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学术共同体论坛》(祝贺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文集)提要(二)

已有 4561 次阅读 2011-3-15 20:32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提要, 学术共同体论坛

《学术共同体论坛》(祝贺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文集)提要(二)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1315日发布

 

 

书名:          学术共同体论坛——祝贺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文集

主编:         杨玉圣

书名题签:     江平

封面设计:      贺维彤

责任印刷:     白大杰

出版:          2011313

页数:         正文524页,题字60页,目录页8,编后记2

附图(一)26,(二)26,(三)24幅。

***************

杨玉圣:《学术共同体论坛》题记

 

到今年315日,学术批评网即创办十周年了。

 

回想十年前,正是网站在国内风起云涌的大好时光。托互联网时代的赐福,学术批评网应运而生。不过,说实话,究竟这个网站能否存在下去、存在多久,均在未知之列。事实上,与学术批评网同时创办的不少学术文化类网站,也大都不复存在了。

 

学术批评网能够存在下来,而且居然存在了十年,差不多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至少,当初我自己是未曾如此奢望过的。想想看:在我们这样一个缺乏学术批评与学科评论传统、“好人主义”当道、表扬与自我表扬流行的国度,学术批评网怎么能有立足之地呢?

 

从大处说,也许是“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的办网宗旨,能引起学界前辈、师友和广大网友的共鸣、同情、理解、爱护与支持;也许是学术批评网自创办伊始即以摆事实(把事实摆够)、讲道理(把道理讲透)的既定编辑策略,裨益于网站形象的确立与维护;也许是目前传统纸质媒体缺乏学术批评与学科评论的园地,故而凸显了学术批评网存在的必要性;也许是得益于因改革开放而带来的言论空间的扩大。不管怎么说,学术批评网终于迎来十周岁的生日了。

 

这十年,我从青年迈入中年,从不怎么惹人怨恨的角色变为相当一部分人眼中的“麻烦制造者”,乃至于被某些著名的法学家一再故意、恶意诉上法庭(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法学会评选的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之一、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前院长沈木珠教授及其丈夫张仲春教授,因学术批评网发表了某学者批评其夫妇相互克隆现象的文章,而在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以基本相同的案由、先后立了六个案子,起诉本人侵犯其所谓的名誉权、并提出赔偿其所谓精神损失的巨款诉求;对于《从学术批评到恶意诉讼——沈木珠教授夫妇诉讼门事件备忘录》这一内部交流资料,这对法学家教授夫妇不仅在网站上在大肆造谣,而且还给“扫黄打非办公室”以及本人服务的工作单位大肆散发该中文非正式出版物乃“非法出版物”的举报信。该系列案,因我方就管辖权提出异议,目前已被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由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审理)。不无庆幸的是,学术批评网仍然活着。

 

当然,除了招惹敌意和恶意诉讼,这十年来也因为学术批评网而结交了许许多多跨学科的各路高人。在被冷眼、被嘲讽和被戏弄的过程中,仍能感受到学界的正气、学人的友好。不然的话,即使不被封掉,我也早早把这个网站关掉了。

 

随着博客时代的来临,学术批评网本身的作用其实已经大大降低了。因为至少从理论上讲,一个博客就是一份个人打理的电子报纸,而且也确实有许多个人博客相当成功(如贺卫方教授、萧瀚教授、张鸣教授等学者的博客)。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批评网已经大致完成了其使命。正因为此,假如哪一天学术批评网主动或被动关掉,并不值得惜憾。

 

20063月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时,曾一度想通过类似公司化运作的方式,实现学术批评网的转型:我本人淡出,改为团队经营。然而,德高望重、大我四十岁的南开来新夏教授的一篇《挽留杨玉圣》,深深感动了我。于是,学术批评网一如既往,仍完全由我一个人维护,以迄于今。

 

深得吾心的是:2011121日,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博士在为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而写给我的贺信中说:“十年来互联网商业化风起云涌,但是学术和知识性网站却极显冷寂,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大的缺憾。学术批评网能十年如一日,坚持品味,坚持理想,实属难能可贵!博客中国明年也将步入十周年,让我们相互共勉,在下一个十年,再接再厉,为使中国互联网更加富有深度和高度而一起努力!”于是,欣欣然也。???

