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王酉梅学长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2年9月3日发布(第30835篇)
8月17日去北师大听到王酉梅、陈曦文夫妇身体不好的消息;昨天去北师大则听到王酉梅学长已经离世的消息,感到很悲哀。王酉梅学长毕业于1956年,陈曦文学长毕业于1957年,在大学学习期间王酉梅曾任团委书记,而我则任团支部书记因为结缘。59年一次运动中听说他主动向党交心遭致厄运,被调到图书馆从事行政工作,然而他一直以乐观平和心态应对,令人倾佩。1966年秋,我和酉梅兄和袁名敦三人被造反派勒令进图书馆学习班,为红卫兵大串联打扫卫生,这样我和酉梅兄又在一起共事几个月,那时谭厚兰的“革委会”勒令我在一天之内从原来住在四合院西楼一楼113室(18平方米的单间,没有厨房,炉具放在楼道的走廊里,厕所是公共的。四合院西楼是座筒子楼)的搬住到工四楼一门四楼9号的三家合住的小北屋12.6平方米里,多亏有酉梅兄帮助。
80年代中期,酉梅兄在美国访学期间带回了一套1801-1906期间中美关系缩微胶卷献给学校图书馆,对于研究中美关系很宝贵【见由我组织编写的《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中的十四缩微胶卷(中美外交档案)】这要感谢酉梅兄的奉献。曦文学长是老吕在广州中学读书时的同学。曦文学长及家人节哀。
在北师大校园里,我们偶尔见到王酉梅、陈曦文夫妇,他总是乐呵呵的心态,实在不易。王酉梅是个难得的人才,实在为他惋惜。顺便到附文《叶如协,伍步良学长伉俪:拳拳学子心, 悠悠母校情》,叶如协,伍步良在校时我们都很熟悉,叶如协学长时王酉梅后的团委书记。对于他们两人离开北师大显得很神秘,很长时间没有他们的音讯,附文回答了人们的疑惑。文中提及“叶学长的老家广东台山是著名的侨乡。他的祖父和父亲早在前清时代即远赴重洋到加拿大做劳工,逐渐全家族都在北美定居,因此叶学长和伍学长退休时就选择了移居加拿大。”引起我的特别兴趣,如果叶如协学长能够在家族史乃至加拿大铁路华工史上提供一些原始资料或信息不胜感谢。
********************
第二次搬家是1966年时政治气氛极其恶劣,我一度“以修正主义苗子”“学校红人”的身份进了三个月“学习班”和蒲安修(彭德怀夫人,时任学校附校办公室主任)等人一起“劳动”,并被谭厚兰的“革委会”勒令在一天之内搬住到工四楼一门四楼9号的三家合住的小北屋里,记得当时同在“学习班”的王酉梅(他曾在历史系工作,时在师大图书馆工作)帮忙搬家,小北屋的面积约12.6平方米,厨房和厕所均在9号门内由三家合用,虽然住房面积小了不少,但是毕竟不是集体宿舍,使用厨房和厕所比捅子楼要强,1968年岳母来小住,小北屋没法住,只有向学校房产处申请借住在对门的一间小北屋内与人合住。当时我早已是“逍遥派”所以借房没有障碍。(摘自《记在北师大的六次搬家》,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3月23日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00.html)
*************************
校友风采丨叶如协,伍步良学长伉俪:拳拳学子心, 悠悠母校情
2019-12-13 117
叶如协学长原籍广东台山,幼年随家人移居香港。伍步良学长在香港出生。1951年,两人分别从香港和澳门回广州升学;1953年同时考入北师大历史系。1957年毕业时,两位学长都被分配留校工作。1960年,他们一同回香港探亲并最终留在香港结婚,生活和工作。1994年退休后,移民加拿大,现居多伦多。
幸福的一家
访问中,两位学长回忆在北师大学习、工作的七年,虽然时间不算长,却是一生学习、锻炼,成长的最关键阶段。在学期间,叶如协学长曾担任班长,特别热爱体育运动,是学校篮球队和田径队的队员,也曾任过学生会军体部长等职。留校后,叶学长任世界古代史助教;伍学长则在世界近现代史教研组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都表现积极。据历史系同届校友、首都师范大学退休教授陈曦文回忆说:“伍步良学习很刻苦,人缘好,学习也很好。”当时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现北京景山中学荣誉校长贺鸿琛评价叶如协“政治好,人品好,业务好,是一位优秀的人才”。
重回香港,可以说是叶、伍两位学长人生经历的另一转折。在那里,他们幸运地避过了20世纪60年代席卷全国的一场浩劫,得以平稳地生活。然而当年的香港,是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经济上亦未有大的发展,两位学长在国内的学历和工作经验,不但不被承认,反而受到歧视,难以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结果他们进人香港一家较小型的银行做文员。改行后,困难不少,几乎要从头学起,在没有电脑,计算机亦未普及的年代,计算主要用算盘,他们便学习珠算,学用算盘;学英文打字,学中文打字,还学习入账机的基本操作。又因英语是官方语言,一切文件以英文为准,他们早晨要早起,利用上班前的一小时找老师补习英文,晩上还要上夜校进修英文,会计、商业知识等,由于银行里人手较短缺,经常要加班加点工作。叶学长最初几年所在的部门,都是工作时间特别长的,往往等到下班时,夜校已放学了,只得利用深夜时间自修。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克服困难,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已能较好地完成银行内的工作,而屡获加薪晋升。在银行服务了34年,叶学长由刚入职时的晋通职员全退休前几年成为该银行的高级经理。伍学长则断断续续在银行及股票公司工作,主要是照顾家庭,可以告慰的是,如今三个女儿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并保持勤俭的传统。伍学长深有感触地说:“这段北师大姻缘给了我们一个和谐的家庭。”
