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就修改100集《世界历史》记录片解说词所想到的

已有 7455 次阅读 2008-4-22 09:03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

就修改100集《世界历史》记录片解说词所想到的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421日发布

 

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组编撰解说词的100集《世界历史》记录片已经在电视中公映了一遍,我对此并不知情,没有看过其中一集。我以为编辑和拍摄普及世界历史知识的纪录片是件好事。做好这件事的决定性的关键一环是记录片的整体构思的集思广益和解说词的撰写,如果没有各个领域的专们家撰写和把关,恐怕目前我国的那一个顶尖研究所或者大学的研究中心也难以完全胜任这一任务。原因很简单研究单位或者研究中心受到单位编制定岗的限制不可能将世界史内各个领域的专门家配备齐全,而记录片制作单位出于便于操作等考虑往往把编辑撰写任务交给一个单位请他们代为物色有关部门专家,如果组织单位在组织安排编写专家时也集中在少数人头上,恐怕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因为涉及的时段和领域过于宽泛,在通常的情况下,研究所以集中某些专题和项目为强项,普及领域的问题的强项恐怕重点高校历史学院更具特色,他们和学生联系密切,更加清楚普及世界历史知识的需求.此外世界历史的图文并茂的处理上纯粹的论文撰写是不很相同的。

 

48日笔者收到世界史所张晓华先生就一个史实处理给笔者的来信,笔者做了回答,于是想到写了上面的一些话。

 

下面是来信中的部分内容摘要,发表时略去了人名。

***************************8888

zhangxh@cass.org.cn

收件:

annianh@bnu.edu.cn

Wed,09Apr200815:54:22?+0800

 

 

 

黄老师,您好!

    真是太感谢您了。我知道您在国外,一直没好意思去打扰您,因这部片子的对象是中学生和社会大众,已经播放过一遍了,不能给人民留下疑问和误解,所以我们正在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修改,原想几天后会得到您的答复的,没想到您看到信就给我们回信了,真是太及时了。明天xxx老师就要去电视台进行审核和修订了,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对您的认真精神表示敬意。

顺颂春安

张晓华

 

----- 原邮件 -----

: annianh@bnu.edu.cn

日期: 星期三, 四月 9, 2008 上午11:10

主题: Re:稿件咨询

> 张晓华先生:

> 刚刚看到来信,我人在美国手头没有资料,不过可以提供你们参考材料如下:

> *******************************************************************

> 在整个太平洋铁路建设中,中国华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目前还没有确切可靠的文献材料

来究竟有多少华工为太平洋铁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筑路过程中,华工死了多少,根本无记录可查但是当时报纸不时登出开山爆炸事故、雪崩、塌方、坠入悬崖等等的片断消息。[74]克罗克的主要副手詹姆斯?斯特罗布里奇,后来在国会联合调查委员会上作证时说道:“雪

崩毁坏了我们华工的帐篷。在雪崩中,我们牺牲了大量的工人(指华工);有许多工人的尸体,直到第二年积雪融化以后才发现。”[75]威廉?L?董著《中国人在美国》一书中提

到 “据现尚健在之老华侨所言,由罗省至夭马(Yuma)一段铁路铺轨工作,因天时酷热,中暑而死之华工达一万人。”[76]

[74]邓蜀生著:《美国历史与美国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23-225页。

[75][]亚历山大?塞克斯顿著:《19世纪华工在美国筑路的功绩和牺牲》,《太

平洋历史杂志》,19665,彭家礼译载于《世界历史译丛》,1979年第4期。

[76]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7辑《美国与加拿大华工》,中华书局,1984

,9页。转自威廉?L?董著,《中国人在美国》,纽约,1974,载 《外国哲学历

史经济摘译》第127页。,纽约1950年版,45页。陈依范在《美国华人史》中写道:“没有人记录过在这顶巨大工程中献身者的名字。人们知道,1200副遗骨被运回中国,埋葬在他们先辈的土地上。”(90)

> 以上引自:《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黄安年文  发表:《河北师范大

学学报》1999年第2期;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研究/2006127日发布)

> ***************************************************88

> 华工承担着中央太平洋铁路最艰难的攻坚任务,他们不仅工资待遇超低而且作业风险很高

,做出的牺牲巨大。美国前任驻华公使和前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弗雷德里克?H?

