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李斗著、郭征帆注评《扬州画舫录》提要A【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8)】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3月16日发布(第34408篇)
书名: 扬州画舫录(上、下)
著者: 【清】张斗
注评: 郭征帆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雯
责任校对:刘丽佳
封面设计:王歌
版式设计:曾晶晶
印刷: 河南新华印刷集团出版社
开本: 640mm X 960mm 1/16
印张: 57.75
字数: 750千字
版次: 2023年9月第1版
印次: 2023年10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 145元(全二册)
页码: 上1-489; 下493-898
感谢郭征帆先生惠赠并提供PDF版和影印件,与科学网博主及网友们分享
A 20页 B 16目录页,原序
1
2
5,
6
作者简介
郭征帆,铜仁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贵州省地方史专家库第一批入库专家,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省写作学会、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红学史、古典文学、秘书学。出版有《诗苑趣人趣事趣话》《小窗自纪》《红学大观园》《明代平溪卫历史文化研究》等。
7
却是昌时宝鉴书
——李斗及其《扬州画舫录》
郭征帆
一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南北枢纽,江淮名城,历史悠久。从鲁哀公九年(前486)吴王夫差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修筑邗城算起,扬州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扬州地区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地位与影响,仅次于西安、洛阳等古都”(《扬州文化概观》)。经历代更迭,几度兴废,到清朝康雍乾时期,扬州又迎来了其再度兴盛繁荣的时期。李斗积三十年之力写扬州的城池水系沿革、山川园林、寺观庙坛、南巡盛况、风土人情等,这便是撰写的《扬州画舫录》,被称为“康乾盛世扬州文明的实录”“乾隆年间扬州地方的百科全书”。
《扬州画舫录》的作者李斗(约1749~1817),江苏仪征人,生活在乾隆、嘉庆时期。字北有,一字艾塘,亦作艾堂,别号画舫中人。晚年因为患病食防风而愈,因此给自己的居所取名防风馆。李斗终其一生只是诸生,没有功名,这当是性格使然:“少不受,独以古书帖括束缚,独以古书自娱,性任侠,乐朋友。”(《永报堂诗集》),但他“博学工诗词曲,兼通数学音律,撰戏曲多种,且扮角登台,唱做俱能。”(《扬州历代名贤录》)。或许正因为如此,李斗的人生才少了几许羁绊,多了几分从容。好游山水的他才能“三至粤西,七游闽浙,一往楚豫,两上京师”(《扬州画舫录·自序》),在行万里路中纵览名山大川,广交大师硕儒,
8
如袁枚、金兆燕、黄文旸、汪中、凌廷堪、焦循、阮元等,构筑起了李斗的强大的“朋友圈”。如是,阅历赠、见闻广、胸襟开,这样的性格,这样的人生,实际上也为他撰写《扬州画舫录》奠定了客观的基础条件。
李斗自言“疏于经书”,实际上他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博学工诗,兼通数学、音律”(《广陵思古编》卷一四附传)。袁枚评其“槃槃有才”。李斗除了《扬州画舫录》外,还有诗词集《永报堂诗集》八卷、《艾塘乐府》一卷,传奇《奇酸记》四卷、《岁星记》二卷,这些著作合而为《永报堂集》。还有《防风馆诗》上下二卷,今已佚。嘉庆时还承担了总纂《两淮盐法志》的重任。著名词曲学家,戏曲理论家任中敏先生辑有戏曲评论《艾塘曲录》一卷。
