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年前的巴尔的摩、马里兰、华盛顿、纽约之行(1991.3.21-4.2)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2年5月17日发布(第29924篇)
31年前的1991年3月21日-4月2日,我有一次自纽约州府奥伯尼前往巴尔的摩、马里兰、华盛顿和纽约,并返回奥伯尼之行,这也是我1991年在美国为期一年的访学期间的第一次美东之旅,得到了在美国的学界同行和北师大历史系1977届毕业生留美同学和中国留美历史协会的相助,深切感受到北师大人和中国留美学生在美国的凝聚力。根据记忆和当年记事片断对这次出行作如下整理。
我当时所在的访学单位是SUNYA at Albany,即位于奥伯尼的纽约州立奥伯尼分校,主要从事美国移民和社会保障史研究,时我任中国美国史学会秘书长和北京市历史学会秘书长,我的住地在市内的Homestead Ave 147。1991年3月21日上午10时,在奥伯尼的唐林(北师大历史系系主任唐赞功的女儿)开车来接我,并送到奥伯尼的Greyhound Bus Station(即灰狗长途车站)。11时,我由奥伯尼乘车前往巴尔的摩,12时在新泽西稍停,13:40分到达纽约, 15:00-19:00由纽约继续前行驶向巴尔的摩,途中在纽沃克等地停留。傍晚抵达巴尔的摩Greyhound Bus Station时,黄可行、贾宁夫妇已在汽车车站等候接我到他们的住地。当晚可行、贾宁以新鲜鱼虾和青口白菜粉丝鸭汤热情接待,我们促膝长谈到深夜12时就寝。黄可行、贾宁夫妇是北师大历史系1977届毕业生,80年代初他们克服困难先后来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和政治学博士学位,实属难能可贵。(2月5日我到美国奥伯尼后即和黄可行通信, 2月23日12:00-12:15接贾宁、黄可行长途电话,3月2日又收到黄可行、贾宁来信,热情邀请我方便时去他们那里小住。3月14日他们再次来信,我即时复信并于当晚11:03-1:09和黄可行通电话,商定行程)。
3月22日上午早饭后黄可行、贾宁驱车陪我们参观巴尔的摩内港、巴尔的摩大学、麦克亨利堡及广场、市容。下午参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含开放的计算机房,以及在里弗农广场的华盛顿纪念碑(建于1815年,高62米)和麦克亨利堡保卫战纪念碑、1812-1814年战争纪念碑、拉斐特将军纪念碑、美国内战纪念碑等。在吴遇博士家(武汉大学历史系吴于廑教授的公子)作客,满云龙(北京大学历史系1977届毕业生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及其夫人作陪,共进晚餐。7:00-10:00在巴尔的摩的体育馆一起观看了中国女排对阵美国的友谊赛,结果1:3失利。当晚10:30-凌晨2点和黄可行、贾宁继续聊到深夜。我在巴尔的摩逗留的时间虽然很短留下印象十分深刻。我在2005年出版的《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一书中有一篇“写新中国一代中国留美学生的自强不息”散文中专门提到黄可行、贾宁夫妇,文中写道:“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北师大历史系学生(一般称1977级)58人中,先后赴美留学、进修的就有十五、六人,我作为他们毕业前两年的任课教师与兼职班主任,和他们有着较多的联系和交往,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就和他们中的11人有着联系。同时我作为研究生导师兼任研究生班主任又和历史系的世界史研究生有着多方面的沟通和了解,他们中又有10来位先后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留学。一些校内外学生听过我讲授美国史课程的同学中也有二三十人到美国留学,我们在美国有不少联系,有的还见了面。通过相互了解、交流和接受我的录音采访,对于新一代留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我也有了具体而深切的了解。