娄在国会的证词中明确说:“中国人每人每月工资31元,食宿由中国人自理。而雇佣白种工人每人每月要45元,另供食宿。算起来用一个白种工人每天要用2元,而使用一个中国工人只需要这个数目的一半。”在塞拉岭开凿隧道的过程中,冬季经常发生雪崩,工地住宿帐篷至少四次被雪崩冲落峡谷,死亡华工数以千计。美国史学家在叙述华工的高死亡率时写道:“1865年末到1866年初冬,气温达到历史最低点。早在10月就下起鹅毛大雪,接着的五个月,暴风雪几乎连续不断。地面冰冻如石,路轨和建设铁路全被埋没,上面覆盖冰雪深达4.572米。工程进度十分缓慢。”“在10.19米的地下挖掘隧道,3000多名工人接连数月生活在那里,活像鼹鼠,从工作区要通过距积雪地面很深的漆黑一团的地道,才能达到生活区。这种奇异可怕的生活经常遇到危险。随着山脊上积雪越来越厚,雪崩愈益频繁。雪崩前除了短暂的雷鸣般的隆隆声,没有任何征兆。霎时间,整群工人、整个营房,有时甚至是整个营地呼地一下全被卷走,摔入几英里外的冰雪峡谷,几个月后,工人的尸体才被发现。有时人们发现整批的工人被冻死,他们的双手依然紧紧握着镐头或铲子。”1866年冬天到1867年初,由于降雪过多,造成以华人苦力为主的约1.3万名的工作队成员全被困在内华达山东侧斜面的杜拉基溪畔的帐篷中,而千辛万苦运到工地现场的粮食,常因雪崩而随帐篷一起被埋在雪地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86612月,在内华达山西侧的工作的华工全部遭到雪难,但内华达山顶的隧道工程仍继续前进。”“雪崩频繁发生,在工程中丧生的华工越来越多,华工在密不通风的积雪中挖洞找烟囱,再挖一个抽取空气的洞,靠着微弱照明的灯笼。在这种情况下,华工们还是在大雪中挖出了一条横向的隧道。”克罗克的主要副手詹姆斯?斯特罗布里奇,在国会作证时说道:“雪崩毁坏了我们华工的帐篷。在雪崩中,我们牺牲了大量的工人(指华工);有许多工人的尸体,直到第二年积雪融化以后才发现。”对于华工来说,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美国有句俗语not a Chinamans chance,意思是即使让中国佬来干也没有指望的,你来干更没希望了。(以上引自黄安年编著:《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二部分4,华工的艰难生活,84页,五皱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

 

> “修筑太平洋铁路时3000华工被雪崩掩埋”和“3000多名工人接连数月生活在那里”不是同一含意,数字不宜具体否则很被动,事实上也没有确切统计数字。用克罗克的主要副手詹姆斯?斯特罗布里奇,在国会作证时说道:“雪崩毁坏了我们华工的帐篷。在雪崩中,我们牺牲了大量的工人(指华工);有许多工人的尸体,直到第二年积雪融化以后才发现。”这是有力的,因为是国会作证。这是有记录有查的。美国太平洋铁路历史摄影博物馆的材料、国会档案可以说明问题。

>

> 黄安年, 2008482340分于美国东部

>

 

> 在您的来信中曾经提到:

> >From: zhangxh@cass.org.cn

> >Reply-To:

> >To: annianh@bnu.edu.cn

> >Subject: 稿件咨询

> >Date:Wed, 09 Apr 2008 10:38:50 +0800

> >

> >黄老师,您好!

> >我是世界历史所张晓华,有一事相求。

> >   我所为主制作了一部100集《世界历史》记录片,其中《美国西进运动》一章由

xxx老师撰写,其中写到修筑太平洋铁路时3000华工被雪崩掩埋,摄制组在美国博物馆拍摄时美方说没有听说过这种事,现在我们正在对片子进行修改,因您对这段历史有研究,特向您请教。x老师说以前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因现在眼睛不好无法找,因时间紧迫,只能打扰您请您帮忙给我们一个解决的意见。x老师说可以改的模糊一点,不具体说数字,我想您可以给我们一个答复和修改的意见。谢谢。

> >张晓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22534.html

上一篇:也谈华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问题
下一篇:感受宜居社区Ridgebury Hills春天的花草掠影(2008-04-21)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