《扬州画舫录》乃李斗“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扬州画舫录·李斗自序》)之作。全书“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扬州画舫录·阮元序》),根据扬州城的地理位置,依草河(上方寺至长春桥)、新城北(便益门向西至天宁寺)、城北(北门外丰乐街向西至仙鹤膆)、城南(南门外古渡桥至瓜洲)、 城西(西城外渡桥至古渡桥)、小秦淮(小东门向北至沿河至北水关)、虹桥、桥东(沿湖向西、向北,从“荷浦薰风”至“水云胜概”)、桥西(从“长堤春柳”至莲性寺)、冈东(从“白塔晴云”至“锦泉花屿”)、冈西(从“春台祝寿”至“迟五楼”)、蜀冈(蜀冈三峰)的顺序撰写,其中《草河录》上下两卷,《新城北录》上中下三卷,《虹桥录》上下两卷,其余各一卷,另有《工段营造录》《舫扁录》各一卷,共十八卷,凡二十余万言。所谓“画舫”,指装饰华丽的游船。是书题名“画舫录”,“取意于游踪所至登而记之录而述之之意”(周东春语)。
二
《扬州画舫录》内容非常丰富,翔实地记载了清代扬州全盛时的风物掌故,涉及南巡盛况、历史沿革、经济贸易、园林山水、名胜古迹、寺观庙宇、风俗文化、梨园酒肆、文人轶事、诗词楹联等诸多方面,堪称“乾隆年间扬州地方的百科全书”(许建中语)。
《扬州画舫录》再现了乾隆六下江南,驻跸扬州的盛况。如《草河录上》的“扬州御道,自北桥始”一节,详述乾隆南巡由扬州经过的水路线路;“乾隆辛未、丁丑南巡,皆自崇家湾一站至香阜寺”一节,详细介绍了乾隆巡视扬州城内
9
的御道线路。史载,乾隆每次南巡都必须提前一年准备。六下江南,单是行宫就修了三十余处,每处都陈设古玩并应用什物器皿及花盆景致之类。南巡时除了带上皇太后、皇后、嫔妃外,还有大批的王公大臣、侍卫,每次都有两千多人。走陆路要用五六千马匹,走水路要用一千多只船。足可谓声势浩大、规模宏大。
《扬州画舫录》呈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美绝伦。李斗在书中引刘大观评价云:“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私家园林、寺观园林、风景名胜园林、宫苑园林这四种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态都在《扬州画舫录》中留下了记载。乾隆年间,扬州凭借南北通衢的地理优势,和盐业的兴盛,以及乾隆六次巡幸,园林尤为兴盛,有“园林之胜,甲于天下”之誉。宅第园林,如退园、易园、容园、别圃、柳林等都很有名。同时,湖上园林也精妙入神。据载,乾隆三十年(1765),扬州湖上已有拳(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薰风、碧玉交流、四桥风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楼小市、平冈艳雪二十景。后复增绿杨城郭、香海慈云、梅岭春深、水云胜概四景,共为二十四景。这便是有名的“北郊二十四景”。卢见曾将它们书之牙牌,以为侑觞之具,故它们又称“牙牌二十四景”。二十四景各具情趣,各有神韵。如《城北录》的“卷石洞天”,此景名从《礼记》取意:“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属之,宝藏兴焉。”“卷石”通“拳石”,意为“石小如拳”。清人谓扬州叠石即有“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之说。“卷石洞天”此景便以叠石取胜,叠石玲珑窈窕,虽然是人工叠成,却有如天成,故有“郊外假山,是为第一”之誉。
《扬州画舫录》展现了扬州独特的风土人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扬州处于长江与京杭运河的交汇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温润的气候,富饶的物产和开放型的文化,都铸就了扬州独特的风土人情,使其拥有别具一格的魅力。扬州水系发达,既濒临长江,又有淮河、运河过市,更有众多湖泊集聚,水甜草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草河录上》“黄金坝在府城西北”一节,即可见当时集市之繁盛,而且不用季节有不同的鱼虾,春天的菜花鳗鱼,秋天的桂花甲鱼,冬天的扁白鲤鲫,正所谓“水落鱼虾常满市”。
