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最大经济集团欧洲联盟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2月9日发布
本文是笔者在《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全球篇中第26个专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493-510页)。本书写于欧洲联盟成立前,网上发表时题目改现名。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3年2月26日网上首发。11年来欧洲联盟又有了进一步扩大,但也面新的挑战。
***********************************************
世界最大经济集团欧洲联盟
黄安年文 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学术交流网/世界历史研究/2003年2月26日网上首发
26. 世界最大经济集团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 EC), 的形成和发展(1995起改称欧洲联盟)是当代西方世界的一件大事, 对西方世界乃至全球政治和经济发生重大影响。它是战后西方国家政策调整和区域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及其初期发展(1958-1973)
1.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酝让准备和建立 (1950-1958)
1950年5月9日, 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1888~1963)提出了舒曼计划, 主张增进欧洲政治和经济的联合, 将鲁尔——萨尔——洛林的煤钢工业结成一个整体。〖1〗1951年4月18日, 西欧六国(法、意、西德、荷、比、卢)根据舒曼计划签定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 〖2〗1952年7月25日正式生效, 这一超国家权力的条约奠定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从1953年2月到1954年8月, 西欧六国先后建立了煤、铁砂、废铁、钢、合金钢和特种钢的共同市场。西欧六国的经济联合趋势, 有助于恢复和发展德国和法国的经济, 从而形成了联合抗美的经济力量。斯大林曾说: “从外表上看来, 一切都好象是‘平安无事’, 美国已使西欧、日本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仰其配给; 德国(西德)、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都陷入了美国的铁爪中, 顺从地执行着美国的意旨。但是如果以为, 这种‘平安无事’会‘永世地’保存下去, 以为这些国家将无止境地忍受美国的统治和压迫, 以为它们不会设法挣脱美国的镣铐, 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那就错了。”〖3〗
1953年、1955年4月荷兰外长约翰·威廉·拜尔两次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六国的经济联盟计划。1955年5月20日, 荷、比、卢三国外长提出了三国备忘录, 建议六国实施电力、原子能和运输等部门的一体化, 并成立全面的关税同盟。1955年6月2~4日, 煤钢共同体六国外长在意大利的麦西拿举行会议, 宣布成立建立共同市场的筹备委员会。会议曾邀英国参加筹备遭拒绝。1956年5月26日, 六国外长威尼斯会议通过了筹备委员会主席斯巴克主持的委员会的报告。
1957年3月25日, 法、意、西德、荷、比、卢六国外长在罗马正式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 条约宣称:其目的在于:“消除分裂欧洲的各种障碍”,“加强个成员国的联络, 保证它们的协调发展” “在欧洲各国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的基础”等。它的中心内容是, 建立关税同盟和农业共同市场, 逐步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 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同时签订的还有<<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 EAEC) 又称<<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 合称<<罗马条约>>(Treaty ofRome), 共分六部分, 248条, 附有15个附件, 4个宣言, 3个议定书。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 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4〗
2. 欧洲经济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 它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也是西欧六国反对美苏控制的产物。
