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留影美国曼哈顿工程和田纳西工程(2003.09-04)

已有 1105 次阅读 2024-1-31 09:50 |个人分类:个人影像资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留影美国曼哈顿工程和田纳西工程(2003.09-0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0131发布(第34196篇)

个人所藏影像资料】(GRYXZL2024-021号)

这里发布的是我保存的留影美国曼哈顿工程和田纳西工程(2003.09-04)照片21

1

 BlogMG07-06-24Da.jpg

2

 BlogMG07-06-24Db.jpg

3

 BlogMG07-06-24Dc.jpg

4

 BlogMG07-06-24Dd.jpg

5

 BlogMG07-06-24De.jpg

6

 BlogMG07-06-24Df.jpg

7

 BlogMG07-06-24Dg.jpg

8

 BlogMG07-06-24Dh.jpg

9

 BlogMG07-06-24Di.jpg

10

 BlogMG07-06-24Dj.jpg

11

 BlogMG07-06-24Dk.jpg

12

 BlogMG07-06-24Dl.jpg

13

 BlogMG07-06-24Dm.jpg

14

 BlogMG07-06-24Dn.jpg

15

 BlogMG07-06-24Do.jpg

16

 BlogMG07-06-24Dp.jpg

17

 BlogMG07-06-24Dq.jpg

18

 BlogMG07-06-24Dr.jpg

19

 BlogMG07-06-24Ds.jpg

20

 BlogMG07-06-24Dt.jpg

21

 BlogMG07-06-24Du.jpg

我的2003年记事本记有

2003年9月4日(纽约时间),星期四(农历八月初四日),晴,温度Dayton地区;来美后第97

6:30早点

7:45离开

Oak Range

JLab, Y-12 Site

问路

Information center

09:15—10:40能源博物馆

 

1050—1105国际友谊钟

在参观美国能源科学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Science & Energy)后,袁太太发兴要寻找附近的国际友谊钟(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Bell),但是问了一些路人,均不知它在何处,后来在警察局附近得知原来就在博物馆的后面很近的地方,一位开车巡逻的警车并自告奋勇开车带领我们到那里,警察不知我们为何要参观这个地方,因为很少有人专门来这里参观,他还以为我们是日本人。

 

到了那里我们才知道在公园路边有一个纪念厅,亭子中挂着一口不大不小的钟,上面写着国际友谊钟,是一些日本和平主义人士为纪念194586日本广岛和89日长琦遭受美国原子弹袭击而死亡的人们而专门在原子弹试验地建立的。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和思路显然让人们记住日本是原子弹的受害者,同时也从侧面含蓄地告诉人们当时美国试验原子弹具有非正义性。记得2000年我们参观联合国总部时也注意到大厅里专门陈列广岛手原子弹袭击的残骸,同样含蓄告诉人们日本是受害者。然而加害人是谁呢,他们却从来不提日本军国主义者和日本天皇的。

 

 

Melton Lake

1145分发电厂Clanton

1245Norris Dam

1320分进入肯塔基州界

1415分吃完肯塔基鸡

1542分到达Lexington

1605Henry Clay Home

Tranyluliver University, 1780年建立

肯塔基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of Kentucky Libraries)William T. Young图书馆,集中收藏人文和社会科学及生命科学的图书资料。(500 South Limestone , Lexington, Kentucky, 40506-0456)(www.uky.edu/Libraries)图书馆正面有一个巨大无比的碗型草场,极其壮观。该校图书馆还有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er, Architecture Library, Chemistry-Physics Library, Distance Learning Library Service, Education Library, Engineering Library, Equine Information Center, Fine Arts Library, Geological Sciences Library and Map Collection, International Documents and Research Collections/King Storage Retrieval, Kentucky Transportation Center Library, King Storage Retrieval, Law Library, Lexington Community College Learning Resource Center, Map Collection, Mathematical Sciences Library, Medical Center Library, Special Collections and Archives等。我们仔细参观了主图书馆中的中文藏书、历史藏书及杂志,发现这里的中文图书也有一些,美国历史文献包括近代时期的国会档案均有收藏。这里的图书馆设计颇具特色,树库除了特藏树外,均全部开架,而且图书书架间的距离较宽,有利于读者查找,书架旁有不少阅读桌,方便读者就地阅读,这些阅读地点均有较好的自然采光,书架上很少有副本书,而且所有树库全部贯通,给读者以极大方便。此外开放时间长。主图书馆共五层,开放图书陈列呈六方形,由自母排列,查找方便。 