“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这句俗语是对扬州人日常生活的生动形容。
10,
所谓“皮包水”,是指扬州人喜欢到茶社吃“早点”,即“早茶”;所谓“水包皮”,便是去浴室沐浴洗澡。康乾时期,扬州在世界60万以上人口的十大城市中位列第三,成为中外著名的商贸城市,在这种背景下,扬州沐浴文化得到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如《草河录上》“浴池之风”一节的记载:“而城外则坛巷之顾堂,北门街之新丰泉最著。并以白石为池,方丈余,间为大小数格,其大者近镬水热,为大池,次者为中池,小而水不甚热者为娃娃池。贮衣之柜,环而列于厅事者为座箱,在两旁者为站箱。内通小室,谓之暖房。茶香酒碧之余,侍者折枝按摩,备极豪侈。男子亲迎前一夕入浴,动费数十金。除夕浴谓之‘洗邋遢’,端午谓之‘百草水’。”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公共浴室的设施比以往更为全面合理,以致达到豪奢的程度。
扬州人不仅爱泡澡,也爱养盆景。莳养花木盆景,历来为扬州人视为高尚、怡情悦性之举。明清时期,扬州出现一批专门制作盆景的花匠,其中尤以瘦西湖、蜀冈堡城和老北门外一带的花匠技艺最精。扬州盆景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主要类型有树桩盆景、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它与广州的岭南派盆景,上海的海派盆景,成都的川派盆景,苏州的苏派盆景并称中国五大流派盆景。李斗说:“莳养盆景,蓄短松、矮杨、杉、柏、梅、柳之属。海桐、黄杨、虎刺以小为最。”(《河录下》)这就指出了扬州盆景的重要特点:小中见大,借鉴画理,取法自然。
扬州的中秋拜月习俗也别有风韵:“是河中秋最盛,临水开轩,供养太阴,绘缦亭彩幄为广寒清虚之府,谓之月宫纸。又以纸绢为神具冠带,列素娥于饼上,谓之月宫人。取藕之生枝者谓之子孙藕,莲之不空房者谓之和合莲,瓜之大者细镂之如女墙,谓之狗牙瓜,佐以菱、栗、银杏之属。以纸绢作宝塔,士女围饮,谓之团圆酒。其时弦管初开,薄罗明月,珠箔千家,银钩尽卷,舟随湾转,树合溪回,如一幅屈膝灯屏也。”(《小秦淮录》)拜月时烧斗香、点宝塔灯,供设瓜果饼饵,向月祈祷。扬州对瓜果饼饵等供品的挑选和制作都很讲究,构成了扬州的特殊习俗。藕要选用生有小枝的“子孙藕”,莲要拣取不空的“和合莲”,瓜要锋刻成城垛形的“狗牙瓜”,以示吉祥;饼饵,除应时月饼外,另制一盘宝塔饼,由小到大,五层或七层公塔顶还插上二枝花。《扬州风土记略》记载:“中秋佳节,富厚者备有月宫供,凡灯罩亭台之属,多以琉璃、玻璃为之,矜奇眩异,美不胜收。”桌前宝塔灯体现了扬州传统工艺特色,纸像或玻珍的七层宝塔,金钩彩绘,
11
奇巧异赏,两旁对称的方灯,点上蜡烛,登高极目,千家万户灯塔齐明。
《扬州画舫录》还映现了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佳肴。因盐漕之利,明清时期的扬州不仅成为富繁之乡,更是东南美食的中心。康熙《扬州府志》云:“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扬州为最。”《卷四·新城北录中》“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一节,详细记载了扬州司厨制作的108道大菜、44道细点的“满汉席”菜谱,仅看菜谱,便已让人垂涎三尺。康熙南巡,驻跸扬州,始设满汉席。乾隆六次南巡,扬州官绅接驾,仍沿承满汉席。因此,声名远扬,各地竞相仿制,其规模体制均源于扬州满汉席。
“吃在扬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扬州不仅有名满天下的满汉全席,更有布满八珍玉食的“美食一条街”。《小秦淮录》“小东门街多食肆”一节便记载了各种各样的小吃,令人应接不暇,垂涎三尺,欲大快朵颐。此外“吴一山炒豆腐,田雁门走炸鸡,江郑堂十样猪头,汪南溪拌鲟鳇,施胖子梨丝炒肉,张四回子全羊,汪银山没骨鱼,江文密蛼螯饼,管大骨董汤、鮆鱼糊涂,孔元讱庵螃蟹面,文思和尚豆腐,小山和尚马鞍乔,风味皆臻绝胜(《虹桥录下》)”。单看菜名,就能让人有齿颊生香之感。我想,如果当年也有“吃播”,必定火遍全网。
