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世界经济秩序的演变【主编黄安年 1996.4】

已有 1111 次阅读 2023-11-9 08:32 |个人分类:个人所藏资料|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世界经济秩序的演变【主编黄安年 1996.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3119日发布(第33687篇)

【信件手稿纪实资料】(GRZL编号第GRZL研究生066)

 

这里发布的是我保存的《二十世纪世界史导读》(上卷)中的二全球综合篇 4世界经济秩序的演变

照片8张拍自该资料

1

 DSCN0771.JPG

2

 DSCN0772.JPG

3

 DSCN0773.JPG

4

 DSCN0774.JPG

5

 DSCN0775.JPG

6

 DSCN0776.JPG

7

 DSCN0777.JPG

8DSCN0778.JPG

*************************

.世界经济秩序的演变

 

    现代世界、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或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是联在一起的。严格说来, 现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是20世纪的事。同时本世纪以来, 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而社会主义也在欧亚美洲一些国家得到了发展, 从而出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两大体系的相互经济关系和秩序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在全球的扩展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20世纪的世界经济秩序虽几经变迁但始终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研究概述

1.  本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经济秩序

    本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经济秩序涉及世界经济现代化的运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秩序和发达国家同不发达国家经济秩序的运转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间经济秩序的运转。由于世界经济现代化是由发达国家推动发展的,因而占主导地位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秩序;由于两大经济政治和军事集团的争斗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这个基础上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两大洋国家美国和太平洋国家日本的崛起, 形成了战胜国英法美日占有利地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发达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不平等地位,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秩序;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的薄弱环节俄国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体系的一统天下,出现了新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它脱离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试验。形成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经济体系并存和发达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包围、封锁和遏制秩序。这一时期的世界经济秩序可以用与凡尔赛----华盛顿体制的形成和演变相关的变化来概述, 即在现代化进程中建立在强权和霸道基础上的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这一秩序, 实际上从1919-1922年开始, 中间由于遭到1929-1933年大危机和法西斯主义侵略威胁,1939年就土崩瓦解了,只维持了不到20年时间。其后6年是战时经济秩序, 即非常时期的经济秩序,而即使在这时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发达的现代化国家, 这场战争的结局,既是民主力量和法西斯主义的较量,又是经济现代化实力的较量。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确立了雅尔塔体制时期, 这时的国际经济秩序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主流地位特别是美国的超级大国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受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强有力挑战, 以及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抗争; 而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相对衰弱和苏联的解体, 则深刻影响着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 但是并没有改变当代资本主义占主导的发展地位和经济秩序。以下概述当代世界的经济秩序。世界经济秩序的演变

 

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解体

   19439-10,美英两国代表在华盛顿集会成立关于联合小组草拟建立国际货币基金事宜, 19444月发表了联合声明。194471-22,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有44个参加筹建联合国国家的代表, 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金融合作计划的国际经济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条款》(即《世界银行》)两个附件,这两项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规定了用黄金确定货币价值的固定比率原则, 9,000多股中, 美国拥有3,175, 英国1,300,合计4,475股近占一半。由于美国拥有控制权,从而美元便成了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19451227,《布雷顿森林协定》正式签字, 正式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布雷顿森林会议是当代世界经济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会议, 它奠定了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宰的世界国际经济秩序的框架, 建立了美元的经济霸主地位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6010月起,美国接连爆发了美元危机,迫使美元汇价下跌, 金价上涨。19683,第二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国无力维系自由兑换的黄金市场,改行黄金双价制,即官价35美元一盎司黄金只许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兑换;自由市场价格随行就市,这样美元的黄金官价地位无法维持。1971年美国出现了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815, 美国宣布对外停止用美元向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兑换黄金的承诺,1219,西方十国集团达成重新调整汇率的协议,美国被迫同意把美元贬值7.89, 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 这意味着西方货币体系面临又一个危机。1973212,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19日起, 西欧共同体六国对美国实行联合浮动汇率,至此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实际上宣告瓦解,美元已失去了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货币地位。1976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的建议,197841,正式生效。它正式承认了浮动汇率的合法化,降低了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至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隔断了黄金与货币的固定联系。80年代以来,围绕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产生了多种方案,迄今围绕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斗争仍在进行。

