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对死亡问题的思考(2022年2月1日)

已有 211 次阅读 2024-12-16 09:31 |个人分类:个人所藏资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对死亡问题的思考(202221)

【个人所藏资料学术信件(GRSZZL-XSXJ-192

推荐顾学稼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12月16日发布,第35699

   这里推荐202221日,94岁高龄的资深美国史研究者,我的挚友顾学稼自侨居美国发来的微信文章,值得认真思考。

***********************************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稀之后,我又活了二十多年。必须面对的是,死亡离开我越来越近了。人对死亡有一种天生的惧怕,最好永远都不要面对它,这是一种生物的本能。因为死亡会让我们和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绚丽的大自然,人类创造的文化等等,从此告别。而真正羁绊我们的是感情,和所有的亲人,永远别离,再也不能相见,所以管理感情才是我们最艰难和终极的问题。这也是宗教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宗教信仰的人,认为亲人可以在天堂相聚,事实上人们也知道这不过是为了减少永别痛苦的自我欺骗。人们无法想象这种离别带来的折磨,所以在潜意识中,总是回避死亡这个问题。不过,世上无不散的宴席,曲终人散,虽让人伤感,却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不论我们愿意与否,必须勇敢面对。毕竟在这个问题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死亡可怕吗?死亡会让我们进入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境界。什么样的境界?一个的境界。进入这个境界后,我们还有知觉吗?还有意识吗?还能感知外界的一切吗?人有灵魂吗?我不相信灵魂之说。我们有思维,那是脑细胞活动的结果。去世后,人的思维随之消失。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有思维活动,所有能证明我是存在的,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当我已经没有思维活动时,这个,就不再存在了。有人说,一个人虽然死了,但是他确实在世界上存在过,他还能活在人们的心里,或者在历史上。但是这已经不是了。而是他人心目中的某个人。那么,到那里去了呢?这个已经进入了的世界,不复存在了。既然已不复存在,那么的恐惧也随之消失。

死亡之所以令人惧怕,除了离别之苦,还有离开人世时,肉体上的痛苦。人们不知道自己将以何种方式离开人世。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人,据医生说,留给抢救的时间非常短,通常只有几分钟,逾时就回天乏术了。几分钟内离开人世,痛苦再大,咬咬牙也挺过去了。过后我们将进入的境界,这可以算是一种好死。与人世间的美好和欢乐告别,同时也和人世间的丑恶和苦难告别。所以死亡并不是那么可怕的。

什么才是可怕的呢?生不如死的境况,才真正令人可怕。有一位朋友,八十八岁,脑溢血后,瘫痪在床,完全不能动弹,只有一只手能动一下。不能说话,不知道他是否还有听觉。从脑电波判断,还有思维活动。用鼻饲法喂食维持生命,他有时显然由于痛苦而用手敲打床铺。据医生诊断,他的情况已完全不可能改善,能做到的只是维持生命系统,拖延时间而已。家属中两种意见,继续维持生命和安乐死,也就是让病人用痛苦最少的方式离开人世。由于没有人愿意拍板负责,最后拖延了八个月后离世。对于人们来说,无助的,拖延的,痛苦的,无尊严的死亡才是最可怕的。海明威说,死亡,只有在拖延时间、痛苦之至、令人难堪这点上才是坏事。死亡既然不可避免,我们考虑到的应是如何有尊严地使自己得到解脱。

人人都知道,有生必有死,但是人们往往会回避死亡的问题,而潜意识里总觉得死亡出现在自己身上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如果经常想到死,就会给人以某种恐惧感。一位研究临终关怀的英国医生凯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认为应该打破围绕死亡的禁忌。让人们知道死亡可能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可怕。什么是正常的死亡,根据曼尼克斯的描述:病人逐渐地变得更加疲倦。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睡的时候多,醒的时候少…… 有时,病人在睡眠过程中处于昏迷状态。这一变化虽然微小但却非常重要。我们叫不醒他们。但当他们醒来时会说他们睡得很香。这时我们就知道这种昏迷对病人来说并不可怕…… 最终他们会一直处于无意识状态。病人此时此刻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他们自己并无知觉。在生命最后时光还会出现一段浅呼吸。最后是呼出一口气,不再有进气。有时这一切发生得非常安静,家人都没有留意到。曼尼克斯说,正常的死亡过程非常平和。我们可以感知到死亡,可以为之做准备。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安慰。有些老人自己离世前会有预感。还有些老人在半昏迷状态下表示,他们愿意死去。

大部分人都知道要有尊严地活着,却很少有人去领悟如何有尊严地死去。当一个人病痛在身,苦楚万分,已经没有恢复健康的可能,只是苟延时日,或者在生命已没有任何意义时,如何有尊严地离开人世。于是就有了安乐死这样一种可以考虑的选项。有一位澳大利亚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大卫·古德尔(David Goodall),他生于1914年,在2018年时,已是104岁了。他在65岁退休后,一直在大学里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在100岁时还发表了重要论文。但在102岁时他决定不再去单位工作了。他的眼睛严重老花,即使戴上老花镜,也无法看清报纸、 更别说看电脑屏幕里的邮件了。这些都阻碍了他参与学校工作和学术研究。最后,他的身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大家都先于他去世了。

这些事情让他明白,到了这个年纪,自己已经丧失了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了。有一次他不小心在家里摔倒,无法自己站起来,不得不在地板上躺了两天,直到清洁工发现后才将他送往医院。古德尔没办法再工作后,每天的生活就像是被人牵着的木偶一样:起床、吃早饭、等吃午饭、吃午饭、等吃晚饭、吃晚饭、睡觉。生活质量越来越差,他也越来越丧失了活下去的意愿。终于,他向澳洲政府申请了安乐死。由于澳大利亚还没有让安乐死合法化,所以他只能到瑞士去实现他的愿望。191852日他飞往瑞士,并在58日通过注射进行了安乐死。在临终前,他吃了自己生前最爱的 Fish&chips ,听着贝多芬的《欢乐颂》。他最后的话是我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是什么促使老教授作出这样的决定呢?黑格尔认为人都要争取得到承认,人是社会动物,生存于人群之中,自身的价值实际上存在于他人的承认之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承认,也没有人需要他的时候,除了他自己知道自己存在外,实际上他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不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生命不再有任何意义。严格地来说,人只不过是一个一堆细胞的活体。

无论生死,尊严是人生最珍贵,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在能独立自主的时候,参透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价值。当生命对我们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继续存活人间只能增加痛苦的时候,坦然地离开人世,是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我已经立下遗嘱,在我不论患何种疾病,失去行为能力无法自行决定时,绝对不要抢救,让我离开人世,因为这是我的意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64490.html

上一篇:和顾学稼先生信件来往登记目录(1980-1988)
下一篇:顾学稼先生的两封来信(1993.7.18、1995.7.28)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6 16: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