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外观静安寺

已有 7875 次阅读 2010-7-26 16:08 |个人分类:国内所见所闻(10-11)|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静安寺, 外观

外观静安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726日发布

 

629-711日我们在上海期间,住地距离静安寺仅仅5分钟步行路程,虽然没有进寺瞻仰,但是对于寺庙的正面、侧面、后面和不同层面,都进行过观察。处在市中心的静安寺引来了众多的信众和观众。我有机会不止一次地观察静安寺的外景,即时拍摄留作纪念。

 

附相关报道:

静安寺

 

静安寺是上海市的著名古刹之一,相传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年间,初名沪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1686号),至今已近780年,早于上海建城。清末,寺成现今规模。民国34年(1945年),书法家邓散木题额“静安古寺”,沿用迄今。

 

  静安寺位于静安区南京西路。原名重元寺、重云寺。静安寺是上海著名

 

静安寺

真言宗古刹。静安区由静安寺而闻名。是这闹市中难得的清修之地。 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三座主要建筑,雄伟壮观。寺内还藏有八大山人名画、文征明真迹《琵琶行》行草长卷。

  清同治元年(1862年),租界筑跑马道至静安寺,形成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其后百余年间,因地利之便,以静安寺为中心构成的交通网络成为沪西城市化进程的起点。

  静安寺旧有“静安八景”之说。元明以来为沪上游览胜地;近代因中西结合的营业性园林著称;今以现代化旅游设施称雄;可谓古与今的连接点,中西文化的汇合处。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静安区历史发展的源头。光绪二十七年和民国34年(1945年)设置的警区和行政区,均以静安寺命名。

历史沿革

  静安寺相传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十年(247年),初名沪读重玄寺,寺址位于吴淞江边,唐代该寺更名为永泰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名静安寺。宋嘉定九年(1216年),因寺址靠近江岸,寺基有倾圯危险,寺僧仲依将寺院迁至芦浦沸井浜畔,即今寺址。

清朝

  元、明两代,静安寺屡经兴废。迨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礼部侍郎麦焕出资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又有歙人孙思望倡议捐资重修殿堂。同年巡道盛保修治寺前涌泉等名胜,并于寺东隅建报恩院供僧居,捐田24亩供香火。 清同治元年(1862年),租界筑跑马道至静安寺,形成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其后百余年间,因地利之便,以静安寺为中心构成的交通网络成为沪西城市化进程的起点。

  静安寺庙会起源于一年一度的浴佛节。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开,终于1963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商贾云集,游人如织。数十年来,庙会逐渐形成规模宏大的庙市,

  

 

静安寺

堪称静安区商业的渊源。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寺院相继出租土地营造商业用房和里弄住宅,变幽静乡郊为商街闹市,十里洋场西端市口日趋繁荣。至20世纪30年代,静安寺商市已初具规模,今发展为上海重要商业中心之一。

  静安寺旧有“静安八景”之说。古寺山门前的涌泉,被誉为“天下第六泉”。元明以来为沪上游览胜地;近代因中西结合的营业性园林著称;今以现代化旅游设施称雄;可谓古与今的连接点,中西文化的汇合处。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静安区历史发展的源头。光绪二十七年和民国34年(1945年)设置的警区和行政区,均以静安寺命名。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

  静安寺遭兵燹,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仅存1座大殿。光绪初年,大殿塌记。光绪三年(1877年)住持僧鹤峰募捐重建山门和佛殿,因捐资不继,被迫停工,致使佛像戴笠披蓑,受雨淋日炙数年。后由李朝觐、唐景星等人合力劝募,并得邑绅姚曦、浙商胡雪岩等捐助,于光绪六年三月开工续建,次年四月初八日落成。僧鹤峰等勒碑记其事。此后静安寺多次修葺。光绪二十年,住持正生在大雄宝殿左右增建两庑房屋

  

 