此外,以盐业为中心的繁荣兴旺的商贸活动,以扬州学派为主的学术文化,还有戏曲艺术、评话艺术、书画艺术、科学技术等,都能在《扬州画舫录》中觅到“芳踪”,“几乎全方位地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虽是扬州地方性稗史杂乘,实为乾隆年间中国社会昌明盛世的一个缩影,是后世研究清中叶中国社会的一部基本文献。”(许建中语)
《扬州画舫录》作为一部史料性质的杂著笔记,在我国古代蔚为大观的笔记著作中自成一格,流传至今而成为经典,除了包罗万象的内容外,也与其行文特色密不可分。李斗的好友凌廷堪在《扬州画舫录》成书时就指出:“此书体例不高不卑,是必传之作。注经考史,非识者不能知,故好之者鲜;志怪谈诗,为通人所羞道,故弃之者多。而此则无所不有,当在《老学庵笔记》《辍耕录》诸书之上,不可与近日新出鄙闻琐说等视之也。”(《与阮伯元阁学论画舫录书》)言下之意,《扬州画舫录》没有经史考据那样的高头讲章,也没有怪力乱神那样的道听途说。于是,各种层次的读者,都可以接受,这样阅读群体就自然扩大了。
作为博学工诗的文人,李斗具有较强的叙述和语言驾驭能力。这样的能力融
12
于创作中,无疑就增加了《扬州画舫录》的可读性。
《扬州画舫录》“以人系事,以事传人”(郑宪春《中国笔记文史》)的叙述方法,使得纷繁复杂的内容简洁明了,叙事晓畅的风格。《城西录》“扬州诗文之会”一节,仅三百多字的文字,便记录了当时诗文之会的盛况。文房四宝样样俱全,果盒茶食无所不备,还介绍了以诗牌凑集成诗的雅趣。人与事,事与人,相得益彰。
又如,对富贵之家游湖的不同情态的描写:“城内富贵家好昼眠,每自旦寝,至暮始兴,燃烛治家事,饮食燕乐,达旦而罢,复寝以终日。由是一家之人昼睡夕兴,故泛湖之事,终年不得一日领略。即有船之家,但闲泊浦屿,或偶一出游,多于申后酉初,甫至竹桥,红日落尽,习惯自然。贵游家以大船载酒,穹篷六柱,旁翼阑楹,如亭榭然。数艘并集,衔尾以进,至虹桥外,乃可方舟。盛至三舟并行,宾客喧阗,每遥望之,如驾山倒海来也。”(《虹桥录下》)一种是沉湎饮食乐,喝酒喝到天亮,然后开始睡大觉,醒来后天又黑了,如此“泛湖之事,终年不得一日领略”,白白辜负了湖光山色。另一种就更是把泛舟当作湖上聚会了,且看“大船载酒”,“宾客喧阗……如驾山倒海”,毫无清雅之趣。
《扬州画舫录》用浅近文言写成,既不失文言的凝练古雅,又便于阅读和理解。如其写人,虽寥寥数语,但能抓住关键特征,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高承爵,三韩人,善擘窠书。为扬州太守,民人爱慕,每岁暮,乡民求书福字以为瑞。一民伺太守出,持所书请曰:‘求易一福字。’太守熟视之曰:‘书此字时,笔不好耳。’至今传为美谈。”(《草河录下》)这段八十余字的描写,有人物——太守与乡民,有情节——求重写福字,有对话,还有神态——“熟视之”。只语片言间,就使高承爵亲民爱民的为政之风和胸怀雅量的形象跃然纸上。非笔妙生花者,不能及于此。
写人如此,绘景亦如是:“过箓竹轩,舍小于舟,垂帘一桁,碎摇日月之影;飞鸟嘐嘎,鸟路上窗,盖清华阁也。笼烟筛月之轩,竹所也。由箓竹轩过清华阁,土无固志,竹有争心,游人至此,路塞语隔,身在竹中,不闻竹声。湖上园亭,以此为第一竹所。竹外一亭翼然,额曰‘香雪’,联云:‘香中别有韵崔道融,天意欲教迟熊晈。’藤花榭,长里许,中构小屋,额曰‘藤花书屋’。联云:‘云遮日影藤萝合韩翊,风带潮声枕簟凉许浑。’”(《冈东录》)清疏隽朗之语便把轩、阁、
13
亭、榭诸景巧妙地呈现了出来,楹联的引用,更增加了几分雅趣。
《扬州画舫录》还在创作期间,就出现了“青未杀,洛阳纸贵,人问书名”(江藩《题<画舫录>·梦扬州》)被读者追逐的情况。成书后,因其“创立一家言,笔笔开生面”(张居寿《题李二<画舫录>》),即以刻本形式迅速流传。有清一代主要刻本有乾隆自然盦刊本、嘉庆自然盦刊本、道光自然盦刊本、同治方濬颐重刊本、光绪申报馆铅印本。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版本有汪北平、涂雨公点校的中华书局本,周光培点校的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本,周春东注的山东友谊出版社本,陈文和点校的广陵书社本,许建中注的凤凰出版社本。笔者这次注释校勘以陈文和点校的广陵书社本为底本,参以山东友谊出版社注本和凤凰出版社注评本。评点主要参考凤凰出版社注评本和中华书局选注本。