叶学长的老家广东台山是著名的侨乡。他的祖父和父亲早在前清时代即远赴重洋到加拿大做劳工,逐渐全家族都在北美定居,因此叶学长和伍学长退休时就选择了移居加拿大。
离开北师大已经几十载时光了。囿于环境,两位学长难与旧日同窗联系,对母校的信息也知之甚少。然而,对母校的记忆,对母校的怀念,一直萦绕心中。他们深深感受到,在建国初期,能入读有名的高等学府,是何等荣幸。北师大校风严谨认真,勤俭朴实;老师们诲人不倦,既传授知识,又教导学生为人为师之道;同窗学友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关心和支持,共同建立友情。母校七年的学习和工作,给他们的教育和启迪,终身受益。为此,自90年代退起,两位学长即考虑如何回馈母校,以表达他们心中深深的感激之情。
改革开放和港澳回归打开了各地交流的局面。2001年,同系同届学友王酉梅,陈曦文夫妇与叶如协,伍步良学长夫妇在澳门会面了。说起来,他们的认识是很有缘的,陈学长与伍学长是在澳门的初中同校同学,在广州念高中也经常联系,王学长去澳门也是在她们的母校工作。两对北师大夫妇久别后相逢,喜悦之情,自不待言。叶,伍两学长得知母校正筹备庆祝百年校庆,更是兴奋,为了表达对母校栽培的一点心意,叶学长和伍学长向学校捐款五万美元,由校友会安排,用于北师大百年里程碑、重铸校钟,“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友名录”的编纂印刷等,并支持在艺术与传媒学院修建“何思敬讲堂”。
学校办公室主任、校友总会秘书长田辉(左一)看望来访时的叶如协和伍步良学长
据陈曦文学长介绍,叶如协、伍步良学长夫妇为人很低调,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从不张扬,为母校做的贡献也不求留名。通过采访,我确实能够感受到,两位学长非常的谦虚谨慎,是只求奉献,不问索取的人。叶如协学长说:“关于捐款,本想用 ‘五七届校友’的名义进行,后来还是依照校友会老师的意见改具实名。”后来,两位学长还继续为“寸草报春晖”,“启功教育基金”、“钱媛教育基金"和“白寿彝学术发展基金”捐款近30万元。除此以外,两位学长还通过香港校友会向北京2008年奥运场馆建设进行了捐款。
2002年,叶、伍两位学长达成了多年的夙愿,从加拿大回到北京,参加了母校庆祝建校一百周年的庆典。踏入阔别多年的校园,面貌一新的情景,母校建设的辉煌业绩,都令他们欢欣鼓舞,与昔日恩师及同窗学友的畅叙更让他们开怀,两位学长衷心祝愿母校在新的世纪再创辉煌。
谈到对师大的感受,叶学长和伍学长都表示对师大最深刻的体会是“做人民教师很光荣”。回想中学毕业时,同学们响应国家号召,要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纷纷报读北京师范大学,叶学长和伍学长在广州就读的两所中学共有36名毕业生考入北师大,决心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毕业时,同学们又争取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不少同学到了边远地区,在艰苦的环境下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人才。在百年校庆的同学聚会上,两位学长获知除了他们两人以外,其余学友都一生坚持教育工作,还有多位荣获优秀教师的称号,令人敬佩。叶如协学长特别提出了对学校发展的希望,他说:“学校在走向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北京师大在师范教育方面的传统特色和优势”。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伍学长还告诉我说:“现在师大的规模发展了,有很好的环境,很好的设备,来这里学习的同学,更有条件发挥做人民教师光荣这一传统,做教师固然要付出辛劳,而桃李满门的满足感就是最好的回报。”伍学长这一认识与我校目前师范生发展目标殊途同归。
阔别母校多年,已逾古稀之年的两位学长对母校的感情依然是那么的强烈,他们对母校的那份特殊的感情在激励着我们。“拳拳学子心,悠悠母校情”,她不会随空间的转换而阻隔,不会随岁月的变化而流逝,因为我们都心爱着这位养育过我们的“母亲”——北京师范大学。
——摘选自《辉煌的报告》/文:海峰
https://xyh.bnu.edu.cn/xyqf/xyfc/da1b35993b5942eea98c31365e10e2da.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