以资本主义世界为100, 1948-1957年的工业生产, 美国由56.4到48.6; 西欧六国由13.5到20.8。1949-1957的出口贸易, 美国由32.5到20.9; 西欧六国由10.4到22.7; 1949-1958年的黄金外汇储备, 美国由56.2到36.4; 西欧六国由7.4到20.4。〖5〗1956年, 美国的GNP为4,120亿美元, 对外贸易额313亿美元, 而西欧六国分别为1360亿美元和426亿美元; 1955-1957年间, 美国向西欧的出口占美国外贸总额的1/3, 其中一半是对西欧六国的出口。从1948-1957年, 西欧六国间的相互贸易增加了320%, 而美国对六国的贸易只增加28%。于此同时,苏联组织的经互会也对西欧六国造成威胁。戴高乐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美苏两大帝国, 和以前的强国相比, 显得异常庞大”, “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欧洲国家的协调, 以便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各种联系, 来扩大它们的团结。”“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推动欧洲经济共同体,促使六个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内采取协调的行动。”〖6〗阿登纳说: “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目标是要一步一步地, 首先通过经济一体化随后政治一体化最后军事一体化, 而达到欧洲的统一。”〖7〗
其次,它是西欧六国垄断资本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西欧在历史上是国际垄断组织的重要发源地, 有着长期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在地理上, 西欧六国又连成一片, 垄断资本相互渗透, 密切联系, 如西德的鲁尔、萨尔, 法国的洛林和北部地区, 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构成三角地带, 是西欧煤钢资源和钢铁工业中心地区。据1958年共同体执委会的报告, 西德70%的制铝工业, 60%的电力工业, 35%的汽车工业, 49%的采掘工业, 30%的造船工业由国家投资; 法国掌握了全部燃料和铁路运输, 控制了1/3的汽车生产; 意大利国营企业控制了全国的40%电力生产, 天燃气、煤和硫磺的100%, 51%的钢, 80%的生铁。实际上, 欧洲经济共同体是以国家集团形式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第三, 它还是西欧六国维护海外传统市场利益的产物
西欧六国的原有殖民地和托管地, 是它们的重要原料、燃料基地, 以及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场所。亚非会议前后旧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集中打击了德、意、法、比、荷、英等国。与此同时, 美国新殖民主义势力打入旧殖民主义的势力范围。西欧六国的联系国制度正是抵制美、苏势力的反映。
第四, 它又是西欧六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西欧六国内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德国经济实力最强, 1956年在六国的工业生产中占42.8%, 法国占26.6%, 意大利占15.7%, 比、荷、卢分别为7.5%、6.3%、0.3%。西德的钢产量约为其他五国的总和。在外贸方面, 德、法、意、其他三国分别为: 38%、23%、11%、28%。黄金外汇储备分别为: 56.4亿美元、7.75亿美元、15.3亿美元、、21.88亿美元。法国在经济上处于不利于西德的地位, 他欲借助西德的力量重振法国, 并控制西德。意大利欲扩大农产品的输出, 并输出过剩的劳力, 吸收投资, 取得廉价资源。西德则借此, 提高自己的地位。
3. 欧洲共同体的第一次扩大 (1958-1973)
首先, 由于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英国放弃组织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转而要求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6年11月,英国为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策划组织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EFTA), 又称小自由贸易区或七国集团, 或外七国集团。丹、挪、葡、瑞典、奥、瑞士、英国参加。1960年1月4日签署, 5月3日正式生效。〖8〗但是, 七国集团远非六国集团的对手, 除英国外都是小国, 地理上又不联成一片。1960年时七国和六国分别是西方世界工业生产的13%和20.5%; 出口为18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 黄金外汇储备为80亿美元和150亿美元。由于英国担心最终被逐出在欧洲大陆的领导地位而改变政策, 要求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以谋求在共同体内的领导权并以此要挟美国。
其次, 1961-1967年间, 英国的两次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受阻
英国在1961年起连续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原因是: ①战后英国沦为二等国家,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本来指望美英特殊关系来恢复英国的大国地位困难重重, 从而转向欧洲。〖9〗②英国经济对英联邦的联系减少, 同共同市场的联系增强。英国对英镑区的出口比重,1957年43.6%,1960年40%,1970年27.3%。同期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比重分别是:13.9%, 14.6%和21.8%。
1961年8月10日, 英国保守党政府提出要求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申请。7月31日、8月10日、1962年4月30日, 爱、丹、挪三国也先后申请加入。英国的第一次申请为法国戴高乐政府所否决, 戴高乐称: “问题是要了解, 英国是否会同大陆国家一起, 并且象大陆国家一样地把自己放在一个真正的共同关税之内, 放弃英联邦方面的任何优惠, 停止要求农业享受优惠权, 并取消它对自由贸易区各国所承担的义务, 这个问题乃是整个问题的所在。人们不能说,这些问题现已经解决。〖10〗”