 

3.  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兴衰

    巴黎统筹委员会全称输出管制统筹委员成立于195011日。它是西方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的、不公开对外的、没有条约的非正式国际组织, 总部设在巴黎, 简称巴统。成员国最初有美、英、法、意、荷、比、卢七国,1950年上半年扩大到挪、丹、加和西德, 1989年共17国。根据美国1952124日生效的《1952年共同防御援助管制法》, 俗称《禁运法案》,巴统成员国,凡向共产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者,均将被剥夺受美国军援、经援和财援的权利。巴统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禁止、控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战略物资、高技术产品的标准和详细的禁运清单。1952年时, 禁运项目几占国际贸易商品项目的一半。

    50年代, 巴统主要集中在确定禁运的范围和标准。在60年代巴统的限制主要集中在军事项目及与军事用途关系密切的民用项目上。1957年英国单方面宣布放弃中国差别待遇原则, 各国起而效法。巴统宣布从1958年起取消对中国的特别禁令;1966, 意大利突破禁令与苏联签定出口小汽车成套设备的合同。1970年后, 尼克松总统也七次宣布放宽对中国的禁运,这表明了美国政府对华禁运的失败。在这期间美国一方面热衷于单边和多边的战略禁运, 另一方面则逐步强调扩大贸易战略, 开始允许出口经济技术和产品, 以及有潜在军事用途的项目。1972年我国被重新划如了Y组, 表明和苏东国家享有同等待遇。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决定给予中国优惠待遇。卡特宣布将中国从Y组划出列为P组国家,可在逐项审查的基础上向中国出售军民两用产品。1981年里根政府提出对华出口的“双倍政策”即可出口为苏联两倍的政策。1983年里根政府又宣布将中国由P组,升为V组即由非敌对国家升为“友好的非盟国”。巴统对苏联采取了严厉的措施, 1989年苏东剧变以来, 巴统政策发生大幅度调整。大幅度地放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出口管制,1989年夏以后美中关系发生急剧变化, 迄今尚未完全恢复到1989年春的好时光。

    由于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906月巴统高级会议决定大幅度地放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出口管制1993年底巴统宣布结束自己的使命,其主要原因是:①西欧、日本反控制与美国控制的矛盾加深;②美国作茧自缚及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与当权集团的矛盾加深;③中国广阔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吸引力;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转向自由市场经济体制;⑤东亚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形成对发达国家市场的有力竞争力量。

 

4.  从关税贸易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是由美国、包括中国在内的23国在19471030日在日内瓦签定的一项政府间123项的多边协定,194811日起正式生效,相当于世界贸易的1/5, 这一汇总的协定称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该议定书, 宣布在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生效前临时适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由于1948年世界贸易和就业哈瓦那会议通过的《国际贸易组织宪章》,没有被某些大国批准使宪章没有生效。于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协定的缔约国到1992年共103,另有29国在考虑加入与否时,为事实上的适用国。总协定以三种方式运转:①管制政府贸易行为的多边规则;②作为谈判贸易的场所;③解决缔约国间争端与协调的机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①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自由竞争为基本原则;②非歧视原则,主要表现在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国民待遇条款。这一条款是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精神即自由贸易精神。即缔约国的贸易不受任何政治、经济、种族或意识形态之限制。最惠国原则的特点是权利和义务的多边性,待遇的普遍性,范围的广泛性减让关税的主动性和税率的稳定性;③关税保护原则,即缔约国不能采取非关税形式来保护贸易; ④促进公平贸易允许缔约国采取措施来抵消倾销行为和出口补贴造成的危害;⑤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⑥贸易政策透明原则。

