希望将北美铁路华工基础资料项目研究能够纳入今后《广东华侨史》专项计划,并在20155月前,取得前期阶段性成果。

在我看来,开展北美铁路华工研究工程,需要美中两国间学者协同努力,进行具体而深度的研究,以期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突破某些难点,这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北美铁路华工的主要活动在美国,但是华工是从中国广东出去的,有的后来又回到了中国,即使没有回国的也和国内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深度研究的难点主要不仅在于需要继续发掘现有图书馆或民间收藏的文献资料及遗物,这些难点还包括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厘清:中国劳工陆续来到美国加州的完整资料;中国华工参加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和艰苦生活的系统资料;中国华工在建成太平洋铁路后的去向如何,有多少人继续留在美国和美国人民相融合,又有多少人回到国内和家人团聚的综合资料,包括中国北美铁路华工的名录;中国华工建设北美铁路中死亡人数的确认,他们的遗骨都在何处的权威统计资料;中国北美铁路华工的遗物资料的系统收集等等。其中,那些内容是可以先期努力,协调学术力量,分期分批来做的,都是需要协调规划来共同为之实现的。

这件工作仅仅依靠美国或者中国一个国家(含两岸三地)来进行,是难以完成的。这项工程浩大,费时费力,具体甚至繁琐,如果没有志愿奉献的“道钉”精神也是难以完成的。

这项工程仅仅靠美中两国学者还难以完成的,还需要发动广大中国铁路华工的后裔、亲友、和热心于沉默道钉们的爱好者的共同参与。在我国广东台山、五邑等开平地区侨乡的华人华侨固然关系密切,他们中散居于海内外的后裔及亲友们也可作出贡献,我们的海关、民政机关、侨联组织、档案馆、博物馆、方志编著机构等社会组织都可以分别做出自己的努力,当年华工遗物散落各地,有心人提供线索有可能变废为宝。为此,我们的媒体、网络在推动认识和收集华工资料上更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8]

笔者以为,在当前的条件下,我国的北美铁路华工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尤其需要通过一项专题研究的指导目录来加强在个人自主研究前提下的基础性整体研究,这样做可以既充分发挥个人的科研积极性和自主性,又有利于整体配合和避免不必要的研究资源浪费。在我国现行科研立项和奖励机制下,重大科研项目重主持人和主要参与者,如果参与者并不在重大科研立项中名列前茅,那么将无法获得科研成果的认定,从而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将重大课题化整为零,在分散各自研究基础上加以整合,可以趋利避害,何乐不为。关于加强北美铁路华工基础性资料性研究的据具体建议,在美国的基础性研究涉及有关中央太平洋铁路的美国国会档案、历史文献、报刊资料、口碑调查、实物遗存等基础性材料和文献。需要研究的题目列举17, 在中国的基础性调查列举了15,供参考。[9]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筹建我国北美华工铁路网站的必要和紧迫性。目前我国还没有类似的全国性的北美铁路华工的专业网站,我们需要有这样的网站,我们需要有推动建设这样的网站的立项规划、技术支持、可操作的实施和自愿奉献的人员,期望这样的网站在华工开始建设太平洋铁路150周年之际和国人、世人见面!在我国大陆,虽有个别网站和博客对北美铁路华工课题有所反映,如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和我的博客(www.sciencent.cn/blog)开辟“纪念沉默道钉”专栏,但是总体说来,是分散的、不连贯的、非双语的,影响不大,涉及面不宽,缺乏全局性的反映。

为了整合我国现有研究成果和项目活动信息,推动北美铁路华工研究,有必要创造条件筹建中国大陆范围内北美铁路华工网站,并争取在2015年以前完成数据库平台建立和网站的试运行。为此建议:策划制订在运营中逐步完善的中国北美铁路华工网站(ChineseRailroadWorkersinNorth America Project at China, CRWNAPC)方案, CRWNAPC的宗旨是:缅怀先人、还原史实、资源共享、协作共进。CRWNAPC的原则是:学术性、公益性、普及性、开放性。CRWNAPC的内容拟包括:北美铁路华工史;早期北美华工活动;北美铁路华工后活动;美国排华史;北美铁路华工名录和遗骸;北美铁路华工后裔和口述;纪念沉默道钉;联结网站和博客;学术论著和影视目录索引等。网站积极创造条件建成中英文版。网站页面图文并茂,开放评论。以上所言北美铁路华工含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人。

CRWNAPC的管理是:专业指导、志愿奉献、主编负责、技术支持、协调链接、服务社会。CRWNAPC数据库平台设计是网站启动的成败关键。财力支持是数据库平台设计的物质保障。笔者已退休多年,力不从心,去年前半年,曾和某世界史领域权威单位联系请该承担建立网站的可能性,终以没有当年立项规划而无果。笔者殷切期望有此远见和魄力的学术单位勇于担当,列入立项规划研制数据库平台;同时也期望热心学术事业的企业家或个人在不附加影响网站学术发展条件下的财力赞助。[10]

               结束语

在结束本文时,我要重申去年清明节时的呼吁:

为了永远缅怀那些迄今依然是“沉默的道钉”的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华工们,我们倡议:

第一,在当年建设太平洋铁路华工云集地的故乡广东五邑地区为“沉默的道钉”们立碑。

第二,在海内外征集当年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名录,在征得他们的后裔同意后,将部分遗骇供放在碑后的墓内。

第三,于20154月初的清明日,在碑前举行公祭活动。[11]

 

北美鐵路華工中文論著目錄(1999年以來)

(论著目录分布博客发布是略,择机另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774325.html

上一篇:史维会建议联合国安理会将12月13日定为「国际公祭日」
下一篇:给赴美考察华工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遗址朋友的建议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0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