三
我曾于2016年暑假因公到扬州,是为与扬州的“一面之缘”,未曾想,不久即与《扬州画舫录》不期而遇。因与中州古籍出版社卢欣欣总编辑于“古代小说研究”微信群相识,卢总邀我为《扬州画舫录》注评,并纳入该社的“家藏文库”。我向来把师友对我的信任,视为最大的“看得起”。既有所邀,于自身便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提升的机会,更无拒绝之理。几经考虑,遂不顾己之鄙陋,应承了注评任务,于2017年1月开展了撰稿工作。历经两年寒暑,2019年1月交稿。
然而,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短见薄识,学业不精,力有不逮,注评《扬州画舫录》确实手不应心。因为其中涉及太多的典章制度、历史人物、典故逸事、扬州风物等,原比想象的难度要大得多,加之还要评点,更是窒碍难行。不过,幸有诸贤佳作,极深研几,每有疑惑不解之时,必问道其中,则有如指画口授一般,受益匪浅,豁然确斯。王伟康先生《康乾盛世扬州文明的实录:<扬州画舫录>研究》、周东春先生的注本、陈文和先生的点校本、许建中先生的注评本、王军先生的点评本、胡明先生的《扬州文化概观》、韦明铧等诸先生的“扬州史话”丛书、曹永森先生的《扬州特色文化》、徐向明先生的《扬州历史文化60问》、钱传仓先生的《扬州民俗》、何小弟先生等的《中国扬州园林》、《扬州文化志》、《扬州历史文化大辞典》等众多的文献资料,对我完成注评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注评古籍,甘苦自知。若问我有何感受,谓之“苦趣中有乐趣”“快乐多于痛苦”。一旦有了注评古籍的经历,便会对此深深热爱,因为每一次这样的经历,便是一次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会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充实自己。当然,每做一次,也会觉得自己更渺小,甚至无知,于是越要走近她、亲近她,希望自己变得充实,弥补自己的无知,这或许就是古籍与生俱来的令人无法阻挡的魔力吧。
倏忽六年,终百衲成书,离不开师友们的关爱。
卢欣欣总编对我信任有加,责任编辑张雯老师备尝辛苦,深表谢忱。
国家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研究馆员樊志斌兄,是清史专家郭成康先生的高足,从事红学、曹学、园林、史地的学术研究,“十三年间十部书”,是当下学界风头正劲的青年红学家、史学家,与我意气相投,素来交好。因此书出版,得序于樊兄,此一乐事也。然多称赏之辞,实愧不敢当。
扬州职业大学王瑞成先生、王伟康先生,扬州大学陈学广先生,知我注评此书,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心存感谢。
注评此书,除上述参考书目外,还援引、借鉴、摘录了其他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都一一列于书后的参考文献。有的引文,由于未查到出处,或因体例和行文关系未能注明。在此,对所有研究《扬州画舫录》的专家、学者表示深地感谢,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研究成果铺设的阶梯,我才能借此迈出微乎其微的一步。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书虽已出,但村学究语,刍荛之见,或破绽百出,或谬以千里,乞望方家正言不讳。
庚子荷月写成
癸卯柳月修订
15
清浅写蓬莱,历历古今事(代序)
樊志斌
一
郭征帆兄注评的《扬州画舫录》即将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我早就知道的事情,但他问序于我,这却是我始料不及的事情。
一则资历尚浅,二则某些专业非我所长,三则不愿曲心为文,故很少答应为人作序这样的事情。
生命四十载,为学二十年,至今只作了一个序:即为著名皇家园林研究专家、海淀史地研究专家张宝章的《畅春园》作序。再有,就是为征帆这部《扬州画舫录》作序。
二
为古书做注,是古书研究、传播的基础,是文化复兴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比很多方面的诸多研究更加重要。