静安寺

,再次修葺全寺,静安寺渐成现今之规模。光绪二十五年,公共租界向西扩张至静安寺,租界当局迫令静安寺迁移历代祖师坟墓,并因筑路而拆除寺内大雄宝殿西侧房屋。

民国年间

  静安寺又几度兴修。民国10年(1921年),沪西一带日益繁荣,静安寺香火旺盛,寺宇不敷应用,僧常贵及绅董姚文栋等,将寺产积余资金,在大雄宝殿以东空地上建l座三圣殿,扩充寺基至5亩。民国34年,回静安寺两边商店林立,山门被遮蔽,住持德悟和监院密迦在原山门东首另建新山门,并由邓散木题额:静安古寺。次年,在新山门前建成1座印度阿育王式石幢,称“梵幢”,以为佛寺标志,并疏浚涌泉,整修全寺殿宇,使之面貌一新。

上海解放后

  市人民政府将静安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5119542次拨款共2万多元

 

静安寺

对静安古寺进行修复。19534月,住持持松法师在寺内复兴自唐代以来失传已久的全国唯一的真言宗(密宗)坛场,是年520日(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开光仪式。嗣后每逢春秋两季举行修法大会,传授密法,逢农历正月初一及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对外开放,游人前往瞻仰、礼佛者众多。

文革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静安古寺遭受严重冲击,住持持松法师遭到迫害,所有佛像、法器悉被捣毁,僧众被迫还俗,寺舍被占用。1972年,大雄宝殿失火焚毁,古刹废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1983年,国务院确定静安古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之一。1984年,成立静安古寺修复委员会,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贾劲松居士主持按历史原貌修复。是年,市人民政府又拨专款30万元。至1990年,静安古寺修复工程基本完成。经全力修复,1998年,为配合轨道交通2号线静安寺站的建造,静安寺又一次进行了改造。现为上海市中心地区佛教开放场所之一。

主要景点

  元人有所谓“静安八景”,即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虾子潭、涌泉、绿云洞、沪读

 

静安寺

垒及芦子渡,历代题咏甚名,今均湮没。涌泉即沸井,俗称海眼,泉旁筑石栏,四周有铁栅,旁竖阿育王式石柱“梵幢”,题曰“天下第六泉”。寺内尚有“云汉昭回之间”石刻,是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光宗赵谆当太子时为学士钱良臣之藏书阁所题,阁毁后移于寺内。近年经过大修,重现古寺风貌。

  静安寺庙会起源于一年一度的浴佛节。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开,终于1963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商贾云集,游人如织。数十年来,庙会逐渐形成规模宏大的庙市,堪称静安区商业的渊源。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寺院相继出租土地营造商业用房和里弄住宅,变幽静乡郊为商街闹市,十里洋场西端市口日趋繁荣。至20世纪30年代,静安寺商市已初具规模,今发展为上海重要商业中心之一。

  赤乌碑,在静安寺,乃孙吴赤乌中创寺碑刻。宋祥符中迁寺而碑没于江。元钱岳诗:悲凉断刻三江底。想象雄文六代前。

  陈朝桧,在静安寺。相传陈朝植双桧于殿庭之左右。宋政和间,媚臣朱勔图以进徽庙,遣使求之。暴风震雷忽碎其一。今殿右者尚存。元成廷珪诗:香骨自来盘左纽,苦心未忍弃前朝。

重扬汉地佛教密宗

  静安寺在近代由禅宗趋向密教,1947年由子孙丛林改为十方选贤制丛林,即方丈不再由本寺和尚师徒继承,而是向全国招聘,选贤能住持。1953年,当时的方丈持松法师在寺内设立真言密宗坛场,复兴了自唐代以来失传的汉地佛教密宗。现在寺院楼上仍设有密坛,挂有甚多曼茶罗。

  持松(1894——1972年),俗姓张,湖北荆门人,少年出家,敏而好学,曾住持常熟

  

 

静安寺

兴福寺、主持上海华严大学。曾三次去日本求学,习两部大密法,得阿阇黎位。归国后曾在武汉、上海、杭州等地讲经灌顶。持松在抗日战争期间,保持气节,拒绝敌伪诱迫。持松后来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并赴东南亚、南亚诸国访问。一生学通显密,诚为密宗大德,著述有《密教通关》等二十六种行世。

