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向邓大人致敬——提交《从战地到史林》座谈会的书面发言

已有 3229 次阅读 2012-11-21 07:31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向邓大人致敬, 书面发言

向邓大人致敬——提交《从战地到史林》座谈会的书面发言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1121发布

[:本文原载学术批评网20121121]


在邓蜀生先生九旬华诞之际,黄安年教授编《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并定于20121125在京举行该书座谈会。这既是对该书出版的祝贺,也是对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邓先生的道德文章的致敬。

邓先生和我已去世十二载的父亲同龄,都生于1923年,恰好大本人四十岁;而且,凑巧的是,我的生日还有幸和邓先生是同一个月(邓老的生日是105,鄙人的乃1014)。因而,也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大沾特沾这位老寿星的荣光和福气。

我第一次见邓先生,是在二十六前的兰州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年会上。和同龄人一样,此前,从在济南读本科到在北京读研究生,早就拜读过邓先生才华横溢的美国史论著。第一次见邓先生时,尽管他年已六旬有四,但完全是朝气蓬勃的年轻态;因为那次会议会期长,加之做会务的关系,故自己有机会与包括邓先生在内的一些老前辈有相对较多的接触。在我这位晚辈的心目中,邓先生开明,大度,坦诚,率真,名人范儿,气场十足。

这之后,与邓先生一直保持往来,尽管见面的机会不多,但印象中也多次到邓府或者到人民社的办公室请益(邓先生还介绍我认识了同样是德高望重的已故出版界前辈、书评家戴文葆先生),其中有一次是与黄安年教授同往,还有一次是陪李世洞教授看邓先生,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去;邓先生是个闲不住的大忙人,后来又一直悉心照顾病中的老伴,故见面时,始终不好意思多占用邓先生的时间。有几次在京举行的小型会议,也曾有幸和邓先生一同参加,邓先生的仗义、正直、公道,也让我这个小字辈佩服得一塌糊涂。美国史研究界虽说颇有一些不大不小的风风波波,但大都有惊无险,也许是与邓先生这样有良知、有担当的正义之士分不开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写作《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书,在查阅五六十年代的报刊、收集素材时,我一再读到邓先生用笔名发表的诸多时评;后来,因为自己喜欢写书评,而邓先生正是开美国史学术书评之先河并身体力行、成就卓著的前辈,故对邓先生的敬意陡然而增。邓先生的《美国与移民》和《美国历史与美国人》出版后,我之所以分别写了书评,就是想对这位既是新闻出版界元老、又是美国史老前辈、名副其实的书评家致敬。

纯粹是由于我个人的原因,居然没有为邓先生九旬文集专门写作新稿;于自己而言,其实内心一直是很纠结的,因为这将错失和其他师友共同向邓先生九十华诞表达贺忱和敬意的机会。为了弥补此一遗憾,我托付正在北大读书的儿子杨肯和我的大师兄满运龙博士合作,通过邓先生责编《当代欧美史学评析》的故事,以彰显邓先生的出版家风范。同时,应《法治周末》副总编辑马霄雷兄之约,为该报写了《邓蜀生和他的人生传奇》(该报发表时改名为《邓蜀生传奇》,占了一整版另四分之一版)。1025下午,我专程去看望邓先生,当面向老人贺寿;邓先生以其一贯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长者风范,谈人生,谈为人,令我这个晚辈既肃然起敬,又倍感温暖。的确,能和邓先生这样的正人君子交往、交心,于吾等后生而言,不仅是幸运,而且也是财富;因为从邓先生的言谈举止、道德文章中,一再感受到的恰恰是老一辈知识人的人格尊严、人生格调和精神魅力。

有一件小事,让我特别感动:今年510日,为了给同样是大本人四十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曹德谦先生祝贺九十岁生日,我在北大张罗了一个小型的庆祝曹德谦先生九十华诞暨新版《美国演义》首发式研讨会。考虑到邓先生和曹先生同在新华社工作过,而且两位老人还有不少惊人的相似之处(同龄;均是新闻科班出身;皆在阳谋中落难为老右;都是有成就的翻译家;均喜欢研究并写作美国历史人物传记)。因此,我冒昧邀请邓先生届时与会;已经多年不参会的邓先生,恰如我期望并预料的,当即慷慨应允,并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赢得满堂喝彩。好玩儿的是,虽然二老有上述共同的专业和人生阅历,但在性情上却有很大反差:与邓老的外刚内柔、快人快语、性格外向不同,曹老属于内秀刚直、木讷行敏、外柔内刚,但二老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即都是我们读书人中难得的好人。据悉,曹先生也将出席黄安年教授等策划的以漫谈《从战地到史林》为主题的民间学界友好小型出版座谈会,向邓先生贺喜。这将是学界令人温馨、美好记忆的一段学术史佳话。

邓先生虽年逾九旬,但除了视力有问题外,是我结识的“90文化老人中身体最棒、心态最平和的一位长者。我近来关注文化老人健康长寿之道,经对1979年迄今中国人文社科界长寿老人的资料梳理,初步总结出如下三个带规律性的现象:第一,就总体而论,人文学界的长寿老人要比社会科学界多;第二,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内,与有关的学科,长寿老人最多;第三,单就史学界而言,从长寿学人的总数看,按专业划分,尤以研究魏晋以前的中国古史(其中以已故的何兹全先生为代表)和美国史(其中以健在的刘绪贻先生为代表)的人居多。就后者而言,以邓先生目前特有的健康体魄、淡泊名利的平和心态、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我相信,邓先生完全可以秉承美国史老人长寿的学科基因,像刘绪贻先生那样,创造另一位健康老人的人生奇迹。

在《从战地到史林》文友赐篇所收的若干佳作中,我尤其偏爱乔还田先生的《邓大人:一个地道的学者型编辑》;该文立意高远,有史有论,平实真挚,发自肺腑,感人至深。故此,借用乔先生关于邓老的邓大人尊称,鹦鹉学舌,将此小稿题曰《向邓大人致敬》。

20121120 13:30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12112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4577.html

上一篇:小学生课间操自由活动一瞬间
下一篇:我所敬重的邓蜀生先生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