弄明白文本的意思是基础,不少研究缺乏这个前提,其观点、结论能否成立,有无出版的必要都是要仔细考量的。
为古书做注,还要加评,又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因为注评者不仅需要有较强的古文字功底,更需要有广博的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在学术分科越来越细的今天,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同时,注评者要具备常人没有的眼光。将语句的大概意思注释出来不难,难的是,注释重点放在哪里,注释准不准确,有没有直接证明资料等,这些都是需
16
要考量的事情。表面看起来,是多(少)几个词条的事儿,实际上,考量的是注评者的学识高度。
评论从表面看来,是最容易的工作。实际上,评论者往往囿于学识、知识结构,带有强烈的倾向性和时代性,这样写出的评论自有其时代的意义,却难有永恒的价值。
三
征帆作《扬州画舫录》注评,是我早就知道的事情,我也曾关注过他的工作,奇怪的是,他迟迟没有交稿。
日常工作忙碌是自然的事情,高校老师都是如此,要备课、要参加活动、要填表、要评比,种种工作占据了其极多的精力;但是,以他的学识和把控时间的能力,我觉得还不至于一拖再拖。
慢慢地,我就知道了他对该书的期许,他是希望自己做一件能够“摔得响”的作品出来的。
学人都有几部作品,但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能够“摔得响”的东西。“摔得响”是一件难事。
这期间,我们也就一些注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过交流。当他最终完稿,告诉我字数时,我还是有些惊讶。
因为《扬州画舫录》也不过二十万字而已,也就是说,征帆的注释、点评的字数要比原文还多。他在这本书上所花的精力可想而知。
如今看来,就《扬州画舫录》乃至扬州文史研究而言,这部注评当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就征帆自己来讲,这是他过去数年学术积淀的反映,是一部可以“摔得响”的成果。
四
不管是文学爱好者,还是专业研究者,不可能不知道李斗、不知道《扬州画舫录》。
扬州,自大禹时代,即为天下九州之一。扬州追溯建城史应至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至隋唐宋时代,随着北方移民的涌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长
17
江三角洲在中国的地位日渐凸显。尤其是大运河的开凿,将位于长江岸边的扬州拉入中央政府的国家大战略中,在中国南北的交通、经济、文化等的交流中,扮演了越发重要的角色。
当中国的政治中心不断东移,自咸阳、长安,转移到洛阳、开封时,扬州就成了天子瞩目的地方;当隋炀帝、白居易、杜牧、苏东坡姜、夔不断与扬州发生瓜葛后,随着他们故事、诗词的传播,扬州就成了天下人的瞩目的地方。
至明清时期,当扬州成为两淮盐场管理中心时,财富迅速向这里集中,园林、私宅、餐饮等随之迅速向这里集中。
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的南巡屡次途经扬州,扬州盐商、士人争相向皇帝表达当地新意,皇帝在扬州发展治玉、雕版印刷等,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名扬天下的扬州工就是这样“扬”起来的,淮扬菜里的“扬”,就是这样“扬”起来的,扬州园林名扬天下就是这样“”扬起来的……
盐业等刺激了当地的商业发展,使得“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成为了瘦西湖、大运河边上天天上演的剧目。
这就是《扬州画舫录》出现的时代背景。
五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撰。李斗,字北有,号艾塘,江苏仪征人。生活于乾隆、嘉庆年间。著有《永报堂集》,传奇《奇酸记》《岁星记奇》。另撰有《扬州画舫录》,自乾隆二十九年至乾隆六十年,历时三十年。
这是一般词条里对《扬州画舫录》的介绍。
何其苍白?!