中国最大玉佛

  1991年,大雄宝殿重建竣工。殿中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来自缅甸,纯玉雕成。玉佛高三点八七米,宽二点六米,重一万一千公斤。由于玉佛太高大,奉安时不得不拆除门墙,真可叫“破门而入”了。玉佛的修饰按照汉族传统佛像的样式,面如满月,庄严吉祥,慈和安静。这尊玉佛比著名的玉佛寺中的两尊玉佛要大得多,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最大的玉佛。

史料记载

  宋代绍熙《云间志》:“静安寺,在沪渎。按寺记,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 《景筠石幢记》中,间号永泰禅院。本朝祥符元年改今额。 《释迦方志》云:晋建兴元年,有二石像浮于吴淞江口,吴人朱膺等迎至沪渎重玄寺,像背题曰维卫、曰迦叶。《松陵集》:建兴八年,渔者于沪滨沙内获石钵,以为臼类,荤而用之,佛像见于外,渔者异之,乃以供二圣。今佛与钵皆在。有毗卢遮那佛,吴越王瑜伽道场中像,佛五脏皆书钱氏妃嫔名字。有陈朝桧,皮日休、陆龟蒙等重玄寺双桧诗。”

  元代周弼《寺记略》 、清代嘉庆《松江府志》、同治《上海县志》和《法华乡志》均有附载,今按《法华乡志》:“华亭东北百里,松江绕焉。有寺在沪渎,曰重玄。大中祥符元年,因避讳改今额为静安。嘉定九年,僧促依以旧基迫近江岸,涛水冲汇,迁于芦浦之泉,即沸井浜也。中流数尺,独深如井,昼夜沸腾,或指为海眼,因寺而异其名。寺之灵验最显著者,西晋建光元年,有二石像浮于江浦,吴县人朱膺,迎置于寺,视其背,则有铭,盖七佛中之二,曰维卫,曰迦叶。后六年,渔者又获两石钵于沙际,大如臼。羯辛稍触之,则变怪辄现,因以为石像供具。佛阁则因异僧智严而立。严有异行骇俗,号虾子僧,常敛蒲草为万余绳,挂诸廊庑,且曰:我将作大缘事。继而示寂。人竞乐施以钱,绳皆满足,阁果成就。是皆传于闾里,著于杂书,彰新者也。自佛法渡江而南,浙西信乡将甚,精蓝净舍,所在布满,究其从始,其最远者,极天监、大同而止。孙吴赤乌十年,康僧会始至建业,建寺以居,谓之

  

 

静安寺

建初。此寺实相踵而成焉。自石像既迁于吴门开元寺,而钱氏瑜伽道场卢舍那宝像与永熙、宣和两偈、屹然尚存。双桧偃蹇,如虬如凤,则鲁望、袭美之所题咏也。风恬月淡,钟声梵响,悠扬于沧波浩渺之外,与天无际,安知无石像再浮而致发光彩于芦苇之间哉。华亭吾外氏所宅,少所闻而异焉,故述而为记。”元代至元《嘉禾志》:“静安寺在府东北一百里,考证元沪渎也。按寺记,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景筠石幢记》中,间号永泰禅院。宋祥符元年改今额。”

  元代寺宁《静安八咏集》杨维桢《序》 :“淞东北去九十里支邑为上海,邑之阴,古伽蓝曰静安,建自吴赤乌年。”钱(才鼎)《静安八咏事迹》中述“赤乌碑”:“孙吴赤乌中,天竺僧康僧会始入建业,创寺曰建初,华亭继有重玄,勒碑记事。宋祥符间,教名静安。至嘉定依师以址薄江,迁是地,碑未徒,而水啮没之。”张抑《重刻静安八咏集后序》:“静安寺者,建自孙吴赤乌中。”《大明一统志》卷九“松江府”