对此, 阿登纳在1963年1月22日说: “戴高乐声称, 重要的是, 英国不愿意, 或者不能够决定, 用跟我们一样的条件参加共同市场。这无疑也是委员会的看法。英国要求给予特殊的条件, 假如同意给予这些特殊条件, 那么共同市场就不成其为共同市场, 那我们就得干别的了。”〖11〗由于1963年1月29日在布鲁塞尔欧共体会议上法国否决了英国的申请, 其它三国 的申请也随之搁置。
1967年5月10日, 英国政府提出第二次申请, 同日爱尔兰申请, 5月11日, 7月25日丹、挪先后提出申请。1967年11月27日, 法国再次否决英国的申请。对此, 英国工党政府首相威尔逊回忆说: “只要戴高乐将军还在爱丽舍宫, 我们(英法)之间的关系极难恢复。”〖12〗爱德华·希思则说: “第二次申请的努力, 在谈判根本还没有开始时, 就失败了, 因为法国总统拒绝改变他的众所周知的立场。”〖13〗被法国否决: 由于英国不肯放弃美英特殊关系以及法国在欧共体内的实际决策地位, 法国两次否决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申请。1969年后欧洲形势发生变化, 英国放弃英美特殊政策转向欧洲政策, 从联美争夺欧洲霸权到从欧共体内部争夺霸权; 法国蓬皮杜政府为了外抗美苏, 内制西德的需要, 也改变了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
1970年6月-1971年5月, 希思政府放弃美英特殊关系, 奉行欧洲第一主义, 由联美控欧到联欧抗美; 与此同时, 法国政府由奉行欧洲人的欧洲到大西洋的欧洲政策。从而为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铺平了道路。1970年6月30日, 欧共体六国与英国、爱尔兰、丹麦、挪威重开谈判, 1971年6月23日, 共同体宣布已就英国加入的主要问题达成协议。1971年6月-1973年1月, 欧洲共同体与英国达成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协议。1971年10月16日, 希思在保守党年会上说: “如果英国在这个变化了的世界占有一个位置, 就必需寻求一条新的道路”“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如果我们听任自己陷于孤立, 那么我们将发现, 在世界贸易和货币问题上跟我们日如此密切相关的决定, 不是由我们自己做出, 而是由在世界上拥有更大经济力量的其他方面——美国、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做出的。”〖14〗
1971年12月在百慕大同尼克松会谈时, 希思表示英美两国之间, 只是‘自然关系’而不是“特殊关系”。1972年1月22日, 共同体六国与英、爱、丹、挪四国签署了四国分别加入共同体的布鲁塞尔条约。1972年2月17日, 英国下院以309:301票批准了英国加入的条约;1972年5月11日, 爱尔兰公民投票83%赞成加入; 10月2日, 丹麦公民投票63.5%赞成加入; 9月25日, 挪威公民投票53.9%反对, 否决了加入共同体的条约。这样, 九国人口2.56亿, GNP10,650亿美元, 出口贸易额2,100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606.2亿美元; 超过了美国(人口2.1亿, 出口贸易额702亿美元, 黄金外汇储备111.6亿美元)。尼克松惊呼:“美国遇到了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那种挑战”“这种变化意味着由美国担任保护者的情况宣告结束。”
在这以前, 由于1965年4月8日六国签署的布鲁塞尔条约在1967年7月1日正式生效, <<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合并为单一的机构, 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年六国集团和七国集团还签署协议,正式组成欧洲自由贸易区(European Free Trade Area)。
二. 欧洲共同体的初期经济政策
1. 关税同盟政策
作为共同体计划的第一步, 1968年7月1日成员国间工业品关税全部取消, 提前一年半实现了关税同盟目标; 对外分别不同情况实行特惠关税率、互惠关税率、普通关税率三种关税形式。英、爱、丹三国的关税自1973年4月起分期削减, 到1977年7月1日完全取消内部关税。
关税同盟的建立, 促进了共同体国家的对外贸易, 尤其是成员国间的贸易; 加速了共同体国家的资本集中和垄断; 推动了成员国设备的更新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也有利于生产专门化, 国际分工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农业政策
在欧洲共同体中1958年六国的农业在GNP中的比重为12%, 其中意大利23%。各国农业在欧共体中的比重分别为: 法38.3%、意29.4%、西德22.6%。60年代农业自给率法93%、西德80%、意98%、荷11.6%。西德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购买国, 而法国则是供应国, 荷兰、丹麦、爱尔兰是畜产品出口国, 意、荷是疏菜和水果出口国。因而统一农业政策难度更大。法国对共同的农业政策最表积极; 西德因共同的农业政策于自己不利而态度消极。
共同体的农业政策主要是: ①建立了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价格组织, 到80年代初, 已有20多个, 规定指导价格、干预价格和进口价格; ②协调了成员国的农业结构改革。1968年12月8日共同体负责农业的执委曼斯霍尔特提出了<<关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农业改革的备忘录>>, 即1970-1980曼斯霍尔特计划, 要求到1980年农业就业人口减半, 农场平均规模由12公顷扩大到80~120公顷。③建立了农业指导基金和保证基金。1962年1月14日, 共同体理事会通过了建立欧洲农业指导基金和保证基金的规定, 保证部分用于干预收购, 出口补贴和货币补偿金额; 指导部分用于改进生产设施和农产品销售工程等。