    关贸总协定先后历经八轮回合的谈判, 包括1947年的哈瓦那回合,1949年法国的安纳西回合,1950-1951年英国的托奎回合,19561-5月日内瓦回合,1960-1962年月日内瓦回合又称狄龙回合,1964-1967年在日内瓦举行的肯尼迪回合, 以及1986915日起, 在乌拉圭回合,19931215日乌拉圭回合谈判委员会会议在117个国家和地区贸易代表参加下正式结束,几经修改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文件共450, 涉及关税、农产品、纺织品、反倾销、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21项内容的45个独立文件,及各类产品和服务业的减让清单。根据最后文本,工业化国家将在6年之内,减少农产品关税36,发展中国家则在10年内减少24%。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特点:由涉及货物贸易扩及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问题谈判;侧重削减非关税壁垒问题;与货币、金融和发展等问题相联; 技术性强。达成协议的主要障碍在美日欧之争, 特别是美欧农产品之争是未能达成协议的主要障碍, 同时还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1994415,包括中国在内的参加各方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正式签署最后文本和世界贸易组织协定。199511日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它意味着世界经济合作将跨入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复关谈判恢复自19876月起, 以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以减让为承诺条件, 参加多边贸易各项谈判; 以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享有相应的待遇作为基本原则。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要价过高, 迄今我国仍未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合法席位和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5.  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互组委员会的形成及其瓦解

    苏联为抗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和巴统, 19491,策划成立经济互组委员会。19494月第一次经互会上, 明确它是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国际经济组织。1950年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发表, 明确提出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瓦解, 形成两个平行而对立的市场的论断。这样社会主义平行市场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确定了。到1961年底前阿尔巴尼亚参加了经互会, 1950-1978年间民主德国、蒙古、古巴和越南先后参加,后来发展为世界性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一些对苏友好国家以观察员身分参加。随着苏联霸权扩张的发展, 经互会逐渐成为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1971年经互会通过了经济一体化综合纲要,强调国际分工、一体化和专业化与协作。由于苏联经济实力的削弱和苏东危机的发展, 19916月经互会会议正式宣告解散, 社会主义市场不复存在。

 

6.  冷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新变化

    90年代以来随着美苏两极体制的结束, 世界经济秩序发生了深刻而尚未定型的变化。旧的格局被打破, 新的格局正在酝酿和形成的过程之中, 这是冷战结束后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势。一方面发达资本世界为主体的全球经济秩序的进一步明朗,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南北经济、亚太经济和欧洲经济、多元经济秩序在酝酿和演变中。

 

研究热点评介

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70 年代以来我国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增多。普遍强调它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80年代以来论题涉及改革西方货币制度问题。围绕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产生了多种方案,其中有1985年发达国家十国集团的《国际货币制度运行报告》,主张对现行制度不作重大改变;同年8,发展中国家24国集团的《国际货币制度的运行和改进的研究报告》,主张进行重大的改革。

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经济理论的评价   

前已指出,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①一书中提出了这一理论。它对苏联东欧国家以及其它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现代化进程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苏联东欧的解体对这一理论的评论更加深入。

关于关贸总协定和中国的复关谈判受阻的讨论   

我国学术界对关贸总协定的重视和关注是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事,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复关谈判, 90年代以来达到高潮。普遍重视关贸总协定在世界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对中国进入世界市场的特殊作用。中国复关谈判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以减让为承诺条件, 参加多边贸易各项谈判; 以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享有相应的待遇。强调及早于我国有利论者认为它:①从政治上说,入关将大大增强中国在世界事务, 特别是国际贸易方面的发言权;②在对外贸易关系方面,入关有利于在参与制定国际贸易法规中发挥我国的影响;③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谈判地位。认为入关对我国不利论者强调①在外贸体制特别是进口体制上, 将有一个适应过程,特别在降低关税水平和减少进口管理的行政干预上。②对国内产业和市场产生冲击。③对国内社会经济等综合承受能力提出挑战。由于美国等少数国家的阻扰, 我国未能在19941220日日内瓦谈判结束时达成在中国年内复关的协议。

    美国阻扰中国在年内复关①经济上看, 它既是基于超级大国的美国凭借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想利用中国迫切要求复关的强烈愿望来最大限度地捞取有利于美国的实惠; 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美国某些利益集团贸易保护的需要来限制中国一些产品打进美国市场。②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1994526日克林顿总统宣布延长对华最惠国待遇,并决定将人权问题同最惠国待遇脱钩,它为中国的顺利复关排除了一大障碍。然而主张高价索取者也大有人在;1994年秋在美国中期选举中,民主党在州长和众参两院选举中惨败后, 美国在对华贸易政策上显示出强硬立场的变化。③从深层上考察, 还出于维护某些大国经济霸权的全球战略考虑。