遇哈尔滨大学生

沿百老汇大道,过一所大学(Transylvania  University)

Blue Glass

542—1810分到国家种马中心和公园,120出口,兰草

1920分过俄亥俄大桥

去辛辛那提中国餐馆

回到家已经10:16

10:25分给Z&Y通电话,报平安

12:00睡觉

 

*************************

曼哈顿工程和田纳西工程

 

黄安年文  2007624

 

(按《曼哈顿工程和田纳西工程》一文写于200394日,略有增补,收录于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141-144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1月版。)

***************************************

 

在美国现代史上,田纳西工程、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代表了美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曼哈顿工程和田纳西工程就是在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地区实施的。

 

在美国居住了半个世纪的袁清教授也是第一次参观橡树岭,他驾车带我们离开大雾山国家公园经441407516262号公路就顺利地进入了橡树岭地区。这里地势十分险要,为丛山峻岭和河流溪水所围绕,我们的汽车经过了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的和提炼235UY-12工厂等禁区。这些军事科研重地,在当时路过陌生人是不可想象的,在今天没有特别证件也是不能进去的。向游客提供公开参观的是著名的美国能源科学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Science & Energy,AMSE)。我们怀着浓厚兴趣仔细参观了博物馆,全馆共分九个展览室,最先展现在我们眼里的是历史上的橡树岭,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1942年罗斯福政府启动了曼哈顿工程(Manhattan Project)的主要场所,目的是秘密生产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60000英亩的土地上,建起了适应军事需要的城镇,并以最快的速度提供了电力、公路、水资源、劳力和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开始时约3000人居住在兴建的近1000套住房中。当时进入这个地区的人员需要经过警卫岗的层层严格检查,而今日我们可以开车任意出入橡树岭路段。这一地区长约10英里,宽2英里,处于橡树岭的河谷地段,第二次世界大战高峰时这里的人口一度达75000人。是田纳西州当时的第五大城市。

 

194761日,曼哈顿地区转归美国能源委员会(Atomic Energy CommissionAEC)管理, 1949年橡树岭对公众开放。六年后,能源委员会将政府拥有的住房及土地出售给城市居民,从那时起又新建了一些建筑住房和教堂。1959年时这里有28000人和800家商店,橡树岭地区的教育系统由于高科技的基础和高素质人才的云集,在美国东南部各州中保持在前列水平。今天在橡树岭地区还有许多与能源或国防相关的科研及生产项目,美国能源部起着主导地位。在博物馆的二楼,有着许多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以增长科普知识的能源科学小实验室,还有各种科学技术实验包括能量弹子机、空气动力学、电学、磁学、能量存储及热力学、电磁学等。这里还展出了美国的能源史,早期能源煤的演变,汽车的发明给美国带来的变化和石油的产生演变,都有形象生动电子媒体的演示表述。展览还介绍了其他如生物、水电及太阳能等能源。对于原子能也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展现了核反应堆模型及铀原子模型。每天还有多项现场表演(如原子和原子粉碎机等)。透过参观博物馆,人们既对曼哈顿工程的历史贡献有了清晰的了解,又有助于懂得原子能的和平利用的基本知识。我们在橡树岭的实地参观浏览,对于曼哈顿工程也增加了一份感性的认识。历史的时钟已经走过了60余年,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原子能用于战争还是和平,它对人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记住曼哈顿工程,难忘橡树岭之行。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是美国能源部所属最大的科学和能源研究实验室。作为美国曼哈顿秘密计划的一部分,为首先开发出生产和分离钚,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于1943年成立。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期间,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是从事核能和物理及生命科学相关研究的国际中心。70年代成立了能源部后,使得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研究计划扩展到能源产生、传输和保存领域。目前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任务是开展基础和应用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知识和技术上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方法,增强美国在主要科学领域里的领先地位。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现有雇员3800多人和客座研究人员大约3000人,主要从事6个科学领域方面的研究,包括中子科学、能源、高性能计算、复杂生物系统、先进材料和国家安全。投资16亿美元的散裂中子源将于2006年竣工,届时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将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中子科学研究中心。