共同体的农业政策初步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减少了农业就业人口; 增加了农业劳动者的收入; 并一度相对稳定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但是由于货币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冲击, 及价格干预到来农产品生产过剩的新问题, 使农业政策面临新的难题。
3. 统一市场政策
1969年12月, 共同体海牙会议决定建立完整的经济和货币联盟; 1971年12月初步协议到1980年实现经济和货币同盟。但是由于货币危机这一设想被迫推迟。
欧洲共同体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它表明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 生产国际化在西欧的发展以及新型垄断组织的发展。
欧洲共同体发挥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调节作用, 它通过流通、生产、分配、货币金融、国际经济和贸易等领域进行干预。〖15〗
二. 欧洲共同体的扩大和欧洲联盟的形成
1. 八十年代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1975年6月5日, 希腊正式申请加入共同体, 1977年3月28日和7月27日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分别提出加入的申请。这是南欧三国和共同体经济联系加强和经济差距相对缩小的结果, 也是欧洲共同体国家联合抗霸的需要。1979年5月28日, 共同体与希腊在雅典举行了希腊加入共同体的签字仪式, 6月28日, 希腊议会正式批准,1981年1月1日起希腊正式成为成员国。西、葡加入的谈判因农产品和劳力自由流动等问题而进展缓慢, 到1984年10月22日, 共同体十国外长卢森堡会议, 同意西班牙于1986年1月1日加入共同体, 10月24日共同体又和葡萄牙签署葡于1986年1月1日加入共同体的决议。这样, 经过10年时间的谈判希、西、葡三国终于加入了欧共体。由于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加入, 欧洲共同体12国的面积由152.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25.3万平方公里; 人口由2.6亿增加到3.2亿; 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1/4; 对外贸易占全世界的2/5, 整个地中海北岸连成一片。但是特带来了新的问题, 如加剧共同体内部的经济不平衡发展; 使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难度加大; 加重了共同体财政预算的困难。1990年10月3日, 由于原民主德国合并于联邦德国,从而成为欧共体的成员国。
2. 九十年代欧洲共同体的第三次扩大和欧共体的形成
进入九十年代, 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国家增多, 到1993年底要求加入共同体的国家有10多个。瑞典、挪威、芬兰等北欧国家持积极态度; 1989年7月奥地利正式申请加入; 1987年土耳其和摩洛哥、1990年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地中海国家先后申请加入; 1991年底一些东欧国家波、捷、匈、罗、保已与欧盟签定了联系国协议;波罗的海三国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也期望加入欧共体。虽然这些国家加入共同体都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欧共体的扩大趋势不可逆转。1994年5月4日欧洲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通过奥、瑞典、芬、挪四国为欧洲联盟的新成员。1994年6月欧共体举行会议正式签署文件, 瑞典、芬兰、挪威和奥地利在各该国议会批准的前提下,将于1995年成为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正式成员。1994年11月28日挪威公民投票, 在96%的人中, 反对的占52.2%, 赞成的占47.8%, 挪威加盟被否决。其他三国均批准加入, 自1995年1月1日起欧洲共同体将拥有15个成员国, 欧洲共同体改称欧洲联盟。〖16〗1994年12月12日,欧洲联盟首脑会议决定了东进战略, 欧洲体出现了进一步扩大态势。
3. 欧洲共同体加速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协调政治行动的政策
70年代以来, 欧共体的地区经济一体化政策步伐加快。首先, 在关税同盟政策方面, 到1977年7月, 英、爱、丹三国已经完全取消了在共同体内部的关税。在对外共同关税上实行了区别对待的不同税率, 如对与雅温得条约、阿鲁沙条约、洛美条约的签字国实行特惠税率; 对签定互惠贸易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实行协定关税; 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普遍优惠关税; 对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参加国实行最惠国税率等。尽管如此, 通过限制进口、规定不同技术标准、征收各种直接税和间接税等非关税壁垒仍很盛行。