 

其实,无所谓抱怨,也无所谓成就。学术批评网,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术网站,如此而已。

 

因为十周年了,所以在前辈和朋友们的鼓励、支持下,遂有“首届学术共同体论坛暨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研讨会”之召开,于是也就有了这本中文非正式出版物《学术共同体论坛》的编印(也许,那对南京著名的法学家教授夫妇还会演出向“扫黄打非办”举报本书为“非法出版物”的闹剧)。

 

言不及义。

是为题记。

 

201137?

***********************************88

杨玉圣:《学术共同体论坛》编后记

 

这个《编后记》,其实应该是鸣谢记才对。

 

首先,特别感谢两位学界前辈即江平先生、周有光先生分别为这本山寨版的《学术共同体论坛》惠题书名。江先生的墨宝,是通过刘智慧教授求来的;而106岁的周老的题字,则是通过陈明远先生求来的。为此,我要对陈先生、智慧教授由衷致谢。

 

其次,本书的编辑、校对、印制是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友人贺维彤先生、白大杰先生,一如既往,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与不懈的努力。我在法大的得意门生王春亮、韩得震、张坤、杨国栋,不辞辛苦,熬夜校读清样,劳苦功高。

 

最后,书法家李玺文先生、李万生博士,应我之邀,书写了本书收入的若干专家的题词,墨香洋溢,友情永恒。特此向玺文、万生二兄道谢。

 

如《题记》所说,本书是与“首届学术共同体论坛暨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研讨会”密不可分的。

 

本论坛暨研讨会之能如期举行,得意于许多友人的慷慨支持: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长董宝生先生、总编室主任周万涛先生、责任编辑李成轩先生等为拙著《学术共同体》、李世洞教授《拾贝栽刺集》的及时出版,劳心劳力,令人感动。欧洲中医联合会副主席祝国光教授、《人民日报》社南方记者部主任刘泰山先生,我的初中老同学刘建中先生,也为本书顺利问世提供了可贵的支持。

 

刘泰山先生还为本次会议提供了《较量》样书,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黄卫峰教授为会议提供了《英语语言文化评论集》样书,天津市语言学会为会议提供了《震惊海内外的学界打假大案始末》样书(特别感谢南开石锋教授、天津师大谭汝为教授),从而为会议的书香气作出了特殊贡献。

 

我要在此郑重向为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而惠赐墨宝的各位学界前辈(特别是德高望重的刘绪贻教授、汪熙教授、来新夏教授、蔡美彪教授、章开沅教授、李文海教授、伍铁平教授、陈光中教授等前辈)与师友(特别感谢平素交往有限或素昧平生的梁慧星教授、王伟光院长、吕章申馆长、易中天教授、赵世超教授、祝遂之教授、崔自默博士、刘守安教授、赵仁珪教授、王承典先生、刘一文先生、顾亚龙先生等学者、书法家)。王宁教授、童庆炳教授、吕启祥教授、俞荣根教授、贺卫方教授、马敏校长、何勤华校长、付子堂校长、周宁教授等师友,一向对我本人和学术批评网关怀备至、爱护有加,谨此一并志谢。

 

最后,我要特别向学术批评网和本书赐稿的专家学者及各界友好表达深深的谢意。刘道玉老校长、黄安年教授、李世洞教授、朱寿桐教授、余三定教授、刘大生教授、张伟然教授、何中华教授、陈志军教授、周伟良教授、张箭教授、严春友教授、谢泳教授、吴量福博士、吴励生先生、蒋永华先生、周祥森先生、沈登苗先生、郑明怀先生、王运涛先生、孙桂平博士等,不仅为本书赐稿,而且一直特别关注和支持学术批评网。凡此等等,都是我特别感动,也特别感激的。

 

其实,纸面上的感谢,毋宁说是苍白无力的。说,不如做。

 

进一步把学术批评网办好,也许是我回报学界前辈、师友和广大网友十年来的关心与支持的惟一可能的途径罢。

 

为了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学术批评网依然任重而道远。

 

十年既往,继续前行。

 

201138日 凌晨 于京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422759.html

上一篇:《学术共同体论坛》(祝贺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文集)提要(一)
下一篇:《学术共同体论坛》(祝贺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文集)提要(三)
收藏 IP: 220.155.34.*|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