    至于美国阻扰中国复关影响是人们讨论的另一个问题。对美国来说从长远看在中国这个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广阔市场上, 将削弱美国的竞争力。在这个跨世纪经济和科技竞争新时期, 人们看好亚太市场, 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具有活力的中国大市场。美中贸易健康发展应该是面向21世纪, 互利互补, 促进共同发展, 美国的阻扰态度到头来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当前看, 中国复关受阻将直接冲击着发展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斯大林著:<<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

 

的美中贸易。其实,中国的不少工农业和日用产品在美国占有广泛的市场,成为社会经济生活所不可或缺的, 并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中国的大量廉价商品在美国市场占有一定地位会有利于美国的消费者节省不少开支而有不降低生活水准; 会有利于美国通过膨胀率的降低; 复关受阻必将对美国商界的直接对华投资带来不利影响。美国指望阻扰中国复关而不自食其果是一厢情愿的。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见解    这里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发达国家的新格局观。美国承继扩张主义传统, 从布什到克林顿高唱由唯一超级大国美国起领导作用并推行美国式的国际化和美国式价值观的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日本意在巩固超级大国地位, 主张建立由美日联合领导世界潮流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德国则主张美、欧、日的伙伴关系, 推行以德国为核心的欧共体模式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法国强调建立一个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多极世界格局。英国既强调美英合作又宣称美欧联盟。第二种是发展中国家的新格局观。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和政治旧秩序中, 长期处于受欺压、剥削、掠夺和控制的地位, 它们受到不公正、不平等、不民主的待遇, 强烈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坚决要求建立公正、平等、和平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1993年在雅温得召开的77国集团会议强调发展中国家共同团结, 争取建立一个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三是中国政府的新秩序观。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括了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准则, 符合联合国宪章, 能够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服务、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服务、为做邻右舍服务。互不干涉内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国际新秩序的核心, 借鉴必需尊重各国独立自主和符合本国国情; 各国人民有权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 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础。平等互利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建立主权平等、公平合理、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上的主要体现。

    关于冷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新变化    人们对经济秩序的变化有着各种不同的推测。这里涉及制约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的因素。例如:有的认为独联体的前途和俄罗斯的经济前景仍然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它涉及作为一个大国的力量对世界格局影响的深度; 有的认为德国在统一后的发展势头和走向及其在欧共体中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有的认为日本经济大国的政治走向对东亚和世界局势还不是一个稳定的因素; 有的认为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仍在酝酿之中;有的认为整个东欧特别是前南斯拉夫动荡不定, 对欧洲安宁和力量对比带来难以确定的影响; 还有的认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民族矛盾尖锐, 局部战争的不断以至扩大, 成千上万难民流离失所, 对世界格局带来困扰;至于第三世界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加贫困化, 南北矛盾更加突出,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世界格局同样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也是人们关注的课题。至于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上升, 东亚经济区地位的显要以及多元格局、多层次格局将是发展趋势的主流都是比较认同的。

 

进一步研究建议

   第一, 加强对20世纪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整体研究。由于世界现代史领域的研究着重在国际政治秩序、二战前、二战后的考察, 并且在时限上把现代史的开端定于1917, 这些对从世纪角度研究不足不无影响。加强世纪的整体研究就要重视比较研究, 包括和19世纪经济秩序的比较, 20世纪政治秩序的比较, 20世纪两大社会制度对经济秩序影响的比较, 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的研究的比较。

   第二, 加强对南南经济关系、南北经济关系的研究。这一课题自80年代以来越来越为学者们所重视。它对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影响, 21世纪的和平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 加强对冷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走向的研究。这一课题不只是研究现状学者们跟纵考察的重点, 也是我们当代世界史学者将史、论和现实相联系作回顾与展望研究的重要内容, 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四, 继续注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力量消长的研究。它无疑对跨世纪的 国际经济秩序有着重大影响。

   第五, 重视对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纪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苏东解体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前苏联对20世纪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发展对跨世纪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的。

   第六, 加强世纪末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崛起的研究。这是影响国际经济秩序变化的一个新的因素, 尤其是东亚经济的连年迅速发展。

 