 

离开了橡树岭,我们又参观了附近的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工程(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TVA)。提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罗斯福新政,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实施大规模的公共工程---TVA工程。1933518,颁布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据此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该法旨在“改进通航,并为田纳西河的洪水控制做准备;确保重新造林和合理使用田纳西河流域地区;保证该地区工农业的发展”等,这项计划已久的最大的综合工程,保护了3 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在罗斯福新政期间,还建成了胡佛水坝、密苏里河上的佩克堡水坝等。TVA工程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以上,迄今受益的远不只是田纳西河流域地区。在田纳西橡树岭地区这项工程的完工不仅减轻和控制了流域地区洪水的泛滥,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地,逐步变荒地为良田,发展了电力,提高了整个流域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9倍,电价为全国均价的一半,并为曼哈顿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能源保障。

 

TVA工程拦蓄了来自上游地区的各条溪河湖的水建起了不少大小水库,建筑了不少大坝,兴建不少电厂。我们驱车参观了一些水库、电厂和大坝,在橡树岭地区南侧有拦截密尔顿湖(Melton Hill Lake)的水坝,东北方向的诺里斯地区克林奇河上有著名的诺里斯水坝(Norris Dam),限于时间我们集中参观诺里斯水坝,这座水坝于1933年动工,1936年建成,拦截来自诺里斯湖等地的水源,徒步走在大坝堤上,可以清晰地感到大坝气势不凡,大堤一边是星罗棋布的电厂,另一边则是大型水库,在大坝的附近还有诺里斯坝州立公园,人们可以在方圆860英亩的地方尽兴地游览。这和20003月我们参观胡佛水坝又是另一番感受。诺里斯水坝以内布拉斯加州的参议员乔治·W·诺里斯(George W. Norris)命名,他是TVA工程法案提议人之一。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是美国第五大河,也是密西西比河的重要支流,干流全长为1050公里,在新政期间陆续修了三十多座水坝迄今流域内建有水库54座,总防洪库容为145亿立方米。TVA工程集航运、防洪、发电、土地恢复和工农业发展于一体,造福于田纳西流域地区的人民。

 

我们参观的时间并不长,所见的也远不是橡树岭和TVA的全部,但是短时间的浏览却我们留下的难忘的印象,增加了我们对于橡树岭和TVA工程的历史感性认识。

 

(写于200394,略有增补)

 

附图21幅均为200393日即时拍摄。

1.图为笔者和袁清教授合影于田纳西核能技术博物馆。

2.图为摄于田纳西工程((TVA)附近地区。

3.图为摄于田纳西工程((TVA)附近地区工厂。

4.图为摄于田纳西工程((TVA)附近地区电厂。

5.图为摄于诺里斯拦水坝附近的一个渡口处。

6-8.图为摄于诺里斯拦水坝附近的一个渡口处。

9.图为摄于诺里斯拦水坝附近的停车场。

10.图为摄于诺里斯拦水坝附近。

11.图为摄于诺里斯大坝上。

12-13.图为摄于诺里斯拦水坝。

14.图为摄于诺里斯拦水坝内一瞥。

15-16.图为笔者和袁清教授合影于诺里斯大坝纪念碑旁。

17-20.图为摄于诺里斯拦水坝内一瞥。

21.图为摄于诺里斯大坝纪念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20003.html

上一篇:留影美国大雾山国家公园(2003.09-03)
下一篇:留影美国普利茅斯港“五月花”号船(2000.05.26)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1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