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力于促进共同体各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内部贸易的增长; 加速共同体资本的集中和垄断程度; 推动生产设备的更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推动生产专业化和国际分工。但是, 也带来一些新问题, 如掩盖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延缓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 加剧了成员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
其次, 在共同的农业政策方面, 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达成妥协, 通过建立农业共同市场组织对共同体内部生产的农产品实行价格保证和提供补贴, 实现农产品自由流通, 对外来农产品提高关税, 保护共同体内部的农业生产。1976年11月, 共同体九国外长理事会还决定, 1977年起在北大西洋和北海沿岸的捕渔区扩大为200海里, 作为共同体的共同捕渔区。于此同时, 共同体负责协调成员国的农业结构改革, 根据1968年曼斯霍尔特的<<关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农业改革的备忘录>>,实施1970-1980十年计划。1972年欧共体修改了农业政策的规章, 规定支持有生命力的农场,鼓励农场主转向其他部门, 改进农业经济情报工作, 和发挥生产者联合组织在调节市场中的作用。1975年共同体还建立了欧洲地区开发基金, 用以帮助经济不发达地区。
共同的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给率, 如1977/1978—1990年间,谷物有92提高到127, 牛肉由94到103。〖17〗减少了农业就业人口, 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收入, 相对稳定了市场价格, 促进了农产品贸易的发展。〖18〗但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对农业的冲击和价格干预政策加重了农业生产过剩,财政负担加重, 同外部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剧, 以及欧共体扩大后农业政策协调难度的增大, 都使农业一体化的前景困难重重。
第三, 在共同体的货币联盟政策方面, 还在1969年12月的共同体国家首脑海牙会议上, 就提出了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的主张。1970年10月7日, 专家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在共同体内部分阶段实现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报告>>, 1971年2月开始分阶段实行这一计划, 1973年4月, 共同体九国决定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1977年10月,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罗伊·詹金斯发表了重新发起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演说。1978年12月初, 共同体九国达成了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决议。1979年3月13日, 正式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E) , 英国表示暂不参加, 直到1990年10月5日才正式宣布英镑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①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 即对内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稳定西欧货币间的比价关系; 对外实行浮动汇率。②创建欧洲货币单位, 1989年9月起有12国参加。③设立欧洲货币基金。 这是走向经济与货币联盟的重要步骤。它使西方国际货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打击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有利于共同体农业一体化的推行。有利于汇率趋向稳定; 促进成员国内部贸易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但是, 它离货币一体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四, 欧洲联盟政策
为了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1988年6月在汉诺威召开的欧共体首脑会议上, 通过了要求在1992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完全实现欧洲一体化文件>>。根据1987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文件要在1992年底建成统一的大市场, 实现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自由流通。1989年6月在马德里举行的欧共体成员国首脑会议上讨论并基本通过了欧共体主席德洛尔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欧洲共同体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它规定从1990年7月1日起, 分个阶段共同体货币一体化。