中文参考论著选目

1. 世界经济秩序概述

钱俊瑞著:<<世界经济与世界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钱俊瑞主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纵横谈>>,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

[苏联]费·米·布尔拉茨基、维·叶·齐尔金主编:<<当代的经济体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钱俊瑞著:<<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探索>>,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

钱俊瑞主编:<<世界经济慨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

[苏联]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三联书店。

[]阿兰·C·格鲁奇著,徐节文等译:<<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乡著:<<纵横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

汪尧田主编:<<国际经济合作>>,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

刘国平等著:<<当代两种制度国家经济关系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加尔布雷思、[苏联]缅希科夫:<<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和平共处——从痛苦的过去到较好的未来>>,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等译:<<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

陈德照:<<不平衡发展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格局变化>>,世界经济,1990年第8期。

程极明:<<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及其矛盾>>,江海学刊,1990年第3期。

储玉坤:<<变化中的世界经济将出现何种格局>>,世界经济研究,1990年第1期。

储玉坤:<<二次大战后各国实力对比的消长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

郭传玲:<<现阶段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现代国际关系,1990年第4期。

姚廷纲:<<九十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黄苏:<<90年代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新格局>>, 世界经济,1991年第6期。

李俊江:<<论九十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趋势>>,亚太经济,1991年第3期。

施学光:<<论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及世界新格局>>,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1年第10期。

韩石:<<论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和发展趋势>>,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李琮:<<世界向多极化转化时期的西方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1993年第1期。

陆建人:<<从“大西洋世纪”走向“太平洋世纪”:崛起的亚太地区将改变世界经济新格局>>,现代企业导

  刊,1993年第7期。

姚为群:<<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趋向>>,开放导报,1993年第2-3期。

林进成:<<论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世界经济,1994年第12期。

钱能欣:<<关于‘欧洲衰落’与‘太平洋崛起’的思考>>,世界经济,1994年第10期。

郭金林:<<论世界经济新格局>>,湖北大学学报(武汉),1995年第3期。

黄素庵:<<世纪之交西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国际问题研究,1995年第1期。

  :<<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重大变化>>,经济学家(成都),1995年第1期。

 

2.  布雷顿森林会议

陈向东等:<<“布雷顿森林”以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研究,1986年第6期。

刘生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地位>>,世界经济,1992年第6期。

王在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 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

王在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霸权稳定”论的历史辨析>>,1992年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赫逢来:<<国际货币关系导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编译:<<世界银行重要文件资料汇编(1994增订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

戴乾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金融研究动态,1980年第1期。

马之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性质和作用>>,世界经济,1980年第7期。

潘天顺译:<<对世界银行体系的新挑战>>,经济资料译丛,1980年第2期。

陈彪如:<<国际货币体系的最新发展>>,世界经济,1982年第4期。

胡景镛:<<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发展趋势>>,广东金融研究,1982年第3期。

刘舒年等:<<试论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前景>>,国际贸易,1982年第6期。

甘培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四川金融研究,1985年第1期。

钱荣坤:<<略论目前国际储备制度的特点和改革的前景>>,国际金融研究,1985年创刊号。

王巍:<<论世界金融结构的变革>>,世界经济研究,1987年第3期。

吴富林:<<论国际货币与货币的国际化>>,经济学家,1991年第2期。

陈亚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研究,1992年第3期。

傅梦孜:<<国际金融格局变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国际经济合同,1992年第4期。

  :<<试析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新特征及其成因>>,国际金融研究与实践,1992年第3期。

郭欲生:<<正确认识国际货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经济研究资料,1993年第9期。

刘崇仪:<<国际货币体系:现状,改革与前景:<国际货币体系论>>,经济学家,1993年第6期。

马君潞:<<国际浮动汇率制度的20>>, 南开经济研究,1993年第5期。

吴富林:<<论国际经济秩序中的货币关系>>,学术月刊,1993年第11期。

丁宝文:<<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 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2期。

李惠汾:<<对国际金融体系构造的再认识>>, 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刘振芳:<<论金融国际化的历史趋势>>,国际金融导刊,1994年第3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五十年>>,国际金融研究,1994年第9期。

 