20世纪80年代初,自费留美比起公派留美要困难得多,公派留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在当时也极少有77级毕业生的份。年轻学生要出国留学或者以优异成绩取得美国的全额奖学金,或者有美国亲友的赞助,到美国后靠勤工俭学维持生计和学业。此外,还会遭遇人才管理机制上设置的障碍。北师大77级学生H君在修完学业课程的情况下,毕业前夕申请自费赴美国留学,就遭遇过这样的麻烦。好不容易获准自费出国,他的姑母提供了邀请和最初的赞助,但是到了美国后一切需要自力更生。他为学习、为生计,勤工俭学,什么困难的活都要干,同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坚持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不久他在北师大的同班未婚妻J君也来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两人共同奋斗、克服困难先确保一人取得博士学位再争取另一人也拿下博士学位,两人日以继夜地工作和读书,几乎没有一天不到凌晨才休息,为了双双取得博士学位,他们商定推迟他们渴望有自己小宝贝的计划。1991年3月21-23日,我去巴尔的摩他们的住地看望,看到他们比在国内时要消瘦得多的身躯,但是显得更加坚定和成熟,他们向我详细叙述了在美国的艰辛和创业。我了解到J君终将很快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而且参加有几十个人竞争的一所高校的研究职位,很有可能取得这个职位。
2000年4月19日上午我在美国又和H君通了一个长电话。这时,他们不仅早已双双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且都已经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J君以教授身份在艾奥瓦一所高校的主持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工作,这和她的专业方向很对口。H君要在同一学校谋得专业对口的工作并非易事。他还是喜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也终于也在离住地有近两个小时路程的一所高校任教。学校校长对他很器重,每周教三门课程(东亚政策导言、太平洋地区中日外交关系比较研究等),完全是亚洲国际关系的领域。他的课程也很受学生欢迎,每门课程报名人数在10人以上,但是他本人并不希望超过10人,因为那样容易构成对别人的“威胁”而招致某些人的“注意”,H君说,这也怪,当你对他人没有构成威胁时,即你是一个弱者,会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帮助,而一旦你显示了实力,人们就另眼相看把你当作很厉害的竞争对手了。他在学校里负责亚洲事务的国际交流,因为中西部地区学校对于和亚洲地区打交道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于亚洲并不大了解,又怕和亚洲人打交道,所以找他这位亚裔的博士来打交道。H君现在主要联系日本和韩国,搞校际交流,日韩学生比较有钱,相互对等交流问题不大,学完后一般回国,而中国则比较困难,所以也不愿意找这个麻烦。原来他在学校里是兼职,后来校长找上门来给他全职,并给他一套四居室住房,自己只要付月租费150美元,一个星期只要去两次就够了,虽然去一次单程要两个小时,但是毕竟有自己安排的时间,所以比较安心。他还谈起一年多前是在离家开车一个小时的移民公司工作,老板是越南退伍将军,有一帮人马,组织难民咨询和救助工作,老板看重他的学历,待遇优厚,但是要每天座班十个小时,不大自由,而且所接触的人物均为下层无业人员,有的吸毒,有的酗酒,有的有家庭暴力行为,他们申请难民待遇,每月领到1000多美金,而家里却是超大的宽银幕,各种条件很优厚,出门有高档汽车,根本看不出怎么穷,但是照样吃资本主义的大锅饭。那帮人还结伙,有黑社会背景,但是老板不怕,而自己受不了这个。难民中什么人都有,亚洲的,乌干达的,还有不少是波斯尼亚的穆斯林,妇女更惨,在波黑被塞族士兵强奸,在家里被丈夫殴打。所以他并不愿意多接触这些人,终于辞去了公司的工作而在学校任教。由于他和移民局经常打交道,我问他如果移民局对申请信迟迟不理,推说没有找到申请材料怎么办?H君认为光写信并不管用,要直接去那里一次,最好是在星期一,因为那时人少忙公务,到移民局问迄今没有答复怎么办,他如果答复:“你等着吧”,你得记住这句话,并且记住你去移民局的日期和时间及接待人员的工作号码就放心好了,如果他三年不通知你,你尽可住他三年,因为这和按照移民官员的回答在美国等待的时间一致。看来H君有着从事移民事务的实际经验,他的建议值得参考。他们直到38岁时才有了第一个小宝宝,现在已经两个了,全部自己带,双博士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十分美满。在美国近20年的艰苦创业终结硕果,不能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相关。”(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19-320页)