第一阶段要求实现资本流动自由化; 1990年10月28日的欧共体罗马首脑会议决定, 第二阶段从1994年1日1日实行, 以统一大市场的建成为标志; 1991年12月11日, 在荷兰的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上, 通过了政治联盟、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 即<<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签署, 确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 最迟于1999年1月1日起, 欧洲实行单一货币的战略目标。1991年12月, 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关于建立欧洲一体化的围绕批准马约欧共体各国内展开了空前规模的辩论, 经过激烈争论,直到1993年8月英国和1993年10月联邦德国才勉为其难地批准了马约。1993年11月1日,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它规定1997年最晚不超过1999年, 欧洲联盟将实现统一社会政策、普遍的欧洲公民权利、统一的中央银行和单一货币、高度协调的防务和外交政策。然而, 马约生效后, 对欧共体是祸是福迄今仍在争论不休。
第五, 在政治领域和对外政策协调方面, 1970年10月, 共同体六国外长发表<<政治统一问题的报告>>, 开始定期协调对外政策。1973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九国政府首脑会议上, 通过了关于欧洲独立的宣言, 提出西欧国家联合起来“用一个声音说话”的重要口号。1974年12月, 欧共体九国首脑巴黎会议决定, 把最高级会议改称欧洲理事会, 每年举行三次, 协调各国的政策行动。1978年4月, 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理事会确定了1979年6月为欧洲选举日, 实行直接普选议员, 1986年后, 欧洲议会增至518席。
共同体还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对话和合作, 1975年2月, 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为期5年的洛美条约, 1979年10月、1984年12月、1990年3月又续签了第二、三、四个洛美协定, 发展中国家达57、66、69个, 对这些国家给予产品进口的优惠, 提供援助基金和价格补贴, 确定非互惠原则, 它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1974年7月, 共同体开始了“欧阿对话”, 发展和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1980年3月, 欧共体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签订了<<经济贸易合作协定>>; 1983年12月,共同体和安第斯条约组织在哥伦比亚也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合作协定。1975年5月欧经济共同体同中国建立了正式关系, 1983年11月双边关系扩大到整个欧洲共同体。80年代以来, 欧共体同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
4. 马斯特里赫条约及其面临的新问题
1991年12月11日, 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关于建立欧洲一体化的围绕批准马约欧共体各国内展开了空前规模的辩论, 经过激烈争论,直到1993年8月英国和1993年10月联邦德国才勉为其难地批准了马约。1993年11月1日,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它规定1997年最晚不超过1999年, 欧洲联盟将实现统一社会政策、普遍的欧洲公民权利、统一的中央银行和单一货币、高度协调的防务和外交政策。然而, 马约生效后, 对欧共体是祸是福迄今仍在争论不休。
共同体的前景不容乐观: 欧共体由于雅尔塔体制的解体而发生了内部格局的调整,各国民族主义势力上升, 种族主义势力抬头; 欧洲货币名存实亡, 动摇了单一货币的基础; 共同体的扩大也会到来谋些消极影响。
欧洲共同体力量对比表 (1991年情况) 〖20〗
国家 人口 面积(平方公里) GDP(美元) 国际储备(美元) 进出口(美元)
德 国 8010万 35.7万 15743亿 966.6亿 7889.6亿
法 国 5700万 55.2万 11993亿 602.3亿 4431.2亿
意大利 5780万 30.1万 11505亿 722.5亿 3476.0亿
荷 兰 1510万 3.7万 2907亿 333.3亿 2593.6亿
比利时 1000万 3.1万 1969亿 2492.5亿
卢森堡 37万 0.3万
英 国 5760万 24.4万 8768亿 483.7亿 3950.7亿
丹 麦 520万 4.3万 1121亿 79.9亿 678.4亿
爱尔兰 350万 7.0万 390亿 58.7亿 449.9亿
希 腊 1030万 13.2万 579亿 64.0亿 301.9亿
葡萄牙 990万 9.2万 651亿 262.4亿 426.5亿
西班牙 3900万 50.5万 5271亿 713.5亿 1532.9亿
奥地利 780万 84.0万 1640亿 174.1亿 917.8亿
瑞 典 860万 45.0万 2064亿 204.8亿 1048.1亿
芬 兰 500万 33.8万 1100亿 83.2亿 448.9亿
总 计 65701亿 30908.0亿
美 国 25270万 937.3万 56108亿 1592.7亿 9039.5亿
日 本 12390万 37.8万 33623亿 806.3亿 5485.0亿
中 国 114950万 956.1万 3697亿 481.6亿 1356.7亿
注释:
〖1〗Diedbbd,William: The Schuman Plan,A study in Economic Cooperation 1950~1959, N.Y., 1959.