不把《扬州画舫录》放到扬州的历史、扬州的地理中去,《扬州画舫录》只是一部写的热闹的时代史地书而已。
不错,李斗文采不错,他爱扬州,他有情感,他写了扬州的园亭奇观、风土人物、戏曲小说,这只是这部书的内容,却不是他写这部书的目的。
记录一时之盛,为君父添彩增辉,与有荣焉,才是此书成就的原因。这也是袁枚、阮元序中反复点明的事情。正如《红楼梦》中所说:
宝玉笑道:“所以你不明白。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
18
咱们虽一戏一笑,也该称颂,方不负坐享升平了。”
了解了扬州的历史、地理以及扬州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你就能知道,《红楼梦》中的林如海何以文质彬彬?林黛玉的学养从何而来?
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方,闻得今年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至于后人用其考订历史、发掘文物、感慨世事……那都不是李斗当年要做的事情。
因此,注评该书,首先就要回到李斗的“历史现场”,即乾隆晚期那辉煌灿烂的中国、那辉煌灿烂的江苏、将灿烂辉煌的扬州。
六
征帆对于《扬州画舫录》一书,素来喜爱有加,其先好其文字繁华富美,后爱其事、爱其时、爱其情……
作《扬州画舫录》的注评,对他而言,与其说是任务、使命,不如说是一种爱好、一种对自我的寻找。因此,他的注释不厌其烦,颇有汉儒注经的架势:今人结合文本,看他的注释,可以思游八方,纵中华上下数千年,横中国左右百千里。他的评论又是充满感情的,历来古人对扬州的评价都在这里展现,他自己的情绪在这里倾诉,他写道:
扬州,一座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一座让帝王将相魂牵梦萦的江南名邑;一座让迁客骚人歌咏不尽的胜景之都。
扬州,是隋炀帝笔下的“台榭高明复好游”(《江都宫乐歌》)之处。这位史有恶名的皇帝,扬州是他事业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为了躲避动荡的时局,竟以巡幸为名,出逃扬州,依旧整日寻欢作乐。最终祸起宫变,引鸩而亡。
扬州,是杜子美笔下的“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解闷》(其二)],表达的是老杜那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
扬州,是李益笔下的“汴河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汴河曲》),这
19
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与责问。
扬州,是白乐天笔下的“吴山点点愁”,是“恨到归时方始休”[《长相思》(其一)]的无限深情与伤怀。
扬州,是李绅笔下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宿扬州》)的阔大与繁华。
扬州,是徐凝笔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忆扬州》)的绝妙赞叹。
扬州,是张祜笔下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纵游淮南》),生而不能为扬州人,死后甘为扬州鬼,可见扬州的魅力已是深入骨髓。
扬州,是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那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呈现的是优美的意境。
扬州,是姜夔笔下“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凋残破败。
扬州,更是历经了清兵十日屠城,“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扬州十日记》)的一座不幸的城市
……
繁华、哀伤、优雅、痛苦……人生的苦乐似乎都交织在一座城座市。她似乎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魅力与魔力,吸引着你,亲近她、欣赏她……
读征帆兄注评的《扬州画舫录》,既是在读读扬州、读中国,也是在读郭征帆其人、读当下的中国学人。
七
扬州,是特别的。
她有南方的水秀,也有北方的醇厚。
她有辉煌的历史,也有新鲜的现在。
当我们徜徉在扬州的瘦西湖、大运河、旧街道,我们就能感受历史与现实原来是那么近,我们就能回溯当年这里的点点滴滴,放飞奇思妙想……
当我们坐在扬州的某个地方,看着眼前这部厚重的著述,我们就可以看到李斗、看到扬州、看到征帆兄。
20,
向大家推荐扬州,向大家推荐征帆兄注评的这部《扬州画舫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