在美国近代历史上, 巴尔的摩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现当代美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依然有着难以替代的优势。它位于切萨皮克湾顶端西侧、帕塔普斯科河口附近,西南距华盛顿仅60多公里,是美国大西洋岸的重要港口,马里兰州的最大城市。1811年这里建成了通往内地的国家公路;1827年2月28日美国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公司成立,1828年7月4日铁路破土动工,1830年5月24日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首段13英里线路通车。这里的火车头历史博物馆,是美国唯一保存最多的各种火车头的地方。
有资料介绍“早在1785年,约翰·道耐尔船长驾驶的‘派拉斯号’就从广州起锚,把茶叶、瓷器和绸缎运往巴尔的摩。此后,巴尔的摩港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客户提供便捷、安全和优廉的服务。巴尔的摩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在1833年著名的‘安·麦金号’巴尔的摩快帆船下水航行时飞速发展,‘安·麦金号’快帆船在频繁地往来于对华贸易之间,使美国的海上贸易闻名全球。今天,巴尔的摩市仍保留着一个以‘广州’命名的区域,它见证了巴尔的摩和广州这两个友好港口的悠久历史。”
在1812-1814年第二次对英战争期间的后期,华盛顿、巴尔的摩一线战局吃紧。1814年8月24日麦迪逊政府仓促放弃首都,撤退到弗吉尼亚山区,24-25日间,英军占领华盛顿,放火烧毁国会大厦和白宫,及除专利局以外的重要公共建筑物,以报复对美军年前破坏约克郡的行为。25日夜英军撤出华盛顿向巴尔的摩进发。9月12-14日,英军袭击巴尔的摩地区在附近的麦克亨利堡遭到了美军的顽强抵抗,迫使英军放弃对巴尔的摩进攻,这时正在这里的年轻的美国诗人和艺术家弗朗西斯 斯科特·基在英军的拘留营里谱写了一首著名的歌曲《星光灿烂的旗帜》,美国国会于1931年3月3日将这首歌曲定为美国的国歌,原稿还保留在马里兰历史协会。(参见《巴尔的摩散记》黄安年文 2007年7月7日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4257.html)
下一站是23-24日参加在马里兰大学举行的一次移民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前和美国俄亥俄州立莱特大学的袁清教授和中国留美历史学家协会洪朝辉先生(马里兰大学历史学博士)有过多次书信和电话沟通。(2月5日9:50-10:00和袁清教授通了长途电话,17日16:45-53 袁清来长途电话, 3月4日晚袁清来长途电话;14日、17日来长途。2月5日给洪朝辉写信, 19日洪朝辉来长途电话,25日接洪朝辉来信并回信,3月2日洪朝辉来长途40分钟;3月7日12:30-13:20洪朝辉来长途电话,15日10:0-10:15来长途)。
3月24日,早8:00-8:50 早点在一起聚餐聊天的有田汝康、章开沅(1926年7月8日-2021年5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袁清、洪朝辉。9:00-10:30参加一个小组讨论(变化中的美国对华移民政策)并做评论, 10:45-12:30又参加了另外一组讨论会。13:00-14:00工作午餐期间,我作为顾问,参加了中国留美历史学家协会组织的回国十人讲课团的会议。15:00-21:30 在洪朝辉家继续学术和工作餐,期间和在纽约法拉盛地区的吴萍(系北师大历史系77届毕业生,毕业后留学美国读博,2月16日和吴萍通电话, 23日吴萍来长途电话)通长途电话。21:30-12:00到攻读博士学位的杨志国公寓(1977届北大历史系毕业生)住宿,并和在美国攻读学位的彭小渝夫妇聊天。