  山川沪渎江,在府城西北六十里。松江东泻海而灵恠者,曰沪渎。 《广韵》 ,沪,水名。《白虎通》 ,发源而注海,曰渎。渎上有垒。晋虞潭、袁崧防海寇处。傍有芦浦,俗呼为芦子城。

  

 

静安寺

唐皮日休诗;全吴临沧溟,百里到沪渎。涌泉,在上海县静安寺。泉涌如沸,上有亭。

  宫室讲经室,在静安寺。宋嘉定间,僧仲依尝筑土台,跌坐讲习。元杨瑀诗:华宁不归千载鹤,至今遗迹锁空山。钱岳诗:江月夜摇金篆冷,天岁风送宝花来。

  寺观静安寺,在上海县治西北一十里。吴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宋祥符中改今名。 清代乾隆《上海县志》:“静安教寺,初在沪渎。吴赤乌中建,号重元寺。唐更永泰禅院,宋祥符初改今额。”

  清代王韬《瀛壖杂志》 :“静安寺建自赤乌,僧寮数众,苦行清修,香火梵呗,昔称极盛。每逢四月八日浴佛大会,士女毕集,施舍无算,春秋传戒之期,远近众观者趾相错也。

玉佛和银佛

  静安寺玉佛并非我国最大玉佛,我国最大玉佛应该是辽宁省鞍山市玉佛苑

 

静安寺

中的玉佛,是世界最大玉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20091219日,静安寺15吨纯银浇铸的如来佛祖银身像进驻寺内。大雄宝殿上,未来将添置菩萨、诸弟子等十余座3吨重银像。

  静安寺的建筑风格是仿明代以前的建筑风格,典型的代表就是斗拱的形制。静安寺很小,却很别致,大雄宝殿后的藏经楼至今尚未完工,完工后的静安寺会更加雄伟辉煌!

  静安寺的邻居有著名的百乐门、梅龙镇、恒隆等著名娱乐、商业中心,佛门清静之地似乎不再了。每天早上的诵经很好,很有感染力,诸多居士和僧人的制造出一种很有感染力的声效,不妨可以去听听。

历史背景

  

 

静安寺古泉——天下第六泉

上浮起两尊佛像,背上有佛名,吴县信士把佛像迎到了重元寺。唐代改寺院名为永泰禅院,宋代始改为静安寺。寺院的原址在吴淞江畔,因江水波涛冲击,危及寺基,乃于南宋嘉定九年(一二一六年)迁至现在的地址。静安寺久经风雨,也不知建了多少次,毁了多少次。比如,太平军东进时,静安寺一带战火连天,巍峨的殿宇被大炮轰成一堆颓垣残壁。后来,由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资助,重修山门殿宇,又将山门外的涌泉安置井阑。涌泉,昼夜沸腾,状似温泉,又名海眼,深可通海,有人将之题为天下第六泉,以沸井、涌泉而在天下名泉谱中占据一席之地。“文革”时,静安难逃,庙亦不庙,变成织染厂的天下。拨乱反正之后,大力修复,寺院获得新生。

  静安寺风景独秀,元代诗僧寿宁将寺院之景吟为静安八景,历代文人对此题咏很多而今已灰飞烟灭。虾子潭只留一段趣话:宋代寺僧智俨,一次啖虾一斗。渔公来要他付钱,智俨没钱可付,就将虾子全部吐回寺门前小潭中。虾子居然全活了,但已无芒。此后,潭中便产这种无芒虾,直至一九一九年沸井被填死后,虾便就此绝迹。最后一景涌井也因为修路而被加盖了。

  近百年来,静安寺周围渐成商业闹市,寺屋多被蚕食或被迫出售,寺院规模日小,甚至山门被商店遮蔽。一九四五年,只好另建新山门,即现在的山门。寺院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楼、念佛堂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30314.htm?fr=ala0_1_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47464.html

上一篇:记住布莱德雷将军的忠告
下一篇:静安公园的街舞
收藏 IP: .*| 热度|

3 王号 陈国文 张凌云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9 0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