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彼得堡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已有 8864 次阅读 2013-8-3 11:21 |个人分类:世界历史研究(07-11)|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彼得堡, 瓦西里岛, 古港口灯塔

彼得堡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8月3日发布

 

625上午在参观了彼得堡尼古拉一世雕像、俄过十二月党人广场和彼得大帝雕像后,我们参观了西里岛古港口灯塔。有介绍称:海军博物馆广场上耸立着两根高32船头形装饰的圆柱,顶部是三角油灯,当夜暮降临,燃烧的火焰达七米高,这就是古港口灯塔。灯塔为入港船只导航,称为罗斯多罗柱

照片5张,为即时拍摄的。

 

1,

2,

3,

4,

5,

************8888

圣彼得堡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摘选)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广场上有两座砖红色的灯柱,这是著名的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长滩位于涅瓦河和两条支流的汇合处,一直是繁荣的贸易港口,广场两侧耸立着两根高32船头形装饰的圆柱。据说,顶部是三角油灯,当夜暮降临,燃烧的火焰达七米高,这就是古港口灯塔。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在海滨的蓝天下,附近的海军部大楼黄白色的建筑衬托下,一左一右有两座红色的灯柱。据说每年527日城市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灯柱都会被点亮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在清晨阳光照耀下,港口红色灯柱格外鲜艳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过去证券交易所,现在的海军博物馆广场上,两座红色灯柱,被涅瓦河女神雕塑蔟拥着,灯塔为入港船只导航,称为罗斯多罗柱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柱体上有一块块的船头装饰。这是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习惯把战败船的船头、铜锚钉在圆柱上,作为海战胜利的象征,当然战利品越多,战功就越显赫,所以人们又把这对灯柱称为船头形灯柱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在灯柱的花岗石基座四周, 将灯柱团团围住的是四座象征著俄罗斯四大主要河流伏尔加河、沃尔霍夫河、第涅伯河及流经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的22女神像雕塑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又一尊河神雕像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古港口上展示的大铁锚

      在瓦西里古港口,透过涅瓦河与冬宫隔水相望。顺水而下可以望见彼得罗要塞的大教堂,它的塔尖如同金针般直插云霄。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不论从哪个方向看,在周围的景物中灯柱都十分突出,远处的3座代表性的建筑,从左至右,分别是海军部大楼、彼得保罗要塞和彼得保罗大教堂和伊萨基耶夫大教堂的穹顶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涅瓦河南岸一排绿白相间的建筑,就是著名的冬宫博物馆,即被称为俄罗斯之魂艾尔米塔什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圣彼得要塞、珍奇博物馆、罗斯多罗灯柱,海军部大厦(尖顶教堂的后面,屋顶上插着旗子的塔式建筑,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国游客,使其成为圣彼得堡的象征之一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从港口方向看,屋顶上插着旗子的塔式建筑就是海军部大厦,它与瓦西里岛隔河相望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蔚蓝色的天空下,岸边的景色十分宜人。那座白色的房子就是现在的海军博物馆



海军博物馆的三角形墙上矗立着驾着奔驰战马的海神雕像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不论是陆地、海边、港口,在圣彼得堡的任何地方,教堂尖顶上那根直插蓝天,闪闪发光的镀金长针,最引人注目的标志物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走得再远,大教堂的那根镀金长针依旧清晰可见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海军部大楼和大教堂分列于灯塔的两边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东面还停泊着一艘荷兰的古帆船

圣彼得堡掠影(3)瓦西里岛古港口灯塔

这是一艘三桅古帆船,它一定也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http://www.17u.com/blog/article/82854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713757.html

上一篇:彼得堡冬宫周边一瞥
下一篇:天通苑小学沥青跑道上再喷塑胶
收藏 IP: 221.194.15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5 1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