〖2〗<<国际条约集(1950~1952)>>, 第193-252页, 世界知识社, 1959年。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编: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950-195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斯大林著: <<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第25页, 单行本。
〖4〗<<国际条约集(1956~1957)>>: 第329-553页, 世界知识社, 1962年。
〖5〗伍贻康等著: <<欧洲经济共同体>>, 第19页, 人民出版社, 1983年。
〖6〗戴高乐著: <<希望回忆录>>, 第1卷, 第172、179-180页,中译版。
〖7〗阿登纳著: <<阿登纳回忆录>>, 第3卷(1955-1959), 第1~4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年。
〖8〗<<国际条约集(1960~1962)>>: 第1-4页, 商务印书馆, 1975年。
〖9〗拙文: <<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世界历史, 1991年第2期。<<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和‘英国病’>>, 载<<
新编世界当代史>>, 陕西教育出版社, 1989年。<<论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载<<中学世界历史辅导教材>>, 北
京史历史学会, 1989年。
〖10〗戴高乐: <<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1963.1.14), 载[法]罗歇·马西普著: <<戴高乐与欧洲>>, 第104~105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
〖11〗阿登纳著: <<阿登纳回忆录>>, 第4卷(1959-1963), 第230、234-238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年。
〖12〗[英] <<威尔逊及其对外主张>>, 第267页。
〖13〗[英] 爱德华·希思著: <<旧世界新前景>>, 第7-8页, 商务印书馆, 1973年。
〖14〗[英] 乔治·哈钦森著: <<爱德华·希思>>, 第194-195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年。
〖15〗有关欧洲共同体的论著参见:伍贻康编: <<欧洲经济共同体>>, 人民出版社, 1983年;西欧共同市场编写: <<西欧共同市场>>,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会选编: <<西欧经济问题选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全国西欧经济研究会编: <<西欧经济论文选>>,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0年。国际问题研究社编译: <<西欧“共同市场”问题>>,
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国际问题译丛编辑部编: <<论西欧`共同市场'与`自由贸易区'>>,世界知识社, 1959年。[苏]B.H.舍纳耶夫等: <<今日西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日] 堀江重雄: <<日本对欧洲共同体的考察>>, 商务印书馆, 1978年。[英] 维科托·摩根: <<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的银行制度和货币政策>>, 商务印书馆,1978。[苏] 伊·特·特
罗增利:<<“共同市场”的农业政策>>,农业出版社,1983年。
〖16〗杨逢珉、李宗植、张永安编著: <<欧洲共同体经济教程>>, 第73-86页,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常态:<<欧共体扩大面临的难题>>, 光明日报, 1993年11月2日。
〖17〗欧洲共同体: <<委员会关于财政管理的报告>>(1986.9.29), 第16页。
〖18〗欧洲共同体委员会: <<90年代欧洲共同体的农业政策>>,第8页,载 European File, 1990年1月。
〖19〗参见: 余开洋、洪达文、伍贻康主编: <<欧洲共同体——体制·政策·趋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伍贻康、戴炳然编: <<理想·现实与前景: 欧洲经济共同体三十年>>,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
〖20〗根据世界银行报告1990年以来的报告。据1995年年世界发展报告:1993年的GDP德国为19107.6亿美元,法国为12516.9亿美元,意大利为9913.86亿美元,荷兰为3092.27亿美元,比利时为2105.76亿美元,英国为8190.38亿美元,丹麦为1175.87亿美元,爱尔兰为429.62亿美元,希腊为632.4亿美元,葡萄牙为856.65亿美元,西班牙为4785.82亿美元,奥地利为1820.67亿美元,瑞典为1667.45亿美元,芬兰为741.24亿美元.此外,日本则为452142.04亿美元;中国为4256.11亿美元.
[2003年2月26日说明:本文发表在《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全球篇中第26个专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493-510页)。本书转写于欧洲联盟成立前,网上发表时题目改现名。]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世界历史研究/2003年2月26日网上首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