3月25-26日两天为参观游览华盛顿之行。3月25日早上陈兼(1991-1994美国中国历史学家协会副主席,美国历史学博士)开车送我到DC Union Station 乘车到美国历史博物馆,参观博物馆、非洲馆、亚洲馆见到了南开大学冯承柏教授(时为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并和冯承柏共进午餐,下午接着参观历史博物馆; 午后接着参观美国国会、美国国会图书馆、杰斐逊纪念堂,和华盛顿樱花丛,晚上7时回到杨志国住地,吃饺子,8:50-12:00许和杨志国、彭小渝继续聊天。
3月27日-4月2日为我的纽约之行。
3月27日上午告别彭小渝和杨志国, 王其文送我到Union Station, 10:50到Wash Ave 2001联系学术事宜,送交学术文章, 再步行到Union Station,浏览华盛顿市容。13:00到Greyhound Bus Station乘车到NYC(纽约市),途中15:40-21:40在威灵顿站汽车抛锚6个小时,严重延误行程,直到凌晨1:10才抵达NYC, 吴萍、王大一夫妇来接, 到他们家后刘子安(1977届北师大历史系毕业生,此时在美学术访问,住纽约法拉盛地区)已等候多时,接我住他那里(在附近的108街48门3号)。凌晨2点入睡。
3月28日上午9点前和阮莉(我的北师大历史系大学同学阮宝德的女儿,2月25日9:40-10:00和阮莉通电话,3月11日来电话, 3月14日来长途, 15日9:45-10:00再来长途)、王希(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通话未接通。9:00-18:00刘子安陪同我参观纽约市容,含第42街、百老汇、帝国大厦、联合国大厦,中午在联合国大厦小息, 下午继续逛42街,15:30到中国驻美纽约总领事馆办理我的延期签证手续, 16:00-17:00游览中央公园, 6点回到刘子安住地。18:30-18:50阮莉来接,到法拉盛一家中餐馆就餐, 22时阮莉友人送我回刘子安住地。22;30-22:50 和莫亚平(3月9日20:55-21:04 莫亚平来长途电话)、彭广扬(《世界日报》记者)通电话。
3月29日8:45-10:30 彭广扬驱车来接我去参观《世界日报》编辑部和印刷厂,世界书店,参观法拉盛地区的犹太区、朝鲜区(韩国),饮茶。11:00-18:00到哥伦比亚大学,王希接待,共进午餐,参观法律系,东亚中心图书馆后,回到刘子安处。晚上22:30 和彭广扬通电话。其后彭广扬在刊物上撰文专门推荐我编写出版的三卷本《百年来中国美国问题书目(1840-1990》出版。
3月30日9:00—16:40 去42街,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市公共图书馆,中央公园, 18:00-23:20在王大一、吴萍家做客。23:30-凌晨1:30 和刘子安聊天。
3月31日10:00莫亚平来接去莫亚平、金妮夫妇家,参观莫亚平的电脑教学工作间,午间在朝鲜店吃烤牛肉。下午4点后在刘子安住休息。关于莫亚平在美国读学位和创业的故事,我在“莫老师电脑培训学校参观记”一文中有详细介绍(见(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323-32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4月1日9:00-17:30 去纽约Greyhound Bus Station,参观世界贸易中心大楼(10:30),华尔街(11:00), 市政厅(12:00-12:40),曼哈顿渡口(12:40-13:15), 证券交易所(13:20-14:30),小意大利城(14:30-16:00),中国城(China Town, 16:00-17:00).17:30-18:30 回到刘子安住地, 晚上和吴萍、阮莉、莫亚平、彭广扬通电话。12:20 休息。
4月2日 9:00到42街,10:00到中国驻美纽约总领事馆签证处取签证,批准延期到1992年6月30日。11:00-15:30 参观美国自然史博物馆; 16:00-17:00参观纽约市容;17:00在Greyhound Bus Station等车;17:30-20:20自NYC返回奥伯尼Greyhound Bus Station,唐林接, 20:20-22:20 在唐林处, 回到住地,至此为期两周的巴尔的摩、马里兰、华盛顿和纽约之行顺利结束。
这次美东之旅由于学术会议费用由中国留美历史学家协会补贴93.30美元,我本人只花费了25.49美元,是次出门靠朋友的穷旅游。自费费用主要是地铁费用、参观费用、行李寄存费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