4.  关贸总协定

赵维田:<<论关贸总协定的国民待遇条款>>(上、下),国际贸易问题,1992年第11, 12期。

金祥荣:<<关贸总协定的“灰色区域”:自愿出口限制的保护机制及其经济效应>>,国际贸易问题,1993年第12期。

  :<<贸易集团化与关贸总协定的原则>>,世界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刘瑞芝:<<贸易保护主义与关贸总协定>>,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孙南中:<<关贸总协定的运行机制>><学海(南京),1993年第6期。

金 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体制下的反倾销问题>>,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张汉林、宋静:<<美、欧共体和关贸总协定反倾销措施的比较研究>>,国际贸易问题,1994年第5期。

程定华:<<世界历史的选择,一体化进程的召唤: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历史作用>>,世界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

5.  乌拉圭回合与中国复关问题

沈柏年主编:<<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地位的影响和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程虹、窦梅编著:<<关贸总协定——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

崔大沪:<<关贸总协定与中国——机遇与挑战>>,世界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乌拉圭回合与美谈判中有关知识产权问题>>,世界经济研究(),1992年第2期。

李岳云:<<恢复关贸总协定席位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世界经济,1992年第11期。

李仲国:<<关贸总协定和我国对外贸易>>,国防大学学报,1992年第11期。

刘建中:<<关于我国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几点思考>>,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6期。

鹿世明:<<我国重返GATT的利弊分析>>,国际经济问题探索,1992年第6期。

钱宗起:<<重返关贸总协定与我国的经济贸易>>,国际经济探索(广州),1992年第6期。

秦泗美:<<关贸总协定与中国>>,青年工作论坛(济南),1992年第6期。

佟家栋、焦健:<<中国重返关贸总协定中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思考>>,南开经济研究,1992年第6

薛荣久:<<关贸总协定与中国经济>>,对外经贸大学,1992年第6期。

来忠信、钱有青:<<中国纺织品贸易与关贸总协定>>,了望,1993年第3期。

  :<<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问题探讨>>,长白学刊(长春),1993年第1期。

王玉平:<<试论关贸总协定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国际经贸探索(广州),1993年第2期。

王昭熙:<<恢复关贸总协定地位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国际经贸探索,1993年第4期。

  :<<关贸总协定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1993年第1期。

薛军福:<<关贸总协定入关后中美最惠国待遇问题探讨>>,学习,1993年第3期。

边永民:<<关贸总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给中国的启示>>,国际贸易问题,1994年第6期。

何宁、洪晓东:<<服务贸易——乌拉圭回合的新议题>>,国际贸易,1994年第5期。

蒋国庆:<<复关与我国外贸改革与发展>>,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林世敏:<<刍议关贸总协定与我国经贸体制的改革>>,广西师范学院(南宁),1994年第2期。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1994528日散发<<克林顿总统宣布决定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总统召开记者招待会>>

穆月英:<<关贸总协定与我国的农业发展对策>>,经济问题(太原),1994年第9期。

任泉、盛宝良:<<乌拉圭回合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世界经济,1994年第7期。

申建军:<<中国与关贸总协定>>,张家口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

王廷惠:<<乌拉圭回合最终协议的主要成果及利益分配>>,世界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魏 民:<<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果及其影响>>, 国际问题研究,1994年第2期。

薛荣久:<<关贸总协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漫谈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国际贸易问题,1994年第3期。

张庆珍:<,重返关贸总协定(GATT)对我国国际发展的影响和对策>>,山西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郑成思:<<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中的知识分子产权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第2期。

 

6.  世界贸易组织

  :<<GATTWTO>>,财贸经济,1994年第12期。

佟江桥:<<关贸总协定的接班人:世界贸易组织(WTO)概览>>,国际经贸研究(),1994年第3期。

蔡保兴:<<试论WTO与美国>>,安徽商专学报,1995年第1期。

刘光溪:<<多边贸易体制运行的新机制: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问题,1995年第4期。

 

7.  巴黎统筹委员会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614-630,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

黄志平编著:<<美国巴统是怎样进行出口管制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出版社,1992年。

 

                              (黄安年撰稿)_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09004.html

上一篇:立冬漫步天通苑小学周边(2023.11.08)
下一篇: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和环境保护【主编